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素人综艺获好评:梦评综艺素人真人秀

素人综艺获好评:梦评综艺素人真人秀一大串走红的美式素人竞秀,核心都是这个路数。如果说时装设计还有点爱的话,我对美食烹饪则是毫无兴趣的,《舌尖上的中国》瞄也不想瞄一眼。可《厨艺大师》这种节目已经超越了美食本身,而是确实在秀人。烹饪只是一个载体,它代表了所有时间线紧张、需要团队协作和杰出创意的任务,就像《天桥风云》的服装设计一样,人性的张力和特色才是节目铺陈的核心,配以剪辑编剧音乐等等技术手段,不抹鼻涕不比惨,也还抓住了观众的七寸。有天,瞄了一小会儿TVB的《我係小厨神》,尴尬症迫使我五分钟便换了台。小厨神们战战兢兢地做菜,用弱弱的表达能力回答主持人提问。小厨神的爸爸妈妈总是一脸的期待或紧张,一袭黑衣,做插手监工状,主持人也一如香港翡翠台爆笑综艺节目《铁甲无敌奖门人》那种分贝高企的鸡血风,使得这档《小小厨神》的港版俨然成为大人组团吓唬小孩的节目。称之为“厨神竞赛秀”不太恰当,而“厨童成长记”好似更贴切的。换台。换到视频网站,《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传媒1号”

作者 | @吴大梦呢

本文为学院专栏作者原创文章,转载须经授权,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素人综艺获好评:梦评综艺素人真人秀(1)

这两周住在香港的酒店,搜到很多国际和本港频道,同时又在网上追看内地综艺节目,前所未有的直观对比令我感触颇深。

有天,瞄了一小会儿TVB的《我係小厨神》,尴尬症迫使我五分钟便换了台。小厨神们战战兢兢地做菜,用弱弱的表达能力回答主持人提问。小厨神的爸爸妈妈总是一脸的期待或紧张,一袭黑衣,做插手监工状,主持人也一如香港翡翠台爆笑综艺节目《铁甲无敌奖门人》那种分贝高企的鸡血风,使得这档《小小厨神》的港版俨然成为大人组团吓唬小孩的节目。称之为“厨神竞赛秀”不太恰当,而“厨童成长记”好似更贴切的。

素人综艺获好评:梦评综艺素人真人秀(2)

换台。换到视频网站,《中国好声音》本周那英组Battle战。唱得怎样暂且不表,全体学员哭得梨花带雨,基本是放下话筒就擦起鼻涕的流程,连那英自己都说这是“那哭班”。前几组的哭还能凝神听一听,但无限死循环的舍不得队友、舍不得导师、舍不得舞台、舍不得音乐,后来也就果断快进了。更何况这个节目的尴尬症在于,Battle之后的淘汰赛明显潦草了许多,被淘汰的学员根本没时间梨花带雨。所以如果我参赛,可能宁愿死在Battle、多赚几个镜头哭诉一场,也不愿被仓促挪出舞台吧。

素人综艺获好评:梦评综艺素人真人秀(3)

再换台。用STAR TV的《厨艺大师》(MasterChef)和《天桥风云》(Project Runway)轮番做视频网站的背景音,这可能是最简单粗暴的“索福瑞个体调研项目”了,但不得不承认,居然眼球再也挪不到好声音上。纵使学员们音浪太強,厨神们和服装设计师们更紧抓注意力。快速凌厉的镜头切换,眼花缭乱的视觉冲击,连珠炮似的评委和选手,以及步步为营的音乐氛围……遥控器狂魔不知不觉被点了穴。

素人综艺获好评:梦评综艺素人真人秀(4)

如果说时装设计还有点爱的话,我对美食烹饪则是毫无兴趣的,《舌尖上的中国》瞄也不想瞄一眼。可《厨艺大师》这种节目已经超越了美食本身,而是确实在秀人。烹饪只是一个载体,它代表了所有时间线紧张、需要团队协作和杰出创意的任务,就像《天桥风云》的服装设计一样,人性的张力和特色才是节目铺陈的核心,配以剪辑编剧音乐等等技术手段,不抹鼻涕不比惨,也还抓住了观众的七寸。

一大串走红的美式素人竞秀,核心都是这个路数。

本土素人秀:真的好素

该问题其实老调重弹了:美式真人秀为何走不好中国之路?对不起,说到那寥寥几个《厨艺大师》和《天桥风云》的本土模仿者,会再度勾起我的尴尬症的。

重提这个问题在当下别有意义。在总局倡导素人真人秀的大背景下,以素人竞秀为主打的美国产品很容易再入视野,它们与韩国真人秀的明星战术相比,内容形式更符合上层需求。要是能像那些祖师节目一样连播十几季,电视台也会喜笑颜开吧。

很多人之前已经回答过:美式真人秀太挖人性阴暗面,中方制作技术还不达标。西风东鉴,早在明星秀兴起之前,中国的素人秀已经探索很多年了。但演变至今,你能看到它们有多素么?

