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希区柯克式经典影片(揭秘希区柯克电影价值体现及制造悬念的底层逻辑)

希区柯克式经典影片(揭秘希区柯克电影价值体现及制造悬念的底层逻辑)实际上,总体悬念是围绕故事所讲述的主题设置的,同时也是故事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爱德华大夫》中,导演给观众设置的总体悬念是“爱德华大夫究竟是谁杀死的”,而影片的主题则是“J.B与彼得森医生的爱情故事”,主角们想要如愿以偿地走到一起就必须先解决爱德华大夫的死因问题。总体悬念是指某种悬念自影片开始就已经展开,并自始至终贯穿全片,直到结尾才解开真相,让人恍然大悟。 《爱德华大夫》这部电影最令人着迷的地方便在于“造谜”和“解谜”,影片总能给你一种想要马上揭晓答案的迫切感,而这种迫切感正是来源于故事中的大小悬念。那么,导演是如何把控全局,进行悬念设置的呢?实际上,这里涉及两个悬念的设置方法,即总体悬念和层叠悬念。(1)总体悬念:浪漫爱情故事背后萦绕着重大阴谋,为影片增加厚重感

今天我们一提及悬疑片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这位当之无愧的“悬念大师”,以他高超的悬念制造技巧及镜头创作手法不知影响了多少位当今著名的导演,“希区柯克”这个名字流传到今天,俨然已经成为了悬疑的代名词。

作为一个悬疑迷,我认为“希式悬疑”最令我钦佩的地方是——它不像市面上大多数悬疑片那样,以突然出现的镜头和血腥场景吓唬人,而更多的是制造那种由内心深处滋生的心理恐慌。你无法想象,当我看完他的经典之作《蝴蝶梦》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无法摆脱那个一身黑袍的女管家带给我的心理阴影。

为了研究清楚希区柯克的创作手法,许多人开始从他的几部热门电影入手进行分析,而我今天想要谈的这部电影,却是希区柯克众多作品中较为冷门的《爱德华大夫》,尽管它相对其他经典作品来说并不起眼,但这部电影却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首先,这部电影的题材稀有,堪称是以精神分析学为主题的鼻祖级电影,这也是我看到的第一部讲述关于梦境的电影。其次,这部电影的叙事方式令我着迷。导演对于紧张气氛的营造和剧情反转的技巧拿捏得非常到位,环环相扣的悬念常能给我带来紧迫感,使我无法自拔。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我便以《爱德华大夫》为例,从悬念的设置方法、故事叙述的方式、视听语言的运用以及电影现实意义四个角度出发,为大家一一解读在这部电影中“希式悬疑”制造的底层逻辑。

希区柯克式经典影片(揭秘希区柯克电影价值体现及制造悬念的底层逻辑)(1)

一、从悬念的设置方法看:故事在总体悬念的推动下,又设置了多个层叠悬念,引起观众的兴趣和思考

《爱德华大夫》这部电影最令人着迷的地方便在于“造谜”和“解谜”,影片总能给你一种想要马上揭晓答案的迫切感,而这种迫切感正是来源于故事中的大小悬念。那么,导演是如何把控全局,进行悬念设置的呢?实际上,这里涉及两个悬念的设置方法,即总体悬念和层叠悬念。

(1)总体悬念:浪漫爱情故事背后萦绕着重大阴谋,为影片增加厚重感

总体悬念是指某种悬念自影片开始就已经展开,并自始至终贯穿全片,直到结尾才解开真相,让人恍然大悟。

实际上,总体悬念是围绕故事所讲述的主题设置的,同时也是故事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爱德华大夫》中,导演给观众设置的总体悬念是“爱德华大夫究竟是谁杀死的”,而影片的主题则是“J.B与彼得森医生的爱情故事”,主角们想要如愿以偿地走到一起就必须先解决爱德华大夫的死因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主要问题,彼得森找到了导师艾里克斯为J.B治病,继而他们为追寻真相又来到了山谷滑雪,而当彼得森通过与老院长的对质最终找到真相的那一刻,影片的总体悬念得以解决,全片也随之结束。

由此可见,当影片的主悬念被抛出后,接下来主角们所有的曲折经历都是为了加强这一总体悬念而服务的,而当总体悬念被主角彻底解开后,影片的主题也得到了升华。正是由于总体悬念的出现和解决,J.B与彼得森医生的爱情也更加令人深刻且动容。

希区柯克式经典影片(揭秘希区柯克电影价值体现及制造悬念的底层逻辑)(2)

(2)层叠悬念:多层悬念设置环环相扣,牢牢吸引观众注意力

层叠悬念就是指在总体悬念抛出后,在情节的发展中不断涌现的一个个小悬念。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席勒在《论悲剧艺术》中说:

