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电影有什么特色之处?电影里的老上海
上海老电影有什么特色之处?电影里的老上海但镜头很快拉向另一面:巩俐离开咖啡馆迎来了危险,赵又廷拉着她往又黑又长的隧道逃跑,咖啡馆依然回响着萨克斯。 他拍咖啡馆、爵士乐、摩登的舞步,是大上海的浪漫。 孤岛时期的上海,风雨飘摇,风云暗战。 还有不时摇晃的画面,简短克制的台词,每个人看似波澜不惊,实际心潮暗涌。 当然,上海也是纸醉金迷的。开始还在想不知娄烨在黑白色调下怎么拍出上海的霓虹闪烁,后来发现也许他可能并不想拍这些。
时隔三年,《兰心大剧院》上映了,趁周末去看了,说实话,观影感比《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好太多,谍战片的剧情也值得细细推敲。
娄烨喜欢拍城市,几乎每部电影的背景都离不开城市,《兰心大剧院》这次拍上海。
而且是拍民国时期,很好奇上海在他镜头下是怎么样的。毕竟对那个时代有太多的想象了。
而电影色调竟是粗粝的黑白质感。
孤岛时期的上海,风雨飘摇,风云暗战。
还有不时摇晃的画面,简短克制的台词,每个人看似波澜不惊,实际心潮暗涌。
当然,上海也是纸醉金迷的。开始还在想不知娄烨在黑白色调下怎么拍出上海的霓虹闪烁,后来发现也许他可能并不想拍这些。
他拍咖啡馆、爵士乐、摩登的舞步,是大上海的浪漫。
但镜头很快拉向另一面:巩俐离开咖啡馆迎来了危险,赵又廷拉着她往又黑又长的隧道逃跑,咖啡馆依然回响着萨克斯。
娄烨拍的是真实的孤岛,即使危机四伏,人们也没有忘记跳舞、看戏。
巩俐饰演的于堇,眼神中总流露着克制,脸上还有一丝苦闷。
她是影星,也是间谍,多重身份的她,要周旋在不同的人之间,使她看起来情感复杂,虚实难辨。
于堇的头发总是微散,又有点凌乱,少有那个年代影星身上的精致感,素颜脸上偶尔闪过的微表情,警惕、疲倦,松散又紧绷。
巩俐的演技是有张力的,雨中走去停车场的路上,不时拨动头发的手,急促的脚步,她演出了于堇冷静中的不安。
她时常藏在毛呢大衣和围巾下,神秘而冷淡,让人猜不透。
身上也有着特务常见的硬朗利落:衬衫、背带西装裤、风衣、墨镜、皮靴,有着一种冷峻的疏离感。
因为角色需要不断转换,这种中性的装扮能够隐藏一些个人情感。毕竟一个合格的间谍是不允许带有情感的。
奥黛丽·赫本的间谍造型,电影《谜中谜》剧照
白玫喜欢于堇,她是于堇的粉丝,也是重庆方面的间谍。
相似的宿命,令两个不同势力的女性间谍逐渐在感性之下和解。
于堇拿剧本给白玫有一段无声戏,在接过剧本的那一刻,两个女人似乎在摄影机的远处达成了某种特殊的默契。
我觉得她俩的戏比和赵又廷要甜,网友吐槽赵又廷和巩俐组CP,像姐弟恋,太违和,反而纷纷磕上了她俩,后来白玫的死始终是观众的意难平。
白玫的气质是吸引我的,她清纯而妩媚,标志性的民国短发和旗袍,于堇少有的两次旗袍镜头都是比较简单纯色的款式,而白玫的旗袍比于堇更好看些,修身,有设计感,有新潮的图案和荷叶边,比较符合上世纪40年代民国女子气质。
说到旗袍,三四十年代的旗袍,衩开至臀部、穿透明丝袜、露膝盖,女子们实现了穿衣自由,颇为大胆。
有人说,民国的旗袍不仅仅是旗袍,也是女性的觉醒历程。
“在政治混乱时期,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 — 张爱玲《更衣记》
张爱玲是狂热的旗袍迷,恨不得把钱全砸在买旗袍、买料子上,她在《更衣记》写近代男女时装,俨然一个资深时尚博主。
她说旧时代,袄子套在人身上像刀鞘,实属难忍,又说,女性有好身材,几乎都在层层衣衫下失踪了。
她觉得衣服是用来彰显个人魅力的,而不是人人都像裹粽子般。女性需要解放身体,释放美。
张爱玲自己设计服装,色彩拿捏娴熟,审美很高,她写《色·戒》的旗袍:“靛蓝水渍纹缎齐膝旗袍,小圆角衣领只半寸高,像洋服一样。领口一只别针,与碎钻镶蓝宝石的‘纽扣’耳环成套。”
电影《色·戒》还原了它的样子,颜色高雅,款式不俗,从色系到细节处都是高级的美。
电影《色·戒》剧照
谍战片里风衣 钟形帽几乎是标志
中西混搭也是那时的潮流。
白玫留过洋,自然是比较洋气的,她穿着民国常见的中西混搭,新潮旗袍外搭各种西式的毛绒大衣、垫肩大衣。
