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十大电影院(南京电影院图鉴)
南京十大电影院(南京电影院图鉴)新都大戏院(现称“胜利电影院”)建国后,这些大戏院的名称大都被分别改为:胜利电影院、解放电影院、大华电影院和延安剧场。可以讲这四大电影院当时在南京,乃至全国都是响当当的,个个设施都比上海的大光明强的多。民国,南京四大影院比上海的强得多民国,南京有四大电影院,分别是:新都大戏院、首都大戏院、大华大戏院和世界大戏院。
电影,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消费品。
在网络不发达的年代,电影院,是大家伙心目的“精神文化圣地”,是可以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完完整整看完一场电影的地方。
虽然网络和电视的普及,让大家观影的渠道拓宽了,但多数人心里,都还有着属于自己的电影院情节。
胜利,解放,大华......这些南京人耳熟能详的电影院,是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民国,南京四大影院
比上海的强得多
民国,南京有四大电影院,分别是:新都大戏院、首都大戏院、大华大戏院和世界大戏院。
建国后,这些大戏院的名称大都被分别改为:胜利电影院、解放电影院、大华电影院和延安剧场。可以讲这四大电影院当时在南京,乃至全国都是响当当的,个个设施都比上海的大光明强的多。
新都大戏院(现称“胜利电影院”)
南京人最熟悉的电影院
1936年,胜利电影院在著名建筑师李锦沛的设计下问世,抗战胜利前叫“新都大戏院”。当时,新都大戏院向美国约克冷气制造厂订购了最新款的“福利安”冷气机,在当时的中国只此一家。放映机、发音机、吸音纸板也都是从美国进口,图像、音质和吸音效果非常完美。
胜利电影院印象图
民国时期,看电影真是件比较奢侈的事,是贵妇和富家小姐们追求时髦的好处。毕竟,最低票价大洋6角,足够年轻人三两好友小聚一顿了。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新都大戏院位于日军划定的“日人街”里,被日军在1939年强行霸占,并改名为“东和剧场”,专门放映日本影片。
抗战胜利后,新都大戏院改名胜利电影院。解放后的20多年,胜利电影院又成为市民观看革命影片以及国外经典译制片的最佳场所。
位于新街口繁华闹市区的胜利电影院,留给普通老百姓的记忆还要更多一些。除了电影,这里还举办过一些话剧、戏曲,甚至小型交响乐团的演出。
1993年,胜利电影院开始走下坡路,最终于2004年10月拆除。十年后这座饱含老南京记忆的历史建筑重新拔地而起,在德基广场二期外墙上,数根朱红色柱子夺人眼目,“胜利电影院”五个金色大字在民国建筑风格的背景下尽显历史光芒。
影院
记忆
到了80年代,电影院一下子缤纷多彩起来,除了国产片《庐山恋》、《小花》等等,还经常放映一些诸如《瓦尔特》之类的进口故事片,电影也越来越成为普通市民的生活娱乐方式。
当时散场后,还经常有人坐在那儿一直哭。跟着开心跟着忧伤,那个时代的人似乎特别感性,电影里人物的一颦一笑都牵动着他们的神经。
80年代,第一部使用立体声的电影《超人》南京胜利电影院上映连续放了一个多月,那种前所未有的科幻大片的震撼感让当时的南京人过足了瘾。1998年,大片《泰坦尼克号》在这里上映,多少人在这里第一次经历了散场后迟迟不肯离去默默掉泪的观影经历。
首都大戏院(现称“解放电影院”)
第一批室内放映的电影院
首都大戏院位于南京夫子庙贡院街84号,1927年筹建,1931年建成,建成后的名字叫“首都大戏院”,有1357个座位,规模之大在当时是全国数一数二的。
电影进入中国初期一般都是在室外和茶馆里放映的, “首都大戏院”是把电影从室外引到室内放映的中国第一批影院之一,水磨石地面也是那时最时髦的。
1949年南京解放后更名为“解放电影院”。2005年,解放电影院停业,放映大厅楼下租给了夫子庙小商品市场,不过,最终它逃过拆除的命运 成了锁住旧时南京光影的博物馆。
如今这幢灰色小楼除正门上还写着几个红底白字的“解放艺术电影院”外,两侧早已出租给个体户经营零售小商品。
影院记忆