“一个新手会把惊心动魄的雷电,全部朝人们心里扔去,结果毫无收获。而艺术家则不断发出小霹雳,一步一步向目的走去,正好这样完全穿透别人的灵魂,只有逐步推进,层层加深,才能感动别人的灵魂。”

的确,层叠悬念的设置能不断刺激观众思考“yes or no”的问题,将观众视线牢牢锁定在情节中,一步步朝真相走去,最终达到“穿透别人的灵魂”的效果,这是一个艺术家级别的导演的高明之处。

回归到影片中我们发现,片中的层叠悬念层出不穷,甚至在总体悬念抛出前,导演就先设置好一个前置悬念作为铺垫:即眼前这个年轻的“爱德华大夫”是否是真正的爱德华大夫,这里就涉及到了第一个“yes or no”的问题。

接下来,女主角彼得森通过字迹确定了这个“爱德华大夫”是冒牌货,而真正的爱德华大夫已经死了。紧接着下一个悬念就出现了:他为什么要冒充爱德华大夫?真正的爱德华大夫被谁杀死了?

冒牌货J.B连夜逃到纽约,彼得森医生紧跟其后,然而彼得森却发现自己被登上报纸,警察正在追踪他们,而送报员已经发现了端倪,于是他们决定立马动身:两人是否会被抓到?这里又是一个小悬念。

通过对剧情的分析我们很快就能察觉到,导演正不断向观众抛出问题又给出线索,当一个问题被解开,另一个问题又立马出现,丝毫不给观众喘息的机会。众多的小悬念串联起来,就像一条被绷紧的无形的绳子,谁也不知道通往何处,观众只能顺着绳子的方向一路走到底。

希区柯克式经典影片(揭秘希区柯克电影价值体现及制造悬念的底层逻辑)(3)

二、从故事叙述的方式看:影片在限制性叙事手法的前提下,利用多种剧情反转的手段,吊足观众胃口

与其他电影不同的是,《爱德华大夫》不会给观众提供更多的开放信息,观众只能跟着主角走,我们所能获取的信息也仅限于主角所获知的范围。这种限制性的叙事手法给剧情的反转提供了条件。

在影片中,剧情反转的情况出现了不止一次,而每次出现都能让人拍案叫绝。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剧情反转虽秒,却不是所有电影中的反转都能给观众带来惊喜的,刻意、拙劣的反转不但不能给观众带来快感,反而会使人厌倦。

那么,如何做到让剧情反转出现得恰如其分呢?下面,我就结合影片中出现的反转片段,具体分析导演是如何利用反转吊足观众胃口的。

  • 剧情反转需要符合故事发展的逻辑

想要使剧情反转合理化,就必须事先做好大量铺垫。以片中“真假爱德华大夫”的片段为例,当我们在得知J.B不是真的爱德华大夫的时候,反观他在被揭发前的一些行为便得到了合理的解释,比如他太年轻、在手术台上情绪崩溃、接到电话慌不择言等,都在预示着他并非真正的爱德华大夫,但这些细节在初次观影时还不足以让观众断定他的真假身份,只有当真相被披露的时候,观众回想起来,才会觉得事情在情理之中,并有恍然大悟之感。

希区柯克式经典影片(揭秘希区柯克电影价值体现及制造悬念的底层逻辑)(4)

  • 制造反转前,可以适当对观众隐瞒信息,并引导他们朝另一个方向思考

我认为这是一个高超的表现技巧,因为制造假象、引导观众朝反方向思考很容易,但要怎么圆回来,让观众接受真相却很难。影片中,当J.B拿着刮胡刀要杀死艾里克斯的时候,导演通过大量的镜头描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孔武有力的J.B和年老衰弱的艾里克斯,这种强弱反差使我们不得不相信艾里克斯必死无疑,但结果却是艾里克斯制服了J.B,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有部分认知被导演刻意隐瞒了,即我们事先并不知道艾里克斯已经发现J.B有问题,并在牛奶杯中下了安眠药,所以才会有这种意外的感觉。

  • 利用情绪反差也能制造反转

当J.B终于回忆起自己的身世,并帮助警察找到真正的爱德华大夫,当观众满以为男女主角终于可以在一起的时候,两个突然闯入的警察却告知他们爱德华大夫是被枪杀的,而J.B很有可能是凶手。这就如同晴天霹雳,大喜转大悲的落差让人脑子一“嗡”,利用情绪反转常常使人有猝不及防,手足无措之感。

