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歌单(音乐电影与电影OST)
电影音乐歌单(音乐电影与电影OST)我之所以推荐这张专辑,不单是因为作曲家为自己跨越半世纪的电影音乐创作重新编排全新的管弦乐编曲,而且还有马友友的坐镇,莫里康内说:“马友友是个很棒的音乐家,无论是在录音室里,还是那次在罗马,他演出过一场令人过耳不忘的音乐会,马友友的脸上永远带着微笑和开朗的神情。就算我有时候处理音乐作品的方式不是他所习惯的,他也总是会依照我的方式,带来极具才华和光彩的演奏。”而且,这张专辑的音效也是其他电影原声所不能比拟的。这哥们等级和功力与约翰旗鼓相当,但是混了这么多年,拿奥斯卡的次数却远不及约翰。有人说因为他是罗马人的缘故(这和留声机大奖采取地方保护主义一样啊),虽然曾五次获得奥斯卡电影配乐奖提名,但一次都没拿过奖,2007年终于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由他作曲的每一部电影,其音乐氛围必然得到不同程度的强化,他的旋律是让人过耳不忘的,莫里康内觉得,音乐的价值取决于创作者自己的天分有多高,还取决于他的能力和是否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影视配乐和作曲是两个不同的系存在于音乐学院中的。当然了,我没有刻意要指出两者有何高下之分,不过要指出的是,当代许多优秀的作曲家也是通过影视配乐作品扬名立万的,像叶小纲的《玉观音》、谭盾的《卧虎藏龙》和三宝的《我的父亲母亲》等等。
要说电影配乐在电影中的地位,那真是挺低贱的,导演一般是在最后才会找作曲家配乐,所以作为几乎是最后工序的配乐,往往要求作曲家要有效率,谭盾那时候也没被李安催得少,据说配乐这部分是超期完成的。当然了,也不是每位导演对配乐要求都很高,在行内,有这样一个说法:“假如一部电影配调为静音时仍然引人入胜,那么这部作品的确水平很高。”这样讲其实无可厚非,但也从侧面体现了配乐的作用。
最近有朋友问我的问题很有代表性:在大多数的电影里,管弦乐 急促鼓点 人声合唱=大片即视感?稍微留心的乐迷们肯定也会发现这一点,的确是这样的,当代的影视配乐很多时候是有套路存在的。1909年美国爱迪生专利公司(Motion Picture Patents Company)便为电影的剧情选择对应的音乐乐段,贴上〈快乐〉、〈哀伤〉、〈气愤〉等的标签,以便在剧情出现时能立即运用。当你听到一些拼贴作品时,千万不要觉得惊奇。因为就连汉斯·季默也是这么做的,也更别提电子合成器的运用了。
普罗科菲耶夫也写过电影配乐,不过人家可没这么多高科技的东西可以捣鼓,但20世纪末的电影音乐都有着他的影子,那么读者读到此处必定要骂我了:说了这么多,那现在电影原声还有啥可听的?电影配乐虽然最终是为电影服务的,但还是有听头的,你说哪部经典的影片没有优秀的配乐?曾经有教师上曲式课,完全用的是电影配乐的例子,像《功夫熊猫》《芝加哥》这些标准的好莱坞作品配乐,其实还是很有技术含量的,完全可以当做曲式范本,传统技法在这些作品中仍然有生命力。有些人对久石让的作品嗤之以鼻,但他肯定有着深厚的技术功底,这些都从他的作品里反映出来。于是乎,好的电影配乐大师每次都完成得很出色,在烘托电影成为经典的同时,又让大家记住他做的音乐。往往是我们在电影结束后到处找OST的阶段才惊然发现居然又是他。我遇到的情况往往却是,有人问我这一段写得很不错啊,电影配乐是谁写的,我一听,发现是电影配乐制作的人选取的某些著名古典音乐片段,看来能让观众记住的原创影视配乐实在是太少了。最近的一部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题曲《Young and Beautiful》,尽管它只是一首由Lana Del Rey的复古流行曲。
