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香港遇见他最后讲的是什么(我在香港遇见他大结局怎么样)
我在香港遇见他最后讲的是什么(我在香港遇见他大结局怎么样)最开始,李嘉在林禾(高旭阳饰)的治疗后,把对疾病的焦虑归因为压力太大,因此相信自己不会患上精神分裂症。《我在香港遇见他》《我在香港遇见他》最有争议的,应该是大结局。剧情一个很重要的悬念,是李嘉(曾舜晞饰)能否破除他的宿命,即李嘉的哥哥母亲都在24岁生日时患上家族性遗传精神分裂症。而影片的大结局正是李嘉24岁生日那天。
虽然《使徒行者3》已经完结,但港版的《使徒3》才播到第20集,此时是曾舜晞出场的剧情。
曾舜晞在《使徒行者3》的角色比较特别,似乎是一个双面人角色,但终归不是主角。
借此,我们来说一说曾舜晞主演的另一部作品《我在香港遇见他》。
《我在香港遇见他》
《我在香港遇见他》最有争议的,应该是大结局。
剧情一个很重要的悬念,是李嘉(曾舜晞饰)能否破除他的宿命,即李嘉的哥哥母亲都在24岁生日时患上家族性遗传精神分裂症。
而影片的大结局正是李嘉24岁生日那天。
《我在香港遇见他》
最开始,李嘉在林禾(高旭阳饰)的治疗后,把对疾病的焦虑归因为压力太大,因此相信自己不会患上精神分裂症。
此时距离李嘉24岁生日还有几天,李嘉还在船上很开心邀请张叉叉和时诚一起过生日。
但另一边,陈茗轩教授(吴启华饰)不高兴了。
《我在香港遇见他》
结局篇里,陈教授终于露出其本性的一面。
不管是伯莎还是李嘉,对陈教授而言都只是实验对象而已。
在知道李嘉临近24岁生日时却没有出现任何前兆,加上李嘉擅自去找林禾做心理治疗,陈教授取消了李嘉的奖学金和国际论坛的参加资格。
奖学金的取消对李嘉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因为他要靠奖学金交学费和生活,因此李嘉开始出现异常。
《我在香港遇见他》
而且,一直不认同陈教授做法的林禾在伯莎自杀后,把陈教授的事通通告诉李嘉。
李嘉知道真相后,再加上奖学金被取消,李嘉的精神分裂症正式爆发了。
李嘉的精神分裂症就是第二人格取代原先的李嘉。
李嘉换了新造型去找张叉叉(颜卓灵饰),在阳台吻了叉叉,并很积极向叉叉告白。
之后拿着铁制棒球棒到陈教授办公室,破解陈教授的电脑,在电脑里看到他的研究报告后很生气,用铁棒对办公室一通乱打。
《我在香港遇见他》
最后,黑化的李嘉拿着棒球棒,一边吃着青苹果,在天桥上揍了陈教授一顿。
而从李嘉的话可以得知,此时的李嘉不是先前的李嘉,陈教授也察觉到眼前的人不是李嘉。
自此,整部剧完结。
《我在香港遇见他》
这样的结局你很难说好或坏,它既有开放性的一面,但也有不负责任的地方。
关于李嘉的精神分裂症,影片用一个关键道具青苹果来表现。
看到最后,你才发觉,原来李嘉从到香港第一天开始就已经出现精神分裂症的前兆。
所以,编剧才一直安排李嘉一个人住。
在高街的公寓、张叉叉的中介所、学校的宿舍都是一个人,所以没有人知道李嘉晚上会梦游吃青苹果,看白天李嘉录制的视频。
但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李嘉的好友时诚(周澄奥饰)。
《我在香港遇见他》
李嘉曾在时诚家里借宿过,还有时诚也曾在李嘉的宿舍过夜。
当晚时诚还叫醒李嘉,告诉李嘉有个人影出现,这里就是让人背后发凉的地方。
如果《我在香港遇见他》有第二部,那么这些情节就能写时诚知道李嘉晚上有第二人格出现。
这就是很开放性的地方,也就是可再塑造性很强,时诚或许知道黑化李嘉的存在。
但大结局不负责任的地方是,剧情还有不少疑点没有解开。
第一,李嘉没能逃过24岁的宿命,那么他之后的结局如何?
第二,张叉叉终于和李嘉在一起,但张叉叉不知道,跟他在一起的是黑化的李嘉,张叉叉又将怎么办?
这些疑点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虽然编剧的用意可能是为第二部准备,但如果没有第二部呢?对观众来说不就是不负责任吗?
文中图片来自剧中截图,如有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