由此可见,在《爱德华大夫》中,导演每次做剧情反转时所用的手法都各不相同,但又出现得恰到好处,引人入胜。实际上,这关乎导演对于剧本的全局把控能力,只有在中心思想明确的基础上,才能做好剧情上的编排。而恰到好处的反转能使整个影片保持活跃,因为每一次反转都是一次惊喜,不读到最后我们永远得不到真相。

希区柯克式经典影片(揭秘希区柯克电影价值体现及制造悬念的底层逻辑)(5)

三、从视听语言的运用看:导演通过第一视角镜头的表现力与“炸弹”理论相结合制造悬念,营造紧张气氛

“炸弹”理论是希区柯克非常有名的理论之一,他用同一个情景下不同的处理方法为我们形象地解释了“悬念”从何而来:

如果只是一颗炸弹爆炸了,你只会惊讶,这毫无悬念可言,但如果让你提前知道桌下有炸弹,你就会在观影途中一直想着它何时爆炸。

实际上,希区柯克所说的“悬念”,即是观众在观影时出现的关切的紧张情绪,并由这种情绪,延伸到故事发展的走向和人物命运的走向上。在《爱德华大夫》中,导演善于通过一些第一视角镜头的表现力与“炸弹”理论相结合,成功为观众营造紧张的气氛。在这里我将摘取两个经典的镜头进行分析:

  • 躺在众人脚边的信封

这个信封是J.B连夜逃跑前给彼得森留下的,当第二天有人敲门时,彼得森才发现了这个信封,可还没来得及去拿,一群人便闯了进来。这时候,众人说了什么已经不重要了,观众的视线全部被吸引到了信封上,看信封是否会被发现,而当众人退出房间,彼得森又想要去拿,信封却被他们踢到了门外,观众的心也已经提到了嗓子眼。

希区柯克式经典影片(揭秘希区柯克电影价值体现及制造悬念的底层逻辑)(6)

  • 决定彼得森命运的左轮手枪

这个镜头无疑是最令人紧张的镜头,因为观众甚至是主角都不能确定院长是否会开枪,彼得森正不断朝门外走去,枪口也一直对准着她的身体,因此这种紧张的气氛一直延续到了彼得森走出房门,而这时,院长将手枪翻转过来对准了自己,荧幕前,所有的观众都被这把枪指着,此时的代入感不言而喻,紧张、窒息的情绪也随之达到了极点。

在我看来,第一视角镜头对于观众来说俨然已是非常有代入感的表现方式,而在这种代入感强烈的情况下,导演还为我们叠加了“炸弹”理论带来的悬疑感,进一步加深了剧情的张力。而在代入感和悬疑感的双重冲击下,我想,再也没有人能做到心如止水。

希区柯克式经典影片(揭秘希区柯克电影价值体现及制造悬念的底层逻辑)(7)

四、从形象隐喻看电影价值体现:片中涉足精神病人这一特殊群体,引发观众猎奇心理的同时揭示更高层次的内涵

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便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能见到精神病人,但在我们内心深处,却都存在着不为人知的阴暗面,在阴暗面的笼罩下,我们心灵扭曲、行为失常,但由于有了社会秩序的管控,我们克制住了这些行为,尽量不使其外露。可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观众们却得到了这种阴暗心理的宣泄。

例如在电影《后窗》中,主角满足了观众的窥探欲,而在《玛尔妮》中,玛尔妮的偷窃癖同样为观众内心深处的某种黑暗情绪找到了宣泄口。这些电影主角们的独特行径在电影中一览无余,成功引发了观众的猎奇心理。

回顾《爱德华大夫》中患有犯罪情结臆想症的J.B也是如此。但在这部电影中,当我们看着J.B一步步从病态到被治愈,也从中看到了治愈他的彼得森身上映射出的人性的光辉。我想,这便是导演想要在电影中揭示的更高一层次的内涵,她对J.B的理解和照顾,实际也是对观众的一种治愈。

总的来说,希区柯克在对于这种特殊人群的描述和态度都是非常客观的,他在给观众展现这些人性阴暗面的同时,不但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更让人们感受到了对病态的恐惧和痛苦。我想这就是导演的高明之处,他在试图通过两种原本极端对立的人物形象的融合,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目的——即,使观众被驯服、被教化、被感动,由此解开关于真爱的悬念,得到主题的升华。

结束语:

通过对《爱德华大夫》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其实希区柯克对于影片悬念的制造方法有很多种,这实际上都可以归结于导演对故事信息的处理方式。电影就是一门对信息进行剪辑处理的艺术,如何通过镜头向观众讲好故事,何时、何地、何种状况下给出什么样的信息,给多少,是制造悬念的关键,但光靠悬念支撑也是不够的,对于电影来说,悬念的设置永远基于主题之上。同样的,一部有内涵的电影,也永远不会缺乏悬念。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