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建水有几个电影院(记忆中的建水老电影院)

建水有几个电影院(记忆中的建水老电影院)大多数时候,小侧门是开着的,上下学的我从侧门经过,时常看见高大的榕树下,有坐在石凳上小憩的老人、孩子和窃窃私语的青年男女。当然,那个年代的人,娱乐方式主要就是看电影。来老六中读书之前,我在县内高寒山区——普雄上的小学和初一,在山区交通不便,条件差,每当听到城里来电影队了,便早早地从家抬棵长条凳,去供销社仓库的场子上把位子。有的人来不及抬凳子,于是从附近柴堆里扯根木棍,或找几块破砖头、大石头什么的把位置。电影开演中,最怕忽然下大雨,放映员忙了手脚,观看电影的男女老少鸡妈喊叫,乱作一团。在位于关帝庙街的老六中读初二时,我正当少年,由于我家住在陈官南山顶,除去星期天和假期,每天都得往返两趟,走好几里路进城上学。那时只有一条砂石路通往县城,从家走到新桥路段,为打直路,我便沿桥头小路而下,穿过一片菜地,经县民族织染厂旁的小巷道,过桂林街、穿永宁街,再经关帝庙街至学校。老电影院有一道连接桂林街的小侧门

建水有几个电影院(记忆中的建水老电影院)(1)

点击题目下方红河文旅,了解更多文旅资讯。

建水有几个电影院(记忆中的建水老电影院)(2)

建水有几个电影院(记忆中的建水老电影院)(3)

不相见却也念

春深了,春阳炽烈了,花儿开得更艳了。

久不见面的异地友人相约建水古城。

游过团山古村,一路驱车沿泸江烟柳返城,在古城南门——阜安门(环翠楼)旁侧寻到一处停车场。下得车来,放眼空旷的场子,倏然发现这个停车场,竟然是建水老电影院旧址。

建水有几个电影院(记忆中的建水老电影院)(4)

随着城南片区古城风貌恢复工作的推进,昔日老电影院宏阔、雄伟的楼宇已不复存在。水泥浇灌的宽阔停车场上,仅有两株老树兀立于靠近环城南路的场子边缘,零星的行人经停车场进出古城。一位头戴遮阳帽、身穿短袖白衬衣、手里拎了两袋物品的大叔,在一棵老树下歇息。搬个小凳子在树下乘凉的收费员,腰间挂了个小包,见我们停稳车,连忙上前来收费。我对他明知故问,这里原来是什么地方,他看了我一眼,说是老电影院。

建水有几个电影院(记忆中的建水老电影院)(5)

其实,对老电影院,我不仅熟悉,而且有着难以抹去的印记,可以说,那些与老电影院相关的故事,是如此刻骨铭心。

在位于关帝庙街的老六中读初二时,我正当少年,由于我家住在陈官南山顶,除去星期天和假期,每天都得往返两趟,走好几里路进城上学。那时只有一条砂石路通往县城,从家走到新桥路段,为打直路,我便沿桥头小路而下,穿过一片菜地,经县民族织染厂旁的小巷道,过桂林街、穿永宁街,再经关帝庙街至学校。老电影院有一道连接桂林街的小侧门,从小侧门进入、再出电影院大门,便可以快速沿永宁街岔入关帝庙街。

建水有几个电影院(记忆中的建水老电影院)(6)

大多数时候,小侧门是开着的,上下学的我从侧门经过,时常看见高大的榕树下,有坐在石凳上小憩的老人、孩子和窃窃私语的青年男女。当然,那个年代的人,娱乐方式主要就是看电影。来老六中读书之前,我在县内高寒山区——普雄上的小学和初一,在山区交通不便,条件差,每当听到城里来电影队了,便早早地从家抬棵长条凳,去供销社仓库的场子上把位子。有的人来不及抬凳子,于是从附近柴堆里扯根木棍,或找几块破砖头、大石头什么的把位置。电影开演中,最怕忽然下大雨,放映员忙了手脚,观看电影的男女老少鸡妈喊叫,乱作一团。