1931年,首都大戏院开业之时,曾在当时的《中央日报》上刊发广告,上面写着“首都最堂皇的剧场,东方最富丽的天国”广告语。
民国年间,这里曾放映过著名影星阮玲玉主演的《新女性》等国产大片和进口的新片,吸引了上至国民政府的军政要员、社会名流,下至平民百姓的社会各阶层人士频频光临。
七八十年代解放电影院还没有冷气,夏天,头顶的吊扇呼啦啦转个不停,那画面至今还留在许多人的记忆里。
“大华大戏院”(现称“大华电影院”)
上流人士喜爱的电影院
大华大戏院位于中山南路67号。大戏院建于1935年,座落于繁华的新街口商业区,是当时南京市标准最高、规模最大的戏院。戏院门厅圆柱、栏杆、天花、灯具及观众厅的台口花饰等均采用了民族传统式样。
大华电影院是南京著名的电影院和民国建筑杰作之一,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具北方端庄大方的气派和南方灵巧秀丽的韵致,堪称早期民国建筑的杰作。
1936年5月28日晚8点半,手持请柬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与众多社会名流云集中正路45号,出席大华大戏院开幕礼。场外,市民们将中正路堵得水泄不通,几乎半个南京城的人都跑来围观。奢华,是当时的人第一次走进大华的感慨。放映厅的座椅不再是那种硬邦邦的木质排椅,而是用的软椅。冷气一吹,心中就只剩两个字:惬意。
大华大戏院成了民国时期中上流社会的重要娱乐场所之一,最高票价可达二元大洋,这相当于当时普通百姓一周的伙食费。
当时梅兰芳、刘连荣携《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名剧在大华举办赈灾义演,在梅兰芳不收分文的义举感召下,人们纷纷争相购买演出门票,筹集了不少捐款,感人场景一时传为佳话,轰动全城。
梅兰芳《贵妃醉酒》剧照
1951年大型歌剧《碧海红旗》上演,开启了大华红色舞台剧的历史。1966年几内亚国立佐利巴歌舞团在大华连演数场,成为全国热议的文艺界大事……在几十年舞台春秋里,大华先后迎来了袁雪芬、刘长瑜、竺水招、徐玉兰、王文娟、才旦卓玛等艺术家。
陈毅曾经在大华做过形势报告;捷克斯洛伐克军事代表团访问我国时,国防部决定在南京召开欢迎会,会场就设在大华,彭德怀曾在这里主持欢迎会;而刘伯承也曾到此来观影过。
南京人见证了大华的热闹,对电影感兴趣的人,经常流连于此,买一份大华出的四页纸“电影介绍”。上面有剧情介绍,还有剧照,还有那种特有的油墨味。
90年代电影放映前开始有了广告。那时的广告用的是幻灯片,广告结束,一个大大的“静”出来,影院顿时鸦雀无声。
大华电影院经历了70年风风雨雨,尤如一位历史老人,见证了几代电影放映人的酸甜苦辣。
影院记忆
大华放映的第一部影片是好莱坞歌舞巨献1936年版《百老汇旋律》,由银幕风流小生罗伯.泰勒主演。这部影片在国内被译为《百鸟朝凰》。
当时位于电影前沿的多为好莱坞影片,于是大华几乎成了好莱坞影片的“包场”,《人猿泰山》《双枪将》《出水芙蓉》等先后在此上演,为解决语言问题,大华老板陈则卢在每个座椅后安装了同声翻译器——“译意风”。
“世界大戏院”(“延安剧场”)
人气爆棚的电影院
位于新街口中山路51号小巷内,始建于1930年。该剧院曾多次翻修和大规模改造,当时的新闻报道称:“改造后的这座现代化、高标准的剧场为三层六厅结构,充满现代感和浪漫气息。剧场演出舞台容积达4300立方米,达到国际大型演出要求水平。
曾在南京演艺市场掀起过多次历史高潮,一代京剧名师梅兰芳曾在此演出过。2002年10月停业,2006年,世界大戏院拆除。
影院记忆
1934年1月,为来南京拍摄描写东北义勇军抗敌的《白山黑水美人心》影片的胡蝶等人,到世界大戏院表演,引起追星族的狂热追捧。
1947年底,白杨、舒绣文等影星来南京,为他们主演的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作首映宣传,影片首映地点就在世界大戏院。
1985年延安剧场连续23天放映探索片《海滩》,连映21天放映《一个和八个》,广受好评。梅兰芳、吕玉堃、郎咸芬、沈小梅、马金凤、筱水招等艺术家曾在此登台。
