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辛的电影精髓,为什么说陈可辛的甜蜜蜜是一部细思K极的电影
陈可辛的电影精髓,为什么说陈可辛的甜蜜蜜是一部细思K极的电影场景中有一个“中国发型屋”——这个镜头交代了黎小军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他是来剪头发的。用一个远景镜头作为定场镜头,画面中是唐人街的街景。此时他们二人并没有相遇。接下来李翘从广播里听完邓丽君逝世的消息,她暗自神伤地走出了旅行社。背景音乐传来了邓丽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结局的3分46秒正式开始——
本文将电影《甜蜜蜜》其中一场有代表的戏逐个画面拆分,通过“镜头语言”,研究陈可辛导演在拍摄时的意图、表现手法。
以影片最后的3分46秒的戏为例——
这场戏说的是李翘在旅行社取机票,正准备离开,忽然听到广播,广播里报道了邓丽君逝世的消息。
01 唐人街门外穿着蓝色夹克的男子是黎小军,他也在唐人街,他这是要去哪里?
此时他们二人并没有相遇。
接下来李翘从广播里听完邓丽君逝世的消息,她暗自神伤地走出了旅行社。
背景音乐传来了邓丽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结局的3分46秒正式开始——
用一个远景镜头作为定场镜头,画面中是唐人街的街景。
场景中有一个“中国发型屋”——这个镜头交代了黎小军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他是来剪头发的。
李翘离开唐人街。
用一个特写镜头给李翘的侧脸,可以看到她与很多路人擦身而过。
又将李翘由特写变成半身画面,镜头由近变远,有助于刻画人物内心的孤独感。
李翘裹了裹风衣,再把镜头拉近,而让观众走入李翘的内心,体会她此时的一种失落。
02 请进
一间理发店内,就是刚刚唐人街的“中国发型屋”。
理发店是精心设定的。
因为在这里黎小军需要听一段新闻——邓丽君逝世的新闻。
试想一下,如果将场景设定在家里或者餐厅,要交代的人太杂太多余。理发店最好,而且理完头发就可以出去,不用任何交代。
理发店的镜子上有四个中文字:理发请进。
不过导演去掉了“理”字,留下了半个“发”字,主要放在了“请进”这两个字上。
请进,这是一个心理作用的暗示。
观众看到“请进”的时候,会不自觉“进入”李小军的内心世界。
随着镜头从远拉近,邓丽君逝世的新闻传来,看到黎小军微微皱眉,观众读懂了他的心情。
03 迷失纽约
回到纽约的街头,出现了几个哄闹的黑人。
黑人在冲突、争吵,李翘被挤在右侧。
这样不讨人喜欢的角色进入画面、挡住了李翘是有原因的。她的男友豹哥就是死在这种暴乱中,这一幕用于表达她此时内心的混乱和复杂。
跟着,她走过那几个黑人。
面对茫茫人海,李翘有些不知所措,而此时的黎小军又在哪里呢?
