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最出名的莆仙戏(南戏活化石唱响天津卫)

最出名的莆仙戏(南戏活化石唱响天津卫)大幕拉开,创新性的舞台设计便让观众感觉到新鲜。舞台上采用“台中台”的设计形式,可以进行前后移动,既是布景,也是客栈房间,又是江中行船,适应不同的场景替换。中间是一座传统戏曲舞台,舞台外围采用现代舞美装置,体现了《踏伞行》古典与现代的结合。当晚7时30分,演出正式开始,随着一阵锣鼓咚锵,莆仙戏特有的曲牌体音乐仿佛将观众拉到宋元时期的戏台下,仿若时空穿越,一出古代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正在上演。昨晚,天津市滨湖剧院内流光溢彩。由福建省莆仙戏剧院创排的莆仙戏经典剧目《踏伞行》在此精彩上演,接受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七届文华奖专家评审的最终检阅。作为福建省唯一代表剧目,《踏伞行》将向全国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奖发起冲击。当晚比赛日的舞台上,两位主人公跌宕起伏的感情故事、优美细腻的莆仙戏唱腔、朴实感人的真情演绎,深深地打动着现场的每一个人。注重创新展现莆仙戏艺术新风采

最出名的莆仙戏(南戏活化石唱响天津卫)(1)

图为主演黄艳艳、吴清华在第一折《踏伞》中的表演。

最出名的莆仙戏(南戏活化石唱响天津卫)(2)

最出名的莆仙戏(南戏活化石唱响天津卫)(3)

最出名的莆仙戏(南戏活化石唱响天津卫)(4)

最出名的莆仙戏(南戏活化石唱响天津卫)(5)

最出名的莆仙戏(南戏活化石唱响天津卫)(6)

以上图为《踏伞行》比赛日演出现场

最出名的莆仙戏(南戏活化石唱响天津卫)(7)

图为演出前演员化妆

最出名的莆仙戏(南戏活化石唱响天津卫)(8)

图为乐池内乐队演奏

昨晚,天津市滨湖剧院内流光溢彩。由福建省莆仙戏剧院创排的莆仙戏经典剧目《踏伞行》在此精彩上演,接受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七届文华奖专家评审的最终检阅。作为福建省唯一代表剧目,《踏伞行》将向全国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奖发起冲击。当晚比赛日的舞台上,两位主人公跌宕起伏的感情故事、优美细腻的莆仙戏唱腔、朴实感人的真情演绎,深深地打动着现场的每一个人。

注重创新

展现莆仙戏艺术新风采

当晚7时30分,演出正式开始,随着一阵锣鼓咚锵,莆仙戏特有的曲牌体音乐仿佛将观众拉到宋元时期的戏台下,仿若时空穿越,一出古代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正在上演。

大幕拉开,创新性的舞台设计便让观众感觉到新鲜。舞台上采用“台中台”的设计形式,可以进行前后移动,既是布景,也是客栈房间,又是江中行船,适应不同的场景替换。中间是一座传统戏曲舞台,舞台外围采用现代舞美装置,体现了《踏伞行》古典与现代的结合。

舞美设计罗江涛告诉记者,这些创意灵感,来源于莆田市博物馆内搭建的一座戏台,他希望可以将古老戏台搬到现代的舞台上,体现这部剧的历史感。同时,导演徐春兰还把传统舞台上黑色、绿色的侧幕全部取消,将原来的三面式舞台变成了镜框式舞台,使得该剧更适合在室内剧场演出。不仅如此,舞台设计还处处融入丰富的莆田元素。据徐春兰介绍,舞台中四周的柱子上正是采用莆田木雕的表现形式。“我们要让剧种在保持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再发展起来,使其特点更加完美,且与当代文化的发展、当代观众的审美相适应。”徐春兰介绍道。

演出现场,不时掌声雷动。在近两个小时的表演中,男女主角通过一系列“扣伞”、“踏伞”、“跪伞”等情节展开故事。二人在战乱中偶然相遇,从结伴同行、互怀好意,到猜测试探、谎言示爱、尴尬悔恨,最后两人原谅和好,将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刻画得丝丝入扣,动人心弦。

剧目既展示莆仙戏艺术的传统美,又充满当代审美的青春气息。编剧周长赋把剧种特色和表演融入到文本的结构中,以深刻细腻的笔触揭示人性当中的美好和弱点,以及彼此之间的理解和珍惜的同时,也给演员们提供了较大的表演空间。 

戏曲唱腔音乐是剧种风格最为突出的标识。《踏伞行》在唱腔曲牌、音乐设计上注重挖掘和运用传统资源,别有南戏韵味,古朴醇厚、独具风采。“现场去听一听看一看,你就像穿越回了宋元时期。因为你们听到的每一支曲牌体都是传统的莆仙戏在宋元时期的音乐。”《踏伞行》作曲林国城介绍,在唱腔曲牌的运用和音乐设计上,全剧以莆仙戏原汁原味的曲牌体音乐结构为基准,呈现出古典、朴实、完整的剧种音乐风格。导演精挑细选多种曲牌来表现唱腔,力求演绎剧情,精准塑造人物,渲染思想情感。在作曲配器上,既注重烘托环境气氛,又突出剧种音乐的独特性,着重将男女主人公羞涩、欣喜、心痛、难堪、绝望直到最终牵挂、难舍的情感充分旋律化。

