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动画美术制片厂经典动画介绍(消失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上海动画美术制片厂经典动画介绍(消失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然而,真相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一直存在着,只不过它的经营形式已经改组,当我去特意寻找有关方面的信息时,发现这家公司在16年还曾出品了《新葫芦兄弟》的TV动画集,原导演周克勤被请来担任艺术顾问,但我却发现已经没有那个味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过去,但我们都曾活在同一种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而作为特殊环境下的产物–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却悄然的消失在了我们的生活中,孩子长大了,大人变老了,曾经带给我们无数欢乐与回忆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好像也不见了。有一种叫做“虚假同感偏差”的心理效应,指的是我们会倾向于与高估自己的信念及判断,而这种感觉来源于你的世界观以及周围环境对你的反馈。有一天我就出现了这种错觉,因为我从小时候开始就再也没接触过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相关的作品,所以我一直坚信着这家曾经创造过无数辉煌的制片厂已经消失在历史一种。
相信有很多人在看到这张图片后都会勾起对童年的回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阿凡提》《九色鹿》《黑猫警长》等数不清的经典动画都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产的作品,可以说它以一己之力支撑起了上世纪中国动画的大半边天。
随着时光的流逝,国家的经济在不断飞跃,社会生活得到了极大程度上的改善,各种娱乐节目和新兴文化也在日益丰富我们的生活,可当我们回过头来思考过去的日子,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生活中是否比以前少了些什么?
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对于大家来说,少的东西好像都不太一样,有的是青春,有的是童年,有的是懵懂的爱情,有的是并肩作战的朋友,也有更加直接的回答:缺钱。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过去,但我们都曾活在同一种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而作为特殊环境下的产物–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却悄然的消失在了我们的生活中,孩子长大了,大人变老了,曾经带给我们无数欢乐与回忆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好像也不见了。
有一种叫做“虚假同感偏差”的心理效应,指的是我们会倾向于与高估自己的信念及判断,而这种感觉来源于你的世界观以及周围环境对你的反馈。有一天我就出现了这种错觉,因为我从小时候开始就再也没接触过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相关的作品,所以我一直坚信着这家曾经创造过无数辉煌的制片厂已经消失在历史一种。
然而,真相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一直存在着,只不过它的经营形式已经改组,当我去特意寻找有关方面的信息时,发现这家公司在16年还曾出品了《新葫芦兄弟》的TV动画集,原导演周克勤被请来担任艺术顾问,但我却发现已经没有那个味了。
曾经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已经以另一种方式消失了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终极问题来了:它是谁,它是从哪里来的,又最终要往哪里去?
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的成立了美术组,次年美术组搬到到上海改组为上海电影制片厂,经过结构和部门调整。1957,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正式建厂,并以原美术组的核心成员下设了动画、木偶和剪纸3个制片部门。
实际上,在建厂前的1950年,上美厂就出品了一部叫《谢谢小花猫》的动画作品,实际上这部动画有当时的政治形式有一定的联系,具体的细节不再赘述。建厂之后,上美厂接过了动画作品制作的大旗,开始大刀阔斧的做一些实验性的动画,当时中国还是计划经济,国家又大力支持动画文化的发展,上美厂得益于此,能够在不考虑资金问题的情况下不停的创作。
1954年,曾经创作出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的“万氏四兄弟”来到了上海,同年,中国动画鼻祖的万籁明开始担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导演,万籁鸣先生的到来,是上美厂的历史性转折,也是整个中国动漫历史的转折。
万籁明到底有多厉害?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万籁明先生就和他的几个兄弟致力于动画创作事业,一心想要为中国动画文化的兴起做出贡献,他的毕生夙愿就是能够将《西游记》拍成动画,为此,他先后辗转各大企业和协会,希望能够拉到制作动画的资金,在此期间,准确是1926年,“赖氏四兄弟”制作出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但由于时局变化,再加上中间的一些波折,资金方纷纷撤资,他无奈之下直得远走香港,希望能够在香港找到一些制作动画的机会。