忽然镜头在人海中朝左侧移动了一下,出现了黎小军,这是一个交代镜头,说明他已经离开了理发店。
用一辆车的驶过作为画面衔接的过渡,人物从黎小军巧妙的转移到李翘,不突兀。
李翘出现,随着电影画外音的新闻说到“中国”,不免让人联想漂泊在外的游子。
红色的旗是国家的暗示,同时也能作为焦点,让观众在一大堆路人里找到李翘的位置。
她继续漫无目的走,观众继续感受她的心情。
大楼上贴着纽约广场的黑白画像,强调这个地点是冰冷而巨大的纽约。
画面晃动拍摄着匆匆而过的人群,这是站在李翘视角看这一切,观众好像是用李翘的眼睛去感受这个大城市的茫然、孤独和陌生感。
04 人海
黎小军走过了一片墓地,看到墓地观众本能会有沉重感,为了承托邓丽君离世这个消息。
李翘继续走着,后面的路人在画面镜头中虚焦,这是为了让观众将焦点更好的注意在李翘脸上。
黎小军走过了街角。
通过两个人物不断走,不断切换镜头,证明他们正在行动。
给了李翘一个朦胧的特写,却时不时会被路人挡住。
黎小军低头,慢慢走,给了他一个半身像的镜头。
主人公越走越慢,画面正在由刚刚在人群中的全身像变为现在的特写、近景,暗示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正在慢慢变近。
05 电视
镜头给到一架电视机。
如何让观众注意到电视内容?最简单就是在电视上贴一个促销的牌子。
电视上播放邓丽君。
镜头中的邓丽君骑在摩托车上,朝前驶来,还是暗示——这样柔和“闯入”的画面,说明导演想要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镜头给到一堆电视,证明场景地点,是在一个有一些日式风格的商店橱窗。
很自然的,李翘停了下来,看电视,电视演什么?观众通过之前的暗示已经知道了,是邓丽君的新闻。
镜头给电视——邓丽君,用促销牌让观众盯着电视屏幕。
特写镜头给李翘,表达人物内心。此刻她的内心,有了些许平静。
电视机橱窗旁,黎小军匆匆而过,他们相遇了。
反打镜头,只剩下李翘,说明黎小军走了。
特写邓丽君。
特写李翘,左半边电视虚焦,说明李翘在聚精会神看电视。(如果没有这个电视虚焦,观众要通过联想才知道,哦,原来她在看电视。)
这场戏总共出现3次李翘看电视的镜头,画面几乎是一模一样。一来是张曼玉演技炸裂,二是为了突出其专注。
左边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黄色促销牌,为什么这么鲜艳的颜色要出现在这里?
观众的视线焦点会本能的聚焦在这个黄色牌的周围,在这个位置将会有特别的“事情”发生。
很快,黎小军“出现”在这个位置。
注:
因为有铺垫,同时有暗示的观看焦点,所以观众对于黎小军的出现感觉很自然,不会被吓一跳。
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是处于沉浸式,不思考的状态,很多镜头要不断用“镜头语言”交代。
不然观众就会觉得突兀,一突兀就会出戏。
好的电影会在暗中细致地交代每一件事。
反打镜头回橱窗视角,两个人之间隔了一架电视,他们在看什么呢?
镜头给橱窗电视,得益于那个促销牌,和邓丽君流动的画面,我们注意到她骑着摩托车朝着观众的方向“驶来”。
邓丽君开着摩托车缓缓驶入了主人公、观众的内心。
注:理发店的“请进”和邓丽君骑摩托的镜头,都具有同样的心理暗示。
像是一个催眠般的前奏,接下来的剧情能够从这一刻开始,“驶入”观众的内心。
06 久别重逢
特写镜头给李翘。
特写镜头给黎小军。
李翘转头看见黎小军。
黎小军转头看见李翘。
迅速切回中景镜头,强调两个人此时的位置、距离。
李翘的镜头由刚刚的特写变为近,一个拉伸,表达李翘的第一反应,疑惑,这……不可能吧,是他吗?
同样的给黎小军镜头由刚刚的特写变为近,同样的疑惑。(演员脸上同时有疑惑的表情)
再次快速推进为特写,预示内心相信,李翘眨了一下眼,是他。
同样给黎小军一个特写。黎小军眨了一下眼,是她了。
特写镜头,李翘笑了。
特写镜头,黎小军笑了。
两人的脸上都有了苍老的皱纹。此时无声仿有声,不需要任何台词。
最后的镜头,表达他们终于在人海中相遇。
结语:
以上这场戏总共用了3分46秒,看似平平无奇,却极其深入人心。
这并非偶然,得益于两位演员出色的演技,以及导演陈可辛如同“催眠”般的镜头语言。
他妙用镜头语言中的暗示,将观众完全代入到——世间所有的再相遇,都是久别重逢的意境中。
《甜蜜蜜》一共获得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在内的9项香港电影金像奖,以及2座金马奖奖杯。
同时在1997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年度全球十大佳片第二位。
它成为华语电影史上的爱情经典,也是“陈可辛电影风格”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