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洁静忽视重心(演出前腰伤复发)
朱洁静忽视重心(演出前腰伤复发)观众狄佳璐穿着墨绿色旗袍,戴同色系耳环,连口罩上都印着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主演朱洁静和王佳俊的卡通形象。这是她看的第42场该剧,问起反复“刷”剧的原因,狄佳璐说:“编排太精妙了,你坐在不同的位置会有不同的体验。我从2015年就开始‘追’朱洁静了,这些年,我看到了她的成长,她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无论台上的‘兰芬’还是台下的朱洁静,都给我力量。”台风“梅花”来临前,观众抵达美琪大戏院,排队入场观看《永不消逝的电波》 摄影:吴桐“这让我觉得很幸福,在今天,通过一部红色题材舞剧可以让这些衣食无忧的年轻人重新唤起信仰,去寻找人生的价值。”朱洁静说,“通过《永不消逝的电波》,我们和观众一直在给彼此力量和滋养,相互成就。”他们的故事,今天依然滚烫这是《永不消逝的电波》在美琪大戏院近百场驻演中十分平常的一场。虽然那天台风“梅花”正在逼近,也未能阻挡观众准时抵达。
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
——
演出倒计时3小时,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舞者朱洁静趴在狭小化妆间的地上,匆匆赶来的医生王秋琛正为她的腰冰敷。但大幕一开,聚光灯一亮,朱洁静就仿佛忘记了所有疼痛,只留王秋琛站在侧幕的阴影里,全程为这位不听话的病人提心吊胆。
“只要在台上,就不能辜负观众。”朱洁静说。上海歌舞团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首演4年来,已累计演出超400场。这部红色题材舞剧似乎有一种魔力,吸引许多“90后”“00后”观众不断回到剧场,看了几遍乃至几十遍。热心观众无论是拿到了心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还是写下了入党申请书,总会第一时间跟朱洁静分享。
“这让我觉得很幸福,在今天,通过一部红色题材舞剧可以让这些衣食无忧的年轻人重新唤起信仰,去寻找人生的价值。”朱洁静说,“通过《永不消逝的电波》,我们和观众一直在给彼此力量和滋养,相互成就。”
他们的故事,今天依然滚烫
这是《永不消逝的电波》在美琪大戏院近百场驻演中十分平常的一场。虽然那天台风“梅花”正在逼近,也未能阻挡观众准时抵达。
台风“梅花”来临前,观众抵达美琪大戏院,排队入场观看《永不消逝的电波》 摄影:吴桐
观众狄佳璐穿着墨绿色旗袍,戴同色系耳环,连口罩上都印着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主演朱洁静和王佳俊的卡通形象。这是她看的第42场该剧,问起反复“刷”剧的原因,狄佳璐说:“编排太精妙了,你坐在不同的位置会有不同的体验。我从2015年就开始‘追’朱洁静了,这些年,我看到了她的成长,她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无论台上的‘兰芬’还是台下的朱洁静,都给我力量。”
化妆间里的朱洁静 被访者提供
其实,当上海歌舞团决定创排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时,朱洁静曾心怀忐忑,“现在的年轻人生活节奏那么快,每天接收那么多有新鲜感、有冲击力的东西,那些红色的记忆,那些先辈的名字,会不会离他们太过遥远?”
来到虹口区黄渡路107弄15号李白烈士故居,登上嘎吱嘎吱作响的楼梯,一点一点了解“李侠”和“兰芬”的原型——李白和妻子裘慧英的革命、生活和爱情之后,她被深深打动。可是,如何在舞台上演绎他们的故事呢?
“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曾强调。
《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渔光曲》段落 上海歌舞团提供
这也是决定该剧成败的重要因素。“首先,要有美。”朱洁静说。比如,服装设计阳东霖为该剧设计的旗袍,烟灰色,并不起眼,却还原了上海女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最日常、最朴素的美。
在韩真、周莉亚两位编导的调教和折磨下,朱洁静对什么是舞蹈、什么是舞剧也有了全新的认识:每个眼神,每个手势,都要情感先行,人物先行。“在舞台上,我要变成一个真实的上海女人,学会如何扫地,如何生煤炉,如何织毛衣。我想,正是对这些细节的苛求,成为‘电波’成功的原因、打动观众的原因。”
到了今天,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演了400多场,提到李白和裘慧英的故事,朱洁静依然热泪盈眶。她说:“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也有爱人、有孩子,也有生活中幸福的瞬间,但他们能做出那样的自我牺牲。他们的名字,他们的故事,今天依然鲜活,依然滚烫。”
演出前腰伤复发,医生为朱洁静冰敷 摄影:吴桐
我是谁?为什么跳舞?
2013年,朱洁静曾在综艺节目《舞林争霸》里提了一个问题:“很多人会花一两千元看一场演唱会,花几百元看一场话剧,为什么很少有人愿意花一两百元看一场舞蹈?”