自从万籁明先生来到上美厂后,先后尝试了不同叙事结构,不同题材和不同技术手法的动画,这些实验性的动画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牢牢的基础。为了加入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元素,万氏兄弟先后带领厂里的美术工作者去民间亲自学习观摩皮影戏、木偶戏和剪纸片,这才有了后期的《神笔》、《阿凡提》和《猪八戒吃西瓜》等早期反映传统文化的动画。
而为了拍出那部《九色鹿》,美术组还专门组织去敦煌学习那里的壁画艺术,不仅是《九色鹿》,在每一部动画企划之前,上美厂都会专门去走访、学习、调查,亲力亲为,致力于打造出高质量的动画。
日本动漫之神手冢治虫将万籁明视为自己的偶像,他走上动漫之路的原因是当年观看了万籁明导拍的动画《铁扇公主》,后来手冢治虫来中国访问,专门去拜访了一趟万籁明,他激动的拉着万籁明的手说:我就是看了您的动画才走上了动画的道路。
手冢治虫创作的《铁臂阿童木》就是来源于万籁明动画作品中的孙悟空,他想创造出一个与孙悟空一样上天下地无所不能的动画形象,他还专门研究了原著《西游记》,发挥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作了一部《我的孙悟空》。
可以说,万籁明间接推动了日本甚至整个世界动画行业的改变。
1961年,时年61岁的万籁明终于将他毕生追求的孙悟空搬上了大荧幕,这部《大闹天宫》堪称中国史上最伟大的动画作品,其中加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京剧、戏曲、古代服装和建筑,连里边的云朵、瀑布等小细节都精心参考了各种独属于中国的传统元素,是史诗级,也是最能反映中国文化的鸿篇巨制。
为了打造这部动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动员了所有人去搜寻相关的信息,经常会有关于创作灵感的建议讨论会,光是定下孙悟空形象,花了好几年的年的时间,而为了让孙悟空的形象最大程度的还原原著中的描述,万籁明专门请当时的“南猴王”郑法祥来为画师们讲课,画师们整日整夜在想想模仿猴子的动作,在一次次的尝试后,将最满意的动作一张一张画出来。
也正是这些老艺术家们勤耕不辍的精神,才让上美厂源源不断的创作出一部又一部经典的动画。
但是,时代的变化是残酷的,正如我前边所说的,上美厂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那个时候,虽然经济还很落后,但得益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我们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只要认准了目标,使劲往里钻研就是。
随着现代化计划的实施,很多企业都改变了生产方式,上美厂也逐渐失去资金方面的支持,为了继续创作下去,只能接一些外包的活,甚至最后不得不“计件付酬”,一些优秀的年轻人失去了创作的热忱,开始接一些商业化的外包工程,能力不错的人,一个月可以赚到几千块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负责其他工作的上美厂员工,一个月也不过只能拿到几十块的薪水。
薪水上的巨大差异,工作制度的不合理,整体资金的不到位,再加上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候,美术组很多做动画的人才都去其他地方谋取出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这个传奇性的动画制作公司终于倒下了。
日本著名动画导演、监督宫崎骏和高畑勋曾经来中国观光,但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参观上美厂,后来《南方周末》的记者采访了高畑勋,其中部分访谈记录如下:
南方周末记者:在中国基本都是观光吗?
高畑勋:完全是观光。但是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是最重要的经历。我们向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赠送了《风之谷》的胶片,并与大家做了深入交谈。当时围绕分配的问题,对方问了许多。
吉卜力现在是职员固定薪酬制,但当时日本所有的公司都是计件付酬,就是按照原画一张多少钱、动画一秒钟多少钱来计酬的制度。他们当时只关心这个问题。因为“四个现代化”刚刚开始,他们认为统一工资是不合理的,应该引进日本的计件薪酬制度。我们感到很失望。
宫崎骏对中国的失望无以复加。我在这一点上也是如此。因为我们对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是很尊敬的,没想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高层却只关心这个。
一旦计件付酬,就再也拍不出中国学派的影片了。计件付酬不鼓励创新——不断投入新的短片很费钱,而系列片只要搞好开头的部分,角色和背景定下来以后就不会花太多功夫。之前中国同行那种每一部短片都尝试新手段的创作方式,在日本就是完全行不通的。
我必须要提醒他们,中国有懂行的人。但是中国一下迎来了现代化,现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都已经没有原来的风格了吧。太让人失望了。我太失望了。
美国有一部反映华尔街与美国经济危机的纪录片《大而不倒》,然而如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这样的文化公司,加上各种难以避免的情况,大而不倒只是一种不可触及的理想状态罢了。
这几年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国漫,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希望中国动画能够越来越好,但我们也知道,一个行业的崛起离不开无数人的牺牲,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拓未来的。
谨以此文致敬曾经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经典永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