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联4后电影院有什么值得看(复联4热潮过后电影院可能会付出更沉重的代价)
复联4后电影院有什么值得看(复联4热潮过后电影院可能会付出更沉重的代价)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这么多的电影院呢?爱奇艺 CEO 龚宇透露,「大概一半的电影院是亏损的」,去年中国银幕数量已经突破 60000 块,然而留给观众的却是越来越贵的电影票,越来越少可看的影片……但这不会妨碍全国一万多家影院,像救命稻草一样抓住《复联 4》,不惜摇身一变成为「官方黄牛」,让《复联 4》成为中国影史有数据统计以来平均票价最高的电影。然而就算《复联 4》的场次几乎场场爆满,各大影院也未必笑得出来。《复联 4》国内票房已经达到 40 亿,位列中国影史第三,场均收入达到 1300 元也已经不低了,但要知道 2015 年这个数字能达到七八千。《复联 4》的火爆只是暂时掩盖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疲软。根据艺恩数据,在票价平均上涨 3 元的背景下,今年第一季度全国电影票房仍同比下降 8%,观影人次比去年同期减少了 8123 万,同比下降 14.5%,平均上座率也只有 12%。
截至发稿前,《复联 4》全球票房达到 23 亿美元,超越《阿凡达》登上影史票房冠军宝座只是时间问题。Box Office Pro 预计《复联 4》将会在 5 月 24 日 -27 日达成这一里程碑。
▲《复联 4》全球票房已经超越《泰坦尼克号》
这两周你走进国内任何一家电影院,几乎过半的排片都给了《复联 4》,拓普智库数据显示,上映至今《复联 4》的平均排片占比达到了 71%,在过去的五一假期《复联 4》独占了超过八成的票房。
刚刚拿下柏林电影节影帝的王景春在微博上炮轰《复联 4》高排片,似乎在为自己主演的另一部同样长达 3 小时的电影鸣不平。
但这不会妨碍全国一万多家影院,像救命稻草一样抓住《复联 4》,不惜摇身一变成为「官方黄牛」,让《复联 4》成为中国影史有数据统计以来平均票价最高的电影。
然而就算《复联 4》的场次几乎场场爆满,各大影院也未必笑得出来。《复联 4》国内票房已经达到 40 亿,位列中国影史第三,场均收入达到 1300 元也已经不低了,但要知道 2015 年这个数字能达到七八千。
《复联 4》的火爆只是暂时掩盖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疲软。根据艺恩数据,在票价平均上涨 3 元的背景下,今年第一季度全国电影票房仍同比下降 8%,观影人次比去年同期减少了 8123 万,同比下降 14.5%,平均上座率也只有 12%。
爱奇艺 CEO 龚宇透露,「大概一半的电影院是亏损的」,去年中国银幕数量已经突破 60000 块,然而留给观众的却是越来越贵的电影票,越来越少可看的影片……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这么多的电影院呢?