这个素,客气些说是“朴实”,刻薄些就是“寡淡”了。

说个比较新的例子吧。仿佛住在真空里的我,身边并没有朋友在看腾讯的《我们15个》,这几天读些评论文章,才惊觉这么革命性的节目,6月底就开播了。昨天晚饭看了一集周播版,也就是潘老太被淘汰那集。

素人综艺获好评:梦评综艺素人真人秀(5)

不知是节目的问题,还是播放设备或耳朵的问题,所有人讲话的声音都很细弱,旁白音量还算正常,到真人秀就低了好几个音。画面有点灰白,可能自感被拍摄的缘故,群众们讲话略不自然,传说中的撕也撕得勉勉强强。我的晚饭就在这丝丝缕缕的尴尬中进行着。节奏,要命的节奏,在黑板上画个正字左拍右拍好几遍,这可是45分钟的黄金周播版呀!

于是,我开始看24小时直播版。果然如网友所说,听听这节目里的虫鸣蛙叫别有洞天,即便人们做个饭也要两三个小时,画面和布景平铺直叙得像邻居王大妈。对我这种忙忙叨叨的上班族来说,全程盯着屏幕看他们做饭,就像我自己又做了遍饭一样,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复。于是很快又把他们当成了背景音,边听边看知乎、豆瓣和各家新闻报道。

不得不说,从一个专业公关的角度而言,《我们15个》的传播做得很有十三格,寓教于乐地阐述这节目的划时代意义,从全时空覆盖的拍摄手法、到人类群体生活状态中的心理分析,读帖子都长了很多知识,尤其是知乎里那几个心理学专家的阐释,真的鼓励我重拾节目再看看。可恕我肤浅,不知该怎么拾起来:直播有点枯燥,周播缓慢且摸不到头绪,正确打开方式到底是什么呢? 智力颇受挑战中。

欧美素人秀的本土化:真的能化吗?

记得荷兰朋友曾数次推荐过《我们15个》的原版,名为《乌托邦》(Utopia),画风优美、情节曲折是主要亮点,在荷兰红得万人空巷。不过我们也知道,美国FOX电视台去年只播了两个月就叫停了引进版,火速遣散了拍摄团队。至于有财力有魄力的“鹅厂”能做多久、怎么做,无数素人秀从业者都在瞩目吧。

素人综艺获好评:梦评综艺素人真人秀(6)

素人综艺获好评:梦评综艺素人真人秀(7)

《我们15个》可谓素到极致的那种真人秀了,倘若抛开梁欢等明星探班的话。“贴近火热显示生活,挖掘展示思想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关注普通群众,提高普通群众参与真人秀节目的人数比例。”——各项指标严丝合缝。

当然了,这节目官方说法是“大型生活实验节目”。但如果我知道《天天向上》是“大型礼仪公德脱口秀节目”,《中国好声音》是“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就不要相信这种以抚慰政策为准则的自贴标签了。

FOX的故事告诉我们,素人真人秀比明星真人秀更讲究水土。本土明星已自带巨大观众影响力,但本土素人若没有不同于芸芸众生的亮点,节目制作的技术指标再跟不上,那这档节目就真要一素到底了。

你可能会问,为何荷兰版能红成那样?唔,西北欧人民是能够热情观看8小时织毛衣、18小时钓鱼直播、5天6夜挪威海岸沿线油轮旅程的那种观众(详情请参见《世界上最无聊的电视节目,为什么却让人迷得无可救药》)。这事真的要讲究水土的。

更好的素人在哪里?

但有意思的一点是,如果你是一个够清醒的旁观者,便能发现眼前这些素人真人秀像一面镜子,已然映照了你我这些普通素人的很多共性:

比如像《我们15个》,我们刻意避免直面的竞争和冲突,却擅长隐蔽的幕后结社,彼此逼到绝路才会来一次终极大爆发。

比如像《中国好声音》,沉浸在用悲情感动自己的循环里,放不下得失心和执着心,眼光都掷向未来,却没法坦然接受现状。

比如像《我係小厨神》,家长们给予了太紧密的保护,很难看到国外那种神采飞扬、单纯质朴的小孩子。《变形记》是个有力印证。

更要命的是,像很多本土才艺竞秀节目所体现的那样,我们甚至连才华很横溢、个性又有魅力的专业素人都挖不出来。

从绝对数值上讲,这颇不可思议。“十几亿人,总有唱歌好的吧。”但君不见,好声音只办了四季,选手质素便呈颓态了,今年最红的反而是海归选手、或者直接外国人。——这不是我们这个素人社会的整体问题么?

所以,如此种种地要求真人秀节目,确实太苛刻了。种种复杂因素交织着,电视节目承担不起素人青黄不接的整体困境。如果每个人都惰于成为更好的素人,又去哪里秀素人呢?

别太为难编导了,这课题真没那么容易啊。

作者:

@吴大梦呢,长居香港的公关小姐。把新闻理想留在了欧洲,把综艺热情献给祖国。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不代表传媒1号观点,如有异议,欢迎来稿探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