女孩子一般爱看《卖花姑娘》之类的电影,还没看完就哭得跟个泪人似的,我们男娃则喜欢看打仗的,什么《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等,看多少遍都不会冲瞌睡。尤其是《渡江侦察记》,竟不辞辛劳地走十几里山路,去村南面红坡头地质勘探队驻地观看。没想电影开场后,放的却是另外一部,原是消息有误。返回时,有调皮的小伙伴在又陡又滑的山路上撒尿,跑得慢、落后面的小伴惨了,屁股掼得生疼不说,凄厉的哭喊声伴着恶作剧者的爆笑声,在寂静的夜里传出好远。

在山区没看成《渡江侦察记》,到老六中读书后,因离老电影院近,便近水楼台先得月。有天省下父母给的早点钱,终于买到张电影票,看上了这部富有传奇色彩的电影,弥补了遗憾。

那时候,父母工资不高,两人加一块也就几十块钱,一家六口人得精打细算,作为老大的我在城里读书,每天的早点也就七分钱加二两粮票。

当然,电影票也不贵,一般也就一两毛钱一张。票是跟A4纸一般大小的纸张印制的,有点薄,通常印成报版式样,横竖各五张,每版25张票。印刷厂在每张单票中间空白处,用工具打好针眼状的小孔,便于售票时撕开。单张票为方形、窄窄的、略长,原来票上的一面有手持镰刀斧头和步枪的“工农兵”群像,另一面有座位号。放映日期和时间,则是用一个可拨动的半轮式戳子对合相应日期、时间盖上去。后来的票就只印座位号了,可能是考虑成本的缘故。

建水有几个电影院(记忆中的建水老电影院)(7)

从临安路老广电局办公楼旁、永宁街口去老电影院,一路上有老中医院、县印刷厂、电信局、邮政局、移动公司等单位。电影院大门是铁制的、两边是水磨石灯柱,围墙是水磨石为柱脚的铁栅栏,栅栏左侧是民房,右侧是劳动局办公楼。大门进去后是一块用三合土浇灌的场子,场子中央有一座假山,用两台递进式水泥面光高台围边,假山两边供车子和行人通过。场院右边有一幢两层水泥楼房,先是影院招待所,后为影院办公室。

建水有几个电影院(记忆中的建水老电影院)(8)

老电影院整座建筑坐南朝北,长而宽的放映大厅像火车车厢,正面门脸类似于火车头。门脸建筑高大、雄浑,上部分为歇山顶、一个凸出的大红五角星镶嵌于顶端。五角星下,是拓帖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字体,拼嵌成墙体上“建水电影院”几个金底红色大字。

影院门脸共有大小窗户11道,大门三道。歇山顶正面有三道大窗户、四道小窗子。两侧衔接歇山顶的建筑各有两道小窗户,像两个矗立的火箭托举着歇山顶。门脸正中三道大门,为仿延安窑洞门庭式样,拱形门顶和横桥用青砖装饰,高高的拱形门体为朱红色,显得气派而庄严。整座影院建筑,看上去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影院门脸的三道朱红色大门,通常情况下只开右边那道,另外两道门观众多时才会打开。门进去的右边是售票室,左边摆有绿色植物,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小楼梯上楼,楼上中间位置房间是放映机房,机房初时使用的放映机,为一套35毫米座机。机房两侧空出的地方,后来顺应市场发展需要,各设置了三个包厢,供观众观看电影,票价当然也比普通票要高些。门厅正中有座一人多高、开国领袖毛泽东石膏塑像,背景有“为人民服务”字样。两边是进观影大厅的两道门,通常只开右边这道,一是为节省人力、二是方便检票员检票和防止有观众“逃票”。

建水有几个电影院(记忆中的建水老电影院)(9)