虽然该剧参与演出的演员仅有10人,但他们都来自莆田本土,常年在基层演出,最贴近群众心声,所以演员在表演时对角色地准确把握,情感真挚地投入,很能引起观众的共鸣。除了两位主演以外,扮演艄公的郑仁森曾获得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文华表演奖”,扮演店妈的马燕玉从事表演行业已有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他们的精彩表演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可以说,《踏伞行》既传承了传统莆仙戏的精髓,又与现代戏剧元素完美融合,这不仅充分展示了莆仙戏艺术的无限魅力,也对莆仙戏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紧扣时代

弘扬和谐包容主旋律

莆仙戏是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辉煌于现代的古老剧种,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莆仙戏表演古朴优雅,唱腔丰富,现存传统剧目5000多个,曲牌“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锣鼓经近500套。其表演科介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本剧主演、国家一级演员、福建省莆仙戏剧院院长吴清华告诉记者,《踏伞行》能入围文华奖终评作品并进行演出,是莆仙戏传承和发展史上的一件喜事、大事。

该剧立足莆仙戏丰富的剧目、古老的科介、众多的曲牌资源,前后历经5年多时间十三度打磨提升,剧中以女主人公对未婚夫为人的试探为戏核,通过试心及其之后两人思想感情的变化,既揭示了人性的局限,又展现了人性的崇高,尤其从女主角王慧兰身上,体现乱世礼仪不能乱的同时,揭示了“两情或可简单对,风雨同行才是真”的淳朴的爱情和生活哲理,打通当代人特别是中青年群体的情感体验,产生振聋发聩又令人品味的积极意义。

全剧始于“仁”而终于“恕”。剧中结尾,男女主人公最终选择理解和宽容,风雨同舟、合伞前行,不仅体现了传统的“和、合”思想,也体现新时代和谐的社会价值观,它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富有生命力的内核和基因,是中华民族数千年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当今建构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编剧周长赋说,这样的人生哲理不仅在恋人、夫妻上体现,人与人的关系也更是如此,因此希望可以用一部剧打通古今人们的情感联系,内容上能与当今观众产生共鸣。

采访中,周长赋多次提到“守正创新”。他表示,在创作剧本时,便决定“守正”就是守住莆仙戏传统,坚持以演员表演为中心。“创新”就是在内容上出新。因此,徐春兰在执导《踏伞行》进行二度创作时,就是在“守正”的前提下,完成“创造性传化,创新性发展”的改编,以适应当今观众的审美要求。

在得知莆仙戏要来天津演出,在津的莆田乡亲们充满热情,在朋友圈和微博等社交平台发表莆仙戏《踏伞行》冲刺文华奖的信息。由于疫情等方面的影响,原定于28-29日两天的演出,延后至30日晚进行比赛演出。来自秀屿区东峤镇的唐承锋在天津工作生活30多年,他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虽然无法在现场观看到莆仙戏,依然对莆仙戏《踏伞行》充满了期待,将通过网络去观看这部戏。如果有机会,他也希望能够现场去看一场莆仙戏,感受家乡的传统文化。天津莆田商会会长庄国荣激动地说,希望莆仙戏有机会多到天津演出,让乡亲们能多看看家乡的瑰宝,听听家乡的声音。

坚持传承

让古老戏曲焕发青春魅力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让莆仙戏这一枚宋元南戏的活化石重放光彩、长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据了解,福建省莆仙戏剧院有限公司于2011年组建,是莆田市级唯一国有重点院团。剧院成立以来,立足于莆仙戏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在戏剧人才培养、精品剧目创作、传统剧目及其折子戏挖掘保护、艺术交流、戏曲进校园、下基层公益演出等方面砥砺前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希望古老剧种能够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吴清华表示,经典剧目是莆仙戏艺术传承发展的重要内容,《踏伞行》就是其中的代表作。4年多来,该剧不断进行打磨提升,深受社会各界好评与观众喜爱。天津是曲艺之乡,这次莆仙戏《踏伞行》来到天津,希望莆仙戏能够在这里绚烂绽放。

一部艺术史是积累传承的历史,莆仙戏的发展也不例外。莆仙戏的传承不仅需要多演出、广传播,让更多的观众认识和了解莆仙戏,在继承提升传统剧目内涵的同时,还要多创作反映不同历史时期风貌的新剧目,反映每一个时期人文精神的新作品,使传统文化的宝藏更加丰富,这样才能将莆仙戏打造成为莆仙文化,甚至是福建文化一张经久不衰的名片。

撰稿 / 陈沛达 摄影 / 徐聪 张俊风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