过度扩张的中国电影院
实际上,就算是《复联 4》这样难得一见的爆款影片,目前总观影人次也只有 8000 万。相比之下,比票房不如自己的《红海行动》少了 1200 多万,票房 31 亿的《我不是药神》的观影人次也达到了 8900 万。
观影人次少了,票房却更多了,显然是得益于高票价的助推。但如果不是《复联 4》这样量级的影片,有多少观众能接受暴涨几倍的票价,当《复联 4》的热潮过去,影院反而可能要为这次加价付出更沉重的代价。
▲凌晨 3 点半的首映场依旧爆满
与电影市场的冷清极不相称的是,中国的电影院数量仍在高速增长。根据拓普数据,进入 2019 年以来,新增影院 511 家,新增银幕 3250 个,中国银幕数量达到 63329 块,是全球电影银幕最多的国家。
6 万多块银幕是什么概念?根据美国电影协会的数据,2018 年全球的银幕总数不到 19 万块,也就是说中国就占了近三成。
然而中国电影票房和观影人数的增长,远不足以支撑这么高速增长的银幕数量。去年全国新增银幕 9303 块,同比增长 18.3%,但电影票房增幅只有 9%,观影人次的增长也才 5.9%。
更为不正常的是,在今年第一季度电影票房和观影人次均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银幕数量的增速却超过了去年。
在 2010 年中国只有约 1680 家影院和 4720 块银幕,随后《阿凡达》的上映激活了整个电影市场。中国的电影银幕数量开始爆发式增长,从 2011 到 2018 年间增长了 6 倍多。
▲《阿凡达》剧照
不可否认,这让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对过去几年中国电影票房的增长提供了硬件支持。但当电影院这种重资产运营的产业像共享单车一样过度扩张,也酝酿了一个即将破灭的泡沫。
拓普电影智库数据显示,仅去年前 10 个月,倒闭或停业整改的电影院就有近 300 家,差不多每天都有一家影院关门。此外 8 月-11 月没有票房入账的影院多达 2100 家,而全年票房不足 10 万的影院也有 719 家。
这也侧面证明了「一半电影院在亏损」的说法,去年拥有 320 多影院的星美院线关闭了旗下 140 家影院,还被曝出拖欠员工工资和店租,甚至因为拖欠进口片票房分账款,被停掉了《复联 3》的密钥,导致许多买了票的观众无法进场观影。
全国一万多家电影院让《战狼 2》、《复联 4》这样的影片更加容易打破票房纪录,但也加剧了分流效应,让每一家电影院越来越难盈利。
2018 年全国新开了 1121 家电影院,随之而来的单影院年均票房下降 20.3 万,而票房超过 3000 万的影院数量从 2017 年的 157 家暴跌至 112 家,2016 年还有单店票房过亿的影院,去年连 8000 万票房的影院都找不到了。
北京一家电影院的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一个影院至少要覆盖到 30 万人口才有可能盈利」,但如今一个商圈内拥有多家电影院的情况已经不新鲜。
▲广州北京路的青宫影城
比如在广州的天河路商圈,在体育中心方圆不到一公里的范围内就有三家电影院。而在北京路商圈的电影院更多达 8 家,这种高密度的影院布局已经违反市场规律。
一二线城市的市场逐渐饱和之后,各大院线开始向大举向三四线城市拓展。然而在今年观影人数下降的大潮中,三四五线城市观影人次的跌幅已经远超一线城市。
▲ 2017 与 2019 年(截至 3 月 10 日)各线城市人次同比、票房同比、票价同比. 图片来自:毒眸
事实上除了春节返乡潮带来的短暂繁荣,不少三四线城市的影院在平时门庭冷落,「春节票房抵一年」的影院比比皆是。有媒体报道在山西临汾这个人口只有 400 多万的四线城市,影院数量却多达 36 家,春节之后进入电影院基本都能包场,部分影院场均观影人次甚至不足 1 人。
可似乎没什么阻挡中国电影院继续快速扩张,去年 12 月国家电影局下发《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称,计划到 2020 年全国加入城市电影院线的电影院银幕总数达到 80000 块以上。
如果按照人口比例而言,这个数字并不多,2017 年中国人均观影次数为 1.17 ,比起美国的 3.8 次还有 3 倍多增长空间,美国电影银幕覆盖率是 0.65 万人/块,中国要达到这个标准至少要 12 万块银幕数量。
但脱离国情来看数据是无法反映真实情况的,电影院产能过剩、单银幕盈利下降、众多影院面临倒闭是目前中国电影院的现实,而中美观众在经济状况、观影习惯等方面也不可以直接相提并论。
更加要命的是,电影院过度扩张的负面效应,也开始严重影响普通观众的体验。
影院供过于求,电影票却越来越贵,能看的电影越来越少