有几个电影院的老职工,留给了我极深印象。比如长着络腮胡的姚福宝、戴“撮箕帽(工人帽)”的邹佑、常穿绿色“咔叽布”衣服的黄光有、因随部队剿匪失去右手掌、被人们称做“苏秃手”的苏祥美,还有跟饰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胡思学(古月)、系战友关系的军转干部杨群才等。尤其是瘦高个的杨群才和“撮箕帽”邹佑,有着执拗的火爆脾气,“逃票”的人都怕他们。有捣蛋男孩子“逃票”,偷偷溜进影院看“白电影”,被他们逮到后毫不留情,伸手扭住捣蛋男孩的耳朵,弄得男孩子跳着双脚哇哇叫,却又不敢大声哭出来,任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所以碰到他们检票时,“逃票”现象几乎绝迹。

电影开演后,还会有因各种原因来迟了的观众,这时候,检票师傅便会手持长把电筒,照着这些观众找到座位落座。靠近走道的观众一般会翘起双脚、侧着身子让这些观众进去。有时候迟到的观众不小心,还是会踩到他人的脚,免不了几句口舌之争。放映过程中,偶尔会有等片子和停电现象,这时候就会有性急的年轻观众,将手指放进嘴里吹出的、拖着长长尾音的尖利口哨声,回响在观影大厅。

观影大厅正面底部正中有个台子,台子上便是悬挂银幕的地方。影厅两侧的墙面,有波纹状墙饰,据说是为避免放映时,电影有嗡声观众听不清楚的现象。影厅除正面的两处入口外,两侧还各有两道大门供观众进出。

影院两旁有职工住宅楼和公厕,公厕这边植有两棵树冠浓密、树身高大的榕树。我走捷径的小侧门位置,便是植有大榕树的这边。

建水有几个电影院(记忆中的建水老电影院)(10)

来到县城的我,还是爱看战争题材的影片,往往碰到好看的片子,电影票总是买不到。于是,倒电影票卖的“倒爷”应运而生。那时候叫“卖非票”。炒得最高的一次,是影星李连杰成名的功夫片《少林寺》上映,单张票价高达10元,这在当时,的确高得离谱。尽管这样,还是一票难求,当然相关部门也对“卖非票”的行为作过打击,但屡禁不止。

18岁时,受革命战争题材影片英雄人物的影响,尤其是《平原游击队》“双枪李向阳”、《渡江侦察记》侦察英雄“李连长”、《英雄儿女》战斗英雄“王成”等英雄人物的影响,我从县人武部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穿上没戴帽徽领章新军装那天,县里安排我们200多名新兵观看老电影《英雄虎胆》,观看地点就在老电影院。邻座有位跟我一块从陈官入伍的战友,后来同在师通讯营,入伍一年多后的老山对越防御作战中,这位战友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英勇牺牲。

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之面临1980年建成、位于学政考棚旁的影剧院(县花灯剧团),1986年开业放映、位于广元商场对面的文化中心电影院(男孩女孩商场),形成的临安路上“三足鼎立”电影放映业激烈竞争局面,尽管老电影院1985年,就更新了“松花江5505型”电影放映座机一套、接着又增设了35毫米立体放映设备,当年即首次放映立体电影《欢欢笑笑》,还曾获取不错的经济效益,但最终敌不过市场竞争,走向了衰退,从过去鼎盛时期的座无虚席到观众数量锐减。为维持收益,影院把放映楼厅前面的空场地建成简易棚,开辟为烧烤摊位出租。电影院老职工黄光有和姚福宝也加入到烧烤摊的经营行列,他们两家开设的“黄记烧烤”和“姚记烧烤”大受消费者欢迎,生意异常火爆。尤其“黄记烧烤”,至今还由其儿女在福润街继续着烧烤摊的营生。

建水有几个电影院(记忆中的建水老电影院)(11)

