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谈电视剧与历史(当过作家拍过电视剧)
马未都谈电视剧与历史(当过作家拍过电视剧)那么受到军队环境熏陶的马未都是如何成长的呢?从三岁记事到成人,马未都一直在军队的环境中成长,所见所闻教会了他守时,做事负责,态度严谨。当然作为军人的儿子,在军队大院里,也免不了父亲的打,马未都也提到这很正常,而且不记恨。在一次抖音直播中,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问到:出生在军人家庭,这个出身对你人生成长中的个性发展有什么影响?马未都的父亲马丹林,山东荣成人,早年就以捕鱼为生,18岁成为当地有名的教书先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马丹林毅然决然地参军,保卫国家和亲人。马未都提到:那个年代,父亲身边都是有文化的军人,这些军人对事物的判断是不一样的,说话也条理清楚,这些文化底蕴对自身成长很有影响。
留给子孙的最佳的遗产,是光明无暇的模范品格。——温司洛普
马未都这个名字,你可能不觉得很熟悉。但是提到“百家讲坛”,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今年初,他的个人脱口秀节目《观复嘟嘟2022》开播,他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讲解方式深入人心,幽默简单的话语,形象的展示故事的始末,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
随之而来的,还有他当年的传闻,傍富婆?倒腾文物?看来,马未都精彩的一生,鲜为人知。
军人家庭在一次抖音直播中,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问到:出生在军人家庭,这个出身对你人生成长中的个性发展有什么影响?
马未都的父亲马丹林,山东荣成人,早年就以捕鱼为生,18岁成为当地有名的教书先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马丹林毅然决然地参军,保卫国家和亲人。
马未都提到:那个年代,父亲身边都是有文化的军人,这些军人对事物的判断是不一样的,说话也条理清楚,这些文化底蕴对自身成长很有影响。
从三岁记事到成人,马未都一直在军队的环境中成长,所见所闻教会了他守时,做事负责,态度严谨。当然作为军人的儿子,在军队大院里,也免不了父亲的打,马未都也提到这很正常,而且不记恨。
那么受到军队环境熏陶的马未都是如何成长的呢?
成长与阅读马未都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读书是你一生中最应该早做的事。
马未都是著名的文物收藏家,鉴赏家。还在百家讲坛上创立了《马未都说收藏》系列节目。同时笔下还出版了很多优秀作品,例如《今夜月儿圆》等等。
但让大家想不到的是,如此业绩的他,只有小学文凭。那么他是怎么一步步成长至今天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由于时局动荡,马未都小学四年级辍学,开始闯荡。
马未都14岁到16岁在东北上山下乡,18岁到20岁在北京郊区的农村度过,务农四年,体会到农民的不易,深知农民的困难疾苦。
1975年底,由于城里的工厂缺人,最早一批下乡的马未都被调至工厂。
这些生活并不是尽如人意的,不说过去,就算是现在的我们,也不可以随心所欲。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要面对这个事实。但这些生活并不是荒废无用的。
虽然马未都小学四年级辍学,但他对阅读的兴趣并不减少。文学书籍对马未都的一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16岁,当他第一次阅读《红楼梦》时,留下来深刻的印象,甚至说道“我差点死在这书里”。
马未都说:我随时都在读书,那时候书不容易获取,找到一本书就读,半本也要读,什么书都读。有些书里的东西我可能终生都用不上,但不代表没有好处。
阅读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锻炼一个人的思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从小的阅读,帮助我们头脑的思考,锻炼我们的认知。
马未都提到过,读书是强迫性的,没有人天生就愿意读书。总有我们不愿意读的书,但往往是哪些不愿意读的书,会对我们产生深刻的影响。
那么马未都是怎样成功的呢?