根据经济学的常识,商品供过于求将进入买方市场,消费者应该能从中受益,享受到更实惠的价格,更多样的选择,更优质的服务……
从目前的观影人次和影院上座率来看,可以说中国电影院已经供过于求,然而观众得到的并不是更好的服务,而是越来越贵的电影票。
在《复联 4》的票价疯涨之前,很多人已经在春节期间感受到票价的飞涨,其中二三四线的涨价最为明显。拓普数据显示,部分三四线大年初一的票价涨幅甚至超过了 80% 甚至是翻倍。
在春节大幅涨价对于很多影院来说也是无奈之举,正如上文提到的,三四线城市平时的上座率少的可怜,春节是为数不多能大赚一笔的机会,因此影院不惜大幅涨价,甚至瞒报发行方来偷票房。
但服务质量没有随着票价上涨而提升,根据毒眸报道,春节期间有电影院通过掐掉片尾曲或彩蛋来缩短场次间隔,甚至出现超售的情况,连过道上也坐满了观众。
随着今年电影院经营情况愈加严峻,到了《复联 4》票价暴涨得更加疯狂,IMAX 影厅 200-500 的票价十分普遍,创下了中国影史最高的平均票价,更过分的是部分影院对买到低价票的观众强制退票,然后再加价出售,就像一位微博用户说的:
这次复联四给我的感觉,从漫威影业到各影院,充满干完这一票就跑的气息。在北美等海外市场,基本不存在这种因为某部电影或个别场次而区别定价的情况。中国影院将部分热门档期和影片一次性榨干的行为,无疑是在竭泽而渔,也把越来越多观众推离电影院。
过去依靠大力度票补虽然让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助推了票房增长,但其实并没有真正培养起中国观众的观影习惯,一旦票价上涨就「原形毕露」,过去几个月观影人次的大幅下滑已经说明了一些问题。
观众不愿意进电影院,除了票价越来越高,就是没有好的电影。不过什么才是好的电影?目前能在影院卖座的主要还是娱乐性强的电影,盈利困难的影院自然会把更多排片给这样的电影,像《地久天长》这样叫好不叫座的影片能停留在影院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久而久之,观众在电影院的选择越来越少,像《复联 4》这样占据八成多排片的情况也只会更多
当越来越多制片方觉得在电影院难以收回成本,就会缩短窗口期,尽快放在流媒体渠道上发行。比如最近上映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和《过春天》,都是口碑不错的文艺片,但在院线上映不到半个月就在视频网站上线。
在 2018 年,拿到龙标(上映许可)却选择在流媒体上首发的电影就有 146 部,比 2017 年增长了 370%,电影发行方对流媒体渠道越来越重视。
随着视频网站付费订阅会员数量的快速增长,电影在流媒体上获得的收入不见得会比院线少。比如周星驰的《新喜剧之王》,上映 35 天就登上了国内几家主流视频网站,网络付费收入甚至超过了该片的院线票房。
根据爱奇艺 CEO 龚宇曾提到的一组数据,2018 年网络视频内容付费的市场规模是 536.5 亿,已经接近去年不计服务费的票房收入(566 亿)。
如果一部电影在院线上映两三周就在视频网站上线,必定会有更多观众选择不进入电影院观看,而越来越高的电影票价又加速了这个趋势,上座率越来越低,影院数量却越来越多,影院为了维持收入抓住机会就捞一把,不惜损害观众体验……
这样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让影院对于观众的吸引力越来越弱。
在过去几年影院的快速扩张中,有很多像恒大、华润这样的跨界投资者进场,这也导致了国内院线比较分散,与美国 4 大院线占据超过 50% 的市场份额相比,中国前 10 的院线一共才占到 68.7%,第一的万达院线也只有 13.6%。
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影院无法合理地安排影院布局,导致一个区域同时出现多家不同品牌的电影院。同时影院很难发展会员体系,一来影院票价普遍比购票平台贵不少,二来过于分散的院线难以让观众对某个品牌产生粘性。
在美国,因为连锁经营的影院是主流,院线非常注重培养会员体系,推出各种个性化服务和优惠计划来培养会员的忠诚度,这些会员除了给院线带来票房收入,也通过消费爆米花等餐饮贡献了大量非票房收入。
除了票房收入,美国院线的第二大收入来源就是食品和饮料,这些收入不需要和片方分成,而且利润率高达 80% 以上,实际上才是这些院线最主要的利润来源,而国内院线在方面还远远做不到。
不过没有观众,会员体系和非票房收入也是空谈。如果中国电影院不把扩张的速度降下来,甚至是死掉一大批影院,恐怕很难打破目前的恶性循环,也很难有心思来提升服务,沉下心来培养观众的观影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