转眼进入新世纪,随着电视、手机、网络等飞速发展,老电影院于2001年9月关门,停止了电影放映。文化中心影院、县花灯团影剧院相继停映转行。2005年,伴随建水古城风貌恢复的步伐,地处古城南门片区的老电影院已被列入撤除范围,至此,这座给建水人带来无数欢乐、难忘浪漫时光,在永宁街原“天王庙”旧址上,建盖于1957年,发动干部职工、学生、居民11623人参与义务劳动,抬砖头116230块、填土方6987.6立方米,驻建部队和羊街农场(建水监狱)大力支持,投资75925.46元,仅用八个月就建成的,可容纳观众852人,建水当年唯一一座县级电影院的“建水电影院”,结束了它的使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消失在时代进步的历程中。

以前从临安路进入永宁街口、连接老电影院的300米左右道路,如今已恢复成了青石板路面,原老广电局的钢筋水泥楼房已撤出,露出后面一幢悬挂“金临安”字样匾额、墙面上镶嵌有花窗式“福”字石雕的老房子。老房子前面的小广场上,历史风貌恢复后,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09年),井深6米、水深2米的十二眼井(因其井眼呈扇形排列,又叫“扇井”),显露了出来,既丰富了古城历史人文景观,又方便了游人游览。

建水有几个电影院(记忆中的建水老电影院)(12)

原老广电局楼下的永宁街口,不见了昔日刻章的小摊子,卖挂历、年付、小食品的商店、美发店等早已消失。原印刷厂大楼撤除后,改建为一家颇有古意韵味的酒店。老电影院斜对面的原建水第二招待所,也是土司普家仁的宅邸,昔日风貌犹存,分外惹眼。

建水有几个电影院(记忆中的建水老电影院)(13)

尤为重要的是,南门片区古城风貌恢复工作虽尚未结束,但重建恢复的南城门——阜安门(环翠楼)、修旧如旧的老院落等部分古城风貌,其历史人文景观更加规范和突出,明晰的历史风烟脉络,平添了历史文化积淀散射出的灿烂霞光,让建水古城风貌熠熠生辉,夺目四射。

建水有几个电影院(记忆中的建水老电影院)(14)

此时,站在南门停车场上的我,心潮起伏,思绪难平。一种无以言表的离愁别绪萦绕于脑际,眼前总是老电影院以前的样子。

也许是到了一定年纪,总喜欢回忆,总喜欢多愁善感。

上学时从老电影院路过的情景还在,与女儿她妈妈恋爱时,在老电影院里磕着瓜子、吸着嘴吃冰淇淋的那一幕也还在。尽管现在,建水城里有了好几处现代化的高级影城,什么“3D、4D”电影看得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但我常常拒绝女儿去看“3D”电影的邀请。因为我忘不了老电影院,我喜欢那种在老电影院里看完电影后,观众起身离开时,连成一排排的铁制椅架、活动座板发出的“乒乒乓乓”的声响,以及摩肩接踵挤出电影院人群的闹热劲……

建水有几个电影院(记忆中的建水老电影院)(15)

所以,我走出老电影院旧址——阜安门旁侧停车场的脚步,是异常的轻巧而缓慢。我怕脚步重了,会踩疼了它,更恐踩到我那根钟爱老电影院及老电影的敏感神经。我更不敢回头,我怕一回头,又看见过去老电影院前,那难忘的一幕幕。

行至永宁街、接近关帝庙街路段时,街边“永宁寄售店”老板、原住红庙村、与我年龄相仿的罗从明,说他当年,也经常来老电影院看电影,并卖过“非票”,对建水老电影院念念不忘的神情,溢于言表。

建水有几个电影院(记忆中的建水老电影院)(16)

唐代被称为“诗仙”的大诗人李白,其诗作《相逢行二首》里有两句诗:“相见不得亲,不如不相见。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

尽管面对的对象大相径庭,但对于无法寻回的老电影院,不相见却也念的情与愿,恐也与诗中所言之意,别无二致。

来源丨古城建水

责编丨马寅瑞

审核丨兰芳

各位小伙伴,红河文旅的投稿邮箱已经开通,欢迎各位读者朋友积极来稿哦!

投稿邮箱 : hhlysck@163

建水有几个电影院(记忆中的建水老电影院)(17)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