彼时,全国舞剧市场低迷,朱洁静有时一个月都演不了一场舞剧,一直在等登台的机会。
但很快,原来想都不敢想的事就成真了。2014年,舞剧《朱鹮》首演,此后三度在日本巡演,登上了纽约林肯艺术中心的舞台。2018年,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首演,随后巡演至全国各地,至今一票难求。
舞剧《朱鹮》 上海歌舞团提供
如今回头去看,2013年的疑问,一步一步有了答案。
朱洁静明白了,舞蹈不光是“美”;舞蹈是“高雅”的,但不必“高冷”;舞蹈是写意的,但也可以观照现实。“以前可能觉得,舞蹈难以表现生活中真实的人,探讨重要的议题。其实,我们一定要投身我们所属的时代浪潮中,让艺术跟生活的热土产生直接联系。”她说,“你要知道生活的滋味,知道人间的冷暖。”
《朱鹮》就关涉了环保这个全人类共同的命题。在日本佐渡,朱洁静曾长久凝视一个玻璃展柜里的朱鹮标本,那是日本最后一只朱鹮阿金。“我仿佛听到阿金隔着玻璃跟我说话,它说我飞不动了,我选中你来当我的翅膀,把我的故事告诉全世界。”
《朱鹮》剧照 上海歌舞团提供
演完《永不消逝的电波》里的“兰芬”,朱洁静说自己真正明白了“我是谁,我为什么跳舞”。“我们与上个世纪的同龄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共同传递着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这是一份初心,更是一种使命。”
“一场接一场的演出,一代接一代的传承,红色电波就永远不会消逝。”作为上海歌舞团新任副团长,朱洁静如今思考的是如何让“电波”传递下去、如何打造下一部“爆款”。
上海舞步,逆境中向上
朱洁静是浙江嘉兴人,9岁来上海,从全国各地3000多个孩子中脱颖而出,成为30个考入上海市舞蹈学校的幸运儿之一。毕业后,她从群舞一路成长为首席,担当上海歌舞团多部舞剧的女主角,两次登上央视春晚。
在上海28年的舞蹈生涯中,也曾经历过挫折。2011年,在一次专业考核中,朱洁静膝盖髌骨错位,韧带严重拉伤,医生曾严肃地劝她转行。她沉沦过一段时间,彷徨,躺在床上想:自己不跳舞了还能做点什么呢?
“那几个月极度黑暗和封闭,我每天拉着窗帘躺在床上,看着肌肉逐渐萎缩。直到有一天,我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不要这样,然后咬咬牙换上练功衣,开始积极寻求治疗,开始接受高强度康复训练……”5个月不到,原本肿如馒头的膝盖和肌肉萎缩的左腿恢复了健康,她奇迹般重返舞台。
《朱鹮》演出前半小时,朱洁静在台上练功 摄影:吴桐
“我很感谢这座城市在我青涩懵懂的时候指引我成长,在我遭遇困境时给我力量。”朱洁静说。在上海给她支撑的同时,她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
《朱鹮》演出前,朱洁静为自己化妆 摄影:吴桐
5年前,上海提出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目标,在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下,《战上海》《永不消逝的电波》等诞生于上海、叫好又叫座的红色文艺精品越来越多。朱洁静说:“文艺工作者遇上了最好的时代。”
晚上10点,美琪大戏院,又一场“电波”跳完,朱洁静从演员通道走出剧场。外面大雨滂沱,许多观众却久久不愿散去。她心疼观众的等待,观众则心疼她的腰伤。一位观众对她喊:“朱洁静,保重身体!我们要看你跳到90岁!”
散场后,等待朱洁静的观众 摄影:吴桐
人群里爆发出一阵笑声,朱洁静也笑了。她觉得内心很温暖,“这难道不是一种力量,一种约定吗?我今年37岁了,但我依然相信,我最好的作品、最好的角色永远是下一个。”
《永不消逝的电波》谢幕 上海歌舞团提供
专家点评
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让红色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上海出品的红色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迄今走过全国22个省区市、演出超400场,不少年轻人追了一遍又一遍,成了舞台上的“现象级”产品。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文化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精神纽带,是我们必须倍加珍视的宝贵财富。在新的时代环境下,要想让红色文化“活起来”甚至“火起来”,其实现途径,正如指出的那样,就是要不断“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
《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上海歌舞团提供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我们的传播手段更多元,传播方式更多样,传播渠道更广泛,这都为红色文化的创新性表达和多元化传播提供了客观条件。包括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内,这些年不少耳熟能详的红色故事在形式上、剧本上、音乐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突破,有了新的表达方式和视觉感受,在牢牢抓住观众注意力的同时,也给予现代人心灵的启迪和精神的鼓舞。
讲好红色故事、生动传播红色文化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红色文化的传播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有其内在规律的,要坚持开放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和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赋予红色文化更为鲜明的时代内涵。与此同时,探索更加现代化的传播载体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贴近受众的需要,尤其是在网络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的需要,使红色文化经典作品焕发出新的生机,不断增强红色文化的现实影响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培根铸魂。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副教授 赵大朋)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题图:《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渔光曲》段落 上海歌舞团提供
来源:作者:吴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