电影视觉暂留现象(桌面电影的突围)
电影视觉暂留现象(桌面电影的突围)完整的电脑桌面,妻子和女儿的照片在这一段中,没有对白,依靠的只有光标的移动,点击电脑上不同的用户名,则意味着剧中主要人物的轮番登场,不仅交代清楚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主要人物的性格,还引导了观众的视线,推动了接下来故事的发展。导演阿尼什·查甘蒂说:“《网络迷踪》是一部非常典型的惊悚片,却是用一种非常不典型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在《网络迷踪》的102分钟中,总的人物出现时长超过10分钟的也仅仅只有5个人,除了现实生活中全身活动的画面之外,主要的活动轨迹都在“桌面”上,而唯一贯穿全片的可移动元素就是电脑的鼠标。在电影刚开端,有五分钟的时间交代了女儿玛格的成长轨迹和过程,包括玛格的钢琴课,母亲得癌症去世,以及父女二人的关系和相处方式的变化。
2018年,小成本悬疑片《网络迷踪》凭借着“全桌面”的呈现方式,成为了口碑票房双丰收的一部作品。这部电影只用了13天的拍摄时间,却全球范围内取得了7546万美元的票房成绩,在豆瓣上,有37万人打出了8.6分的评分,烂番茄上也有93%的新鲜度。
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仅是屏幕调度,桌面元素所展现出来的全新形式,更重要的是它用鼠标串联起了真实可感的人物运动轨迹,让虚拟的桌面空间呈现出来了和现实世界同样的感染力和可信度。
所谓的桌面电影,指的是电影的叙述冲突和视觉语言都发生在互联网和电脑桌面,在桌面上实现故事的叙述,人物的情感表达和主题升华的电影。《网诱惊魂》、《解除好友2:暗网》以及《网络谜踪》都属于这个范畴的代表作。
对于一般的电影艺术来说,人物的活动轨迹是确保故事发展的基础,而在桌面电影中,这样的真实感大大削弱,怎么在电脑狭窄的视域镜头中展现人物的活动轨迹,实现场面调度,是考验导演和创作组最为重要的指标。
导演阿尼什·查甘蒂说:“《网络迷踪》是一部非常典型的惊悚片,却是用一种非常不典型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在《网络迷踪》的102分钟中,总的人物出现时长超过10分钟的也仅仅只有5个人,除了现实生活中全身活动的画面之外,主要的活动轨迹都在“桌面”上,而唯一贯穿全片的可移动元素就是电脑的鼠标。
在电影刚开端,有五分钟的时间交代了女儿玛格的成长轨迹和过程,包括玛格的钢琴课,母亲得癌症去世,以及父女二人的关系和相处方式的变化。
在这一段中,没有对白,依靠的只有光标的移动,点击电脑上不同的用户名,则意味着剧中主要人物的轮番登场,不仅交代清楚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主要人物的性格,还引导了观众的视线,推动了接下来故事的发展。
完整的电脑桌面,妻子和女儿的照片
开端处父女关于钢琴课的网络聊天,可以让观众很清楚的感知这一对父女因为玛格母亲的去世所造成的“沟通代沟”。
父亲大卫·金的电脑桌面上,光标持续不断的闪烁,打好的句子又按下了删除键,父亲的犹豫,迟疑,想要和玛格沟通又不知怎样入手,都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一段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正是因为父女间的交流出现了问题,才导致后来玛格的失踪,为后面的剧情早早做了铺垫。
父亲欲言又止的聊天
男主人公写好了又删的聊天内容
02,将“搜索”权利,转移到观众身上《网络迷踪》这一部电影的英文名字叫“Searching”,是搜索的意思,既表达的是互联网桌面上的“搜索”线索的过程,也表达了现实生活中大卫辛苦找寻儿女的过程。
玛格失踪了,大卫疯狂的查找女儿的社交记录和通讯录信息,从电脑桌面到手机桌面,从本地资料到社交平台,女儿车牌号的监控,最后停留的地点显示,片中光标的移动模拟也映射了生活中父亲的搜索痕迹。
当坐在银幕外的观众观看这一部电影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跟随着主人公去寻找线索,沉浸在和媒介的互动交流之中,此时,掌握鼠标“搜索”权利的不仅仅是主人公大卫,更多的是观众自身。