印象深刻的是她外搭的这件美式空军风皮夹克,这种带羊毛的皮夹克,是30年代的美国空军服改良而成。
在电影《珍珠港》和《敦刻尔克》里的空军都是穿这种皮夹克。
民国男女是热衷于追时髦的,好莱坞女星里的卷发、珠宝、皮草大衣,漂洋过海,就成了当时的时尚标杆。
彼时,那是好莱坞最星光璀璨的时候,诞生了很多著名影星,珍·哈露和玛丽莲·梦露这样的金发女郎,成了经典,时尚也不例外,人们喜欢明星同款,其中皮草就成了当时的潮流。
左:1935年电影《假戏真做》,女影星珍·哈露身穿皮草大衣
右:玛丽莲·梦露
男士们则喜欢西服、大衣、马甲,各种叠穿。
《兰心大剧院》里的叠穿很多,男士们的叠穿都很洋气,配色讲究,版型端正,颜色深浅搭配,这种叠穿方式直到现在依然很流行。
后来,因为战争的原因,为了生计,西方女人们走出家庭工作,换上干练的制服套装,她们脱下漂亮装饰的洋裙,把对时尚的热爱变成了责任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即使条件有限,姐姐们也把西装穿出了花样:叠穿,它不再是男士的专利,女士也可借鉴其中章法,大衣里面配西服套裙甚至西裤。搭配高跟鞋和帽子,穿出了比男性更有魅力的范儿。
1940s vintage
现代时装将这种穿法化繁为简,除去了厚重的料子和剪裁,利用轻薄而有质感的面料,线条更为简约利落,也更飒了。
惊叹同色系的配色法一直那么高级,大概无论哪个年代,经典的、艺术的美永远不会过时。把它借鉴过来用作日常穿搭,高级感不就信手拈来了吗?
Jil Sander F/W 1992
“你听说过新风貌了吗?垫起屁股,束紧腰,裙子长到脚踝,简直让人欣喜若狂。” 这是英国女作家 南希·米特福德在巴黎新开的迪奥店站了两个小时,在试穿这种叫新风貌的裙子。
战争过后,生活恢复多姿多彩,女人们开始报复性扮靓,爱上这种有裙撑的蓬蓬裙子:20米的面料,40米的翼展,3公斤的呢绒,有人嘲讽说时尚开始论斤卖了,但像童话般美丽的花朵裙子,让女人们如沐春风,实在忍不住。
Christian Dior 50s
后来越来越不受控了,不但要蓬蓬裙,还要粉粉的马卡龙色、波点、樱桃可爱图案,总之是各种粉嫩。50年代充满了新奇趣味、青春活力,是个人人皆少女、人人皆优雅的年代。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就是整一个50年代的杂志画报,春日般色彩的裙子,和质感颇好的羊毛大衣套装,花里胡哨又出奇和谐的小帽子、手套,美感一百分,简直养眼。
女主米琪常穿的是凸显身形的伞裙和复古式的箱形外套,也穿妈妈的迪奥蓬蓬裙,细节在帽子和手套,深深浅浅的撞色也是非常巧妙、高级的。
米琪不仅美丽,她的魅力更在超正的三观上,丈夫出轨,她果断放弃,上法庭觉得不公平就怼天怼地怼法官,看起来糟糕极了,但她的小礼帽和包包永远是优雅的姿态。
米琪的自律是带着狠劲的,搬出富人区后,她去做柜姐、脱口秀演员,甚至电话接线员,她也一点都不含糊,柜姐制服的小红花认真别在胸前、台下认真做笔记,台上一袭精致的小伞裙,状态满满,家庭主妇认真搞起事业来,一点也不输靠爸爸的前夫哥。
那个年代,精英男人们只需要花瓶妻子,最好要会炖羊羔肉。
优雅如妈妈罗斯,在法国留过学,谈吐修养一流,但她在家里依然没有话语权。忍不住离家出走,住在留学时的小房子里,不想回纽约了,清醒地思考作为妻子、妈妈的人生是否快乐。
母女俩身上的色彩总是和谐的,款式相近,米琪的款活泼一点。
50年代美国女性意识觉醒了,她们不满被忽视、试图争取话语权,那时女性的处境大都是不乐观的,所幸,米琪有支持她的父母,罗斯有理解她的丈夫,她们尚且是少数的幸运。
或许罗斯换上高领毛衣,暗格纹铅笔裙的样子,才是理想的、生动的,即使坐在被硬书本垫起的破沙发里,她贫穷但内心满足,此刻她是浑身散发学识修养、独立、自我的女人。
在《第二性》中,波伏娃承认“女性可借助裙子,向社会传递她的态度”。
时尚是一本历史书,是每个时代女性的镜子,乍看上去,时尚与政治、战争并无关系,但每当我们回看起这些经典、难忘的造型时,女性们犀利的、超前的观点便在每个时代里逐渐展开。
时尚不是制造穿衣焦虑的代名词,是自我风格灵魂所在,愿女人们都能穿衣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