所以,我还是列出几张比较有意思的电影原声专辑吧。
斯皮尔伯格 约翰·威廉姆斯已经是一个固定组合了,当年也是斯皮尔伯格把约翰推荐给卢卡斯的,也成就了《星球大战》这一传奇。约翰·威廉姆斯是一个勇于颠覆自己的作曲家,像在《哈利波特》系列中他勇于借鉴现代音乐作曲技法,还有其他不同类型电影中千变万化的曲风使他一直保持着如今的地位,他自己认为:“电影配乐家最常犯的错误之一是,自以为自己创作的音乐会让观众全神贯注地感受到它的存在,事实上,电影中的音效、对白,都是音乐在引人注意时的劲敌,也因为如此,若能从电影中取得一段音乐且具备完整的独立性的话,那真的是微乎其微的奇迹。”
《猫鼠游戏》这张原声虽说似乎没啥名头,但却是我印象很深的一张,整首专辑由萨克斯贯穿主题,不羁的意味浓厚,爵士曲风跟电影情节的时代背景简直配合得天衣无缝,不单如此,约翰还选取了很经典的几首爵士歌曲,而且这些经典用于电影情节中实在是相得益彰,当男主角和穿着蓝色制服的金发空姐们离开迈阿密机场时,刚好响起的是《Come Fly With Me》,不得不佩服他的匠心独运!
这哥们等级和功力与约翰旗鼓相当,但是混了这么多年,拿奥斯卡的次数却远不及约翰。有人说因为他是罗马人的缘故(这和留声机大奖采取地方保护主义一样啊),虽然曾五次获得奥斯卡电影配乐奖提名,但一次都没拿过奖,2007年终于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由他作曲的每一部电影,其音乐氛围必然得到不同程度的强化,他的旋律是让人过耳不忘的,莫里康内觉得,音乐的价值取决于创作者自己的天分有多高,还取决于他的能力和是否够诚恳。其实我们看看历史上那些杰出的作曲家,有许多人是在“命题作文”的情况下写出流传后世之作的,其中一个例子就是给芭蕾舞写音乐,这跟今天很多作曲家需要按照电影的脉络写曲子差不多。
我之所以推荐这张专辑,不单是因为作曲家为自己跨越半世纪的电影音乐创作重新编排全新的管弦乐编曲,而且还有马友友的坐镇,莫里康内说:“马友友是个很棒的音乐家,无论是在录音室里,还是那次在罗马,他演出过一场令人过耳不忘的音乐会,马友友的脸上永远带着微笑和开朗的神情。就算我有时候处理音乐作品的方式不是他所习惯的,他也总是会依照我的方式,带来极具才华和光彩的演奏。”而且,这张专辑的音效也是其他电影原声所不能比拟的。
都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在作曲方面,斯特拉文斯基是这样说的:“好的作曲家偷,坏的作曲家借。”那么这张专辑可以说是电影原声中“偷”得最妙的一张。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肯定知道,这是一部向默片致敬的作品,所以完全没对白,而且是黑白的,所以影片成功与否一半要靠音乐,作曲家伯斯以引人入胜的音乐作为回应,配乐的旋律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卓别林、马克斯·斯坦纳、弗朗兹·沃克斯曼、伯纳·赫曼等大师的电影配乐与情节。导演与作曲家都很重视20世纪20年代电影音乐为情节营造氛围的感觉,也借鉴了19世纪浪漫主义交响乐的性格——普罗科菲耶夫、德彪西、拉威尔,完全不是我们以往听到的好莱坞大片配乐的路子。我推荐的这三张几乎都是很传统的电影原声专辑,这张更是如此,大家可以把它当作音响测试碟,因为这是由弗兰德斯爱乐乐团在布鲁塞尔录制的,不单有交响乐团,还有爵士乐团参与。
我想看过这部片子的人肯定会去找这张专辑听一听,而听完这张专辑的乐迷肯定也会去找这部影片看看,因为听了音乐,也相当于看了大半部影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