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宇森的电影为什么拆两部(拍一部电影弄垮一个公司)
吴宇森的电影为什么拆两部(拍一部电影弄垮一个公司)影片从所罗门战役开始,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安德森也是在这场战役中出场。西方的和东方的元素强行融合,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就像是夹生饭一样干涩无味,西方观众自然不会买账。《风语者》3300多万美元的票房无法对等1.2亿多美元的投入,这也让它的投资公司米高梅股价大跌,发行总裁引咎辞职。这倒并不是因为电影拍得很差,而是其中所要传递的理念,恰恰不符合西方人对于战争、甚至国家概念的理解,而且,反战主题在血肉横飞中被模糊的毫无踪迹。倘若,单纯地把《风语者》当做一部商业大片来拍摄,用宏大的战争场面完成故事的叙事,这样,至少还能够成为爆米花电影被观众勉强接受。但吴宇森却偏偏要将自己的观念融入进去,尤其是关于西方人避而不谈的种族歧视问题,还有就是东方人关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个人利益和国家大义的理解。
东西方文化终究还是有差异的,就像我之前说过的《无间道》和《无间风云》这两部影片,一个剧本内容却创作出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就连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都大相径庭。于是,当美国的主流媒体对于港版的《无间道》剧情内容表示拒绝后,转头就对翻拍的《无间风云》给予莫大的肯定。
所以,文化的隔阂始终无法达成思想的共识,即便暂时的同步也只是因为利益的苟合,长久的共鸣是无法存在的,在好莱坞发展过的吴宇森,大概对此深有体会。
在拍摄完《辣手神探》之后,吴宇森便只身前往好莱坞闯荡,虽然,先后拍出了《终极标靶》《断箭》《变脸》和《碟中谍2》这些卖座的影片,甚至也成为了首位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留下手掌印的华人导演,但同年(2002年6月14日)上映的《风语者》,却惨遭票房和口碑的滑铁卢。
大概,商业片在利益上的理解上是相似的,可是在理念上的共识却是无法形成的。
《风语者》3300多万美元的票房无法对等1.2亿多美元的投入,这也让它的投资公司米高梅股价大跌,发行总裁引咎辞职。
这倒并不是因为电影拍得很差,而是其中所要传递的理念,恰恰不符合西方人对于战争、甚至国家概念的理解,而且,反战主题在血肉横飞中被模糊的毫无踪迹。
倘若,单纯地把《风语者》当做一部商业大片来拍摄,用宏大的战争场面完成故事的叙事,这样,至少还能够成为爆米花电影被观众勉强接受。但吴宇森却偏偏要将自己的观念融入进去,尤其是关于西方人避而不谈的种族歧视问题,还有就是东方人关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个人利益和国家大义的理解。
西方的和东方的元素强行融合,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就像是夹生饭一样干涩无味,西方观众自然不会买账。
影片从所罗门战役开始,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安德森也是在这场战役中出场。
这场草丛坚守战的惨烈,不仅让他全军覆灭,而且,还造成了一只耳朵的失聪以及战后的心理问题,可他偏偏还是不甘心在医院养伤,而是想方设法地要重新回到战场,用正面厮杀日本人的行为来抚慰心里的创伤。
于是,他却从下士升级为中士,被安排去保护懂密码使用的印第安纳瓦霍族人,这样,也就引出了亚奇和白马这两个印第安纳瓦霍族人,故事便围绕保护和被保护关系展开。
种族歧视这个话题,在电影一开始就被抛了出来。
亚奇和白马刚进入军营的时候,就遭到了士兵们的嘲笑,其他人用酋长的玩笑嘲弄着两人,很显然并没有把他们当作战友。这种对于白人至上思想的委婉抨击,让这部电影多少想要试图融入政治元素,只是,种族歧视的坑挖好了,却并没有用最为恰当的方式填好,很多地方的情感过渡显得生硬,比如,安德森对于亚奇态度的转变,科罗里对于白马的舍身相救。
要知道,白马和亚奇这两个人进入军营,起初是完全被当做密码本使用的,当他们面临被俘的情况时,跟随在他们身后的保护者,就要果断开枪射杀他们,所以,影片中四个人之间的关系,并非是战友。况且,刚开始所罗门战役中的那些士兵,在战场上的本能反映是放弃坚守,而安德森的出现则将国家利益的维护推到最前面。
在西方人眼中,他们把个人利益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伤害到个人利益,那么,移民或是推翻都有可能做得出来,即便,这个国家从大局上来看,的的确确是为了大部分人好,这从现在美国人面对新冠疫情的态度就能看得出,毕竟,要自由的人依旧在游行。
他们中的很多人是不会理解什么是牺牲精神,什么是国家利益,但在这部电影里,吴宇森偏偏在要将家国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个人利益必须要为集体利益作出妥协。
这对于中国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毕竟,先有国才能有家,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可美国人不会这么理解,他们更看个人,而非国家。所以,即便出现过《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这样口碑票房双丰收的大片,其核心主题,同样都在一直强调个人。
说到底,美国终究还是个移民国家,就像今年大选期间,搜索移民加拿大的话题暴增。
当然,这部电影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对于责任和友谊这部分的探讨,完全就是一笔带过,很多本来应该有的情感过渡,完全淹没在密集的炮火之中。
比如,刚开始的所罗门战役,还有就是后期的塞班岛战役,喜欢运动镜头的吴宇森,在可控的场景下倒是可以发挥它的优势,可是,这种拍摄手法并不适合宏大的战争场面,毕竟,战场是团队协作的事情,个人英雄终究是没有用武之地的。
这样来看,吴宇森算是热脸贴了冷屁股,明明是要抨击种族歧视的,到头来却用安德森这么个白人的救赎,来完成整部电影的主题升华。
此时,白人依旧高高在上的成为救世主,而印第安人还得带着自己的妻儿老小祭祀怀念,过于直接地流露出意识形态上的正确性,反而会失去对于真正战争的深刻认识,使得人物性格更加刻板。
纵然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里尼古拉斯·凯奇的表演,那种军人的纠结和挣扎都在他的眼神里,战友牺牲时的无助,重新上战场后的无畏,面对随时要被亲手解决的亚奇时的矛盾,这些情绪的反应,尼古拉斯·凯奇都拿捏得很准。
只是,演技无法替代剧本中的硬伤,吴宇森终究把在《风语者》上犯的错误,再次放到了12年后的《太平轮》上,同样的滑铁卢,再次印证着吴宇森的那套暴力美学,并不适合战争片的拍摄。
战争片最终的目的是要让人们反战,而不是在战争片中得到快感,如果是单纯的英雄片,你白鸽和双枪扫射,江湖大哥的义薄云天,这些元素都可以有,但如果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军人与军人之间的厮杀,来完成所谓个人英雄主义的升华,这就有点过火了,毕竟谁都不喜欢战争,所以,你不能把那种酣畅淋漓的快感放到战争片中。
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吴宇森在犯这种错误,我们当下的很多导演也都在犯这种错误,比如,最近火爆的《金刚川》,还有之前横行的抗日神剧,里面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确是有的,可是,主题中所传递出的反战概念却有点单薄了,而且,居然还间接地让懵懂的孩子产生了一种重回战场的欲望,这算怎么回事呢?
战争的确能让一个人变得刚毅,我们应当居安思危,但是,战争还有可能造成成千上万的家破人亡,我们更应当远离战争,别在被战争弄得热血沸腾了。
和平时期,好好生活,战争时期,保家卫国,这样就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