80年代,电影院的极盛时期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对于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的需求。一时间,各大影院如雨后春笋,纷纷拔地而起。
上世纪80、90年代,南京电影院是按照硬件被分为四种,每种票价不一样。
第一种有大华、延安、胜利、解放、曙光、中华、人民、大会堂。
胜利电影院
第二种有百花园、工人、和平、东风、下关、儿童、红星、秦淮、建邺、南湖、军俱,这其中下关和红星还是全南京唯一的立体“声”电影院。
工人电影院
第三种主要是以各厂矿单位的大礼堂为主,有铁路会堂、建工礼堂、南电礼堂、南汽礼堂、玄武礼堂、河海礼堂等。
第四种为露天电影院,有玄武湖露天电影场,主要是夏天放映,整个是去喂蚊子,还有那个军人俱乐部的球馆,银幕挂在一边,坐位和银幕成90度方向,大伙歪着脑袋看电影,散场后观众的头习惯性的往一边倒。
网络配图
当时还有一份报纸是月刊,叫《南京影剧报》,所有电影的预告和简要都会提前出来,我们最关心的是它第四版上每个电影放映通告。还有,我们对《南京日报》的中缝也感兴趣,因为它每天都会登出各影院电影放映的时间。
1980年,爱情影片《庐山恋》上映,片中的爱情戏成为后来许多爱情片的范式——“男的追,女的跑,见了草坪就卧倒”;片中的经典台词成为青年男女谈恋爱时的口头禅——不敢接吻时,女孩会嗔怪“你真傻”;真要接吻时,女孩又说“你真坏”。
电影《庐山恋》剧照
当时,破案片和武打片是最受欢迎的类型。《405谋杀案》《峨嵋飞盗》《翡翠麻将》《银蛇谋杀案》,破案片几乎部部轰动。尤其是李少红的处女作《银蛇谋杀案》,第一次将视角对准“变态心理”,许多女孩都无法接受梦中情人贾宏声竟是变态杀手的情节设置。武打片《少林寺》《武当》《南拳王》《南北少林》《无敌鸳鸯腿》和《八卦莲花掌》,功夫成为银幕一景。
电影《银蛇谋杀案》
80年代也是电影院的极盛时期,以胜利电影院为例:“当时可以说是一票难求,每天七场,场场爆棚,售票处经常排起长队。就是电影公司内部员工想看电影,往往都没有位子可以坐的。大家就都坐在水泥台阶上看电影,台阶上常常是坐着二三十个人。”
上映过《保密局的枪声》、《庐山恋》、《小花》等电影的大华大戏院,电影票同样紧张,星期六、星期天一般买票基本上是一票难求,大华大戏院的票房也因此屡创新高。
曾经,半个南京城的人都曾为之倾倒,盛况空前。
21世纪,江苏票房的晴雨表
如今,人们爱去的影院已经变成了:新街口万达、仙林金鹰、鼓楼幸福蓝海……从室内到室外、从2D到3D,从普通荧幕到IMAX ,电影的观影感受逐渐优化,遇到好莱坞大片上映时,宽大舒适的座椅,巨大清晰的银幕,震撼的音效,尤其是带上3D眼镜后,有一种如梦似幻身临其境的感觉。
如果说上世纪的南京电影圈才刚刚“烽烟四起”,那么,经过几十年的角逐,各家影院而今已然进入更高层次的争霸赛了。
南京12个主要院线
放眼全国影院票房,江苏一度成为仅次广东的第二票房大省,而南京则是江苏票房的晴雨表。特别是新街口一带,更是影院云集。
现如今,影院的硬件已经逐渐完善,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的体验推陈出新。环幕、球幕、双曲面幕......种类丰富的银幕,音频驱动、气体驱动、液压驱动......多样式的座椅驱动方式,人们可以得到超越前人的物质享受和观影体验。
与此同时,诸如《阳光灿烂的日子》、《钢的琴》、《我不是药神》等优秀国产影片的陆续推出;《变形金刚》、《复仇者联盟》等好莱坞大片的广受青睐,《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印度电影的励志呈现,整个电影市场百花齐放,满足了我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座城市是需要留下一些历史印记的,是传承,也是见证。从胜利、大华到工人、曙光,再到如今的万达、金逸、幸福蓝海。南京电影院的变迁史,也是南京人文化生活的变迁史,更是南京城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信息源:东方独家、现代快报、南京消费研究所、百度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