文学创作,文物收藏1980年,马未都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之旅。之后,他的第一篇小说《今夜月儿圆》登在《中国青年报》。靠着这一篇爱情故事,马未都26岁便成为了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编辑。
九年后,马未都和王朔、莫言等人创立了影视剧工作室“海马影视创作室”,在中央台播放的《编辑部的故事》火爆全国。但马未都,认为自己不适合商业,希望多做点文化,不久就放弃了。
那么他又是怎么对文物产生了兴趣呢?
80年代初,马未都对懂得东西兴趣不大,对不懂得东西异常感兴趣。他会想为什么自己看不懂。
有一次,马未都看到摊上一个特别漂亮的碗,就问老板这是什么时期的?对方回答是乾隆年间。可他认为古代的人都很穷,怎么会用这么好看的碗?
就这样,伴随着这些问题,马未都对于文物历史开始着重地关注与了解。
马未都曾说过,自己对于文物也算是有一点天分,再加上后期大量的研究与关注,成就了自己。
80年代的他,没有什么坏习惯。地摊上的文物几毛几块钱,一包烟钱就可以买个文物,每次顺手就把自己想买的收藏了,他也是真心喜欢收藏。
有人说他年少成名,有人说他大器晚成。
马未都说,2008年的《百家讲坛》是他文物历史方面的成功。当时除了马未都,其他讲课的人都是大学老师,只有他是小学毕业。而恰恰因为这点,他的讲解不依靠文化,因为幽默风趣脱颖而出,深受老百姓喜欢。
从那年后,文物热潮来临,许多人开始想要鉴定文物的真假。也可以说,马未都凭一己之力,创造出了属于文物鉴定的时代。但他声称,收藏只是他的副业,不是主业,只是因为兴趣使然。
1992年,异想天开的他,想着把自己的文物收藏展览,为图方便,决定申请私人博物馆。经过多方努力,审批通过,直到现在,观复博物馆已经成立了30年。
马未都说如果能重新来过,自己就搞个房地产,赚个地皮。因为博物馆是找朋友帮忙,找了一块地。
“生不带来,死不带走”。2010年,马未都决定把博物馆永久留给社会,不会传给自己的后人。他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凭借自己的能力生存。
可以看到,马未都的成功不止是因为书和文物。马未都的一生也不止有书和文物陪伴,还有他的妻子贾宏伟。
人生伴侣他曾说过,与贾宏伟结婚,是今生最有价值的投资。
1981年,马未都成为出版社编辑后。遇到了贾宏伟,两人经常在一起讨论诗歌和小说,她被马未都的才华所吸引。两人从文学谈到爱情。
两年后,马未都和贾宏伟结婚了。婚后贾宏伟发现,马未都很喜欢收集“破烂儿”。
刚开始的几年,马未都还是忙于文学创作。直至后来,马未都对贾宏伟说,我想辞职,我想专注于收藏。
贾宏伟也听马未都说过,收藏的价值。可是,工作辞职后,没有稳定的收入,怎么办呢?贾宏伟的母亲也一直在劝贾宏伟说服马未都。但为了支持马未都的决定,她同意了。
生活中,减小开销,节省的钱都用来帮助马未都搞收藏。终于,她的支持得到了回报。在1996年,夫妻两人就盈利数百万。马未都也因为收藏而被大家所熟知。与此同时,“马未都傍富婆”的传言沸沸扬扬,殊不知,外人口中的“富婆”,只是家中贤惠持家的妻子。
对于感兴趣的流言,大家总是不管真假就要去相信。马未都也回应:“计划经济时代哪来的富婆?上哪傍富去?全国都没有一个富婆。”
结语“莫叹前人无圣贤,世间已有马未都”。马未都的一生果敢且低调。在他创作时期,火爆全国时,他却选择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为自己而活。
一生的收藏,一生的创作,他懂得自己想要什么,也懂得留给后人什么。毅然地将博物馆捐出,留下舍得、努力、坚毅的品格。
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活着,不负青春,不负时光,已经是一件很难而且很让人向往的事情了。不管是当年的马未都,还是现在的我们,都要面对这件事,面对一些选择。让我们学习马老的一生,活出自己的一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