而导演在设置故事剧情的时候,他的光标运动轨迹不仅照顾到了主人公,服务于内容,更多的是服务于观众,尽力的满足观众对于故事发展的下一步预判。
不管结果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让观众参与其中,增强代入感和共鸣,都是这一部电影能够成功的关键所在。
电影的主要呈现画面,都是采用了半全景的镜头,即在银幕上,有90%的画面都被银幕中的画面所覆盖,而仅仅留下了一小部分给电脑桌面上的图标和底部的菜单栏。
即使没有看电影开头,直接从中间开始观看的观众也能够很清晰的得知,这是一部桌面类型的电影,他的主要陈述方式以鼠标为主。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电影中,导演有几次用到了全景的拍摄方法和视角,呈现出电脑视频的所有画面,大银幕上的直播画面占据到了100%。
比如大卫在找视频资料的时候,和影片内容关联不大的两则视频。
一则是关于一位网友推断女儿“失踪”原因;
另外一则则是一位自称是女儿“闺蜜”和“最好的朋友”的消息;
这些平时漠视玛格,甚至是不相干的路人,都想要在这一波事件上蹭流量,制造假新闻。
这两则内容,看似和剧中的案件线索毫不相关,实则是导演的一种心理上的呈现,生活在大千世界,我们每天都要面对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期,真实的消息和虚假的消息充斥其中,网络在带给人便利的同时,也带给人深深的伤害和反噬。
正如剧中的父亲大卫,纵使忽略了和女儿的沟通方式,对孩子内心的失察,间接导致这一场失踪案的发生,然而,在媒体五花八门的报道中,对于案件的直播,“世界上最棒父亲”“是父亲害了孩子”这样的讽刺却带给当事人极大的痛苦。
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用这样的一个大全景,让观众站在了最高最远的距离,置身事外,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冷静的分析和反思,增添了一层审视事件的角度,在庞杂而混乱的信息中抽丝剥茧,领先于主人公寻找到问题的根本和源头,同时抨击了网络暴力。
04,通俗的反转,普世的家庭观念和单单以中学生悬疑和惊悚事件作为噱头来博人眼球的电影不同,《网络迷踪》在事件反转的基础上,嫁接了更为普世的通俗家庭观。
在电影还有20分钟才结束的时候,大多数的观众都已经猜到了“故事有反转”。当然,这样的反转看似通俗,实则耐人寻味,为故事的“亲情”内核做了升华。
电影在悬疑的外壳之下,以寻找女儿为线索,实则讲述的是大卫以爱之名,完成对于父女之间的重新审视和和解,这样普世的家庭观念,也体现在了涉案的女警察身上。
在这个单亲家庭的背后,她和儿子所遭遇到了风言风语,也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心理缺陷,然而,和其他父母处理方式不同的是,这位女警官为了弥补对孩子的爱,却选择了溺爱的方式,为他掩盖一切,人性的扭曲已成定局。
《网络迷踪》通过了这两组家庭教育方式的对比,也为观众抛出了一个关于亲情的思考——
当所有的父母都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和孩子的沟通是畅通无阻的,而最后误会最深的,往往都是父母心中的“理所当然”。
电影在剧情的设计上,用了回归传统和家庭的方式来激发观众的原始情绪,直击人心,在故事的最后一分钟,仍然以父女团圆和和解作为结局。
互联网空间作为现代人表演与“藏匿隐身”的场所,在这个“隐与藏”、“看与被看”的狭小空间内,也是营造悬念的绝佳场所,这也为优秀的悬疑电影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来源。
《网络迷踪》的成功,不仅是桌面电影视觉表达上的大胆创新,也体现了创组作在技术创新背后的普世情感和寄托——
网络时代,本身就击碎了生活中真实的“我”,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小鼠标中发挥积极乐观的人生价值,为社会传递正能量的价值输出,才是互联网真正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