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妈祖观后感(小人物大时代悲喜剧)
电影妈祖观后感(小人物大时代悲喜剧)“现在能将两岸同胞的内心连接在一起的,一个是文化,一个是乡情。”《妈祖回家》导演蒲剑在谈到创作的缘由时表示,对于拥有共同精神文化信仰的两岸同胞来说,对妈祖文化的虔诚信仰让两岸人民能够有更深刻的情感联结。除了“女神”自带的热搜体,影片结构精巧,家国同构的特质也助推妈祖IP成功“出圈”。妈祖秋祭、妈祖三献礼、妈祖信俗民俗表演……作为第一部登陆大银幕的表现妈祖信俗文化的电影,莆仙地域文化得到全方位的展示。除了浓郁的妈祖味,两岸题材故事片定位也拉满观影期待值。公映前一周,影片话题阅读量超千万次,全国重点城市影院开启预售通道。“这是一部有笑有泪的电影,看得很感动。”“电影把海峡两岸那么近又那么远的情感都表达出来了。在妈祖文化精神纽带下,民间交流更显珍贵。”“故事很精彩,情感很饱满,值得二刷。”20日,妈祖文化题材电影《妈祖回家》全国公映。随着莆仙元素丰富、故事情节动人、情感立意深刻等观影印象传出,也
来源:台海网
台海网11月25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关于乡愁有多深,余光中的一句“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道出了答案。将大陆这一头和海峡那一头连接起来的是什么呢?11月20日,电影《妈祖回家》给出了它的回答:正是妈祖文化,架起了两岸的信仰桥梁。
电影剧照
妈祖IP成功“出圈”
“这是一部有笑有泪的电影,看得很感动。”“电影把海峡两岸那么近又那么远的情感都表达出来了。在妈祖文化精神纽带下,民间交流更显珍贵。”“故事很精彩,情感很饱满,值得二刷。”20日,妈祖文化题材电影《妈祖回家》全国公映。随着莆仙元素丰富、故事情节动人、情感立意深刻等观影印象传出,也揭开了这部“平民史诗”的神秘面纱。
影片时间设在解放初,一个新旧时代更替的节点。男主人公吴天桂,莆田忠门半岛一个小船主,解放前娶了三房太太。随着新婚姻法一夫一妻制实施,三房太太相继上演跳楼、跳河、吃老鼠药的争夫闹剧。不想成为全县落后典型,吴天桂铤而走险,接受了台湾籍老兵林奇伟的建议,私渡台湾。
故事最后,在妈祖信俗文化筑起的坚固桥梁下,吴天桂带着“祖姑婆”回到了阔别近30年的故土。当满头银发的吴天桂佝偻着背叩开家门那一刻,骨肉、兄弟两团圆。
妈祖秋祭、妈祖三献礼、妈祖信俗民俗表演……作为第一部登陆大银幕的表现妈祖信俗文化的电影,莆仙地域文化得到全方位的展示。除了浓郁的妈祖味,两岸题材故事片定位也拉满观影期待值。公映前一周,影片话题阅读量超千万次,全国重点城市影院开启预售通道。
“现在能将两岸同胞的内心连接在一起的,一个是文化,一个是乡情。”《妈祖回家》导演蒲剑在谈到创作的缘由时表示,对于拥有共同精神文化信仰的两岸同胞来说,对妈祖文化的虔诚信仰让两岸人民能够有更深刻的情感联结。除了“女神”自带的热搜体,影片结构精巧,家国同构的特质也助推妈祖IP成功“出圈”。
电影剧照
台北一信牵鸿雁
从前车马慢书信远。
1945年台湾光复后,新婚3个月的台籍青年林奇伟受宣传欺骗加入国民党军队,随后被强行送往大陆,从此身陷战争旋涡,与妻儿天涯遥隔。妻子柯翠兰从台北老家寄来的一封信及照片成为他活下去的唯一精神动力。
正是这封台北来信,催得林奇伟哭红眼,催得他不惜欺骗吴天桂涉险私渡台湾海峡。但本性纯良的两人在大是大非抉择上,都没有辜负在妈祖面前许下的诺言。林奇伟为吴天桂挡了流弹,吴天桂不负临危托孤,找到林奇伟的骨肉至亲。
在海峡两岸漂泊数年后,柯翠兰寄出的信件终于回到手中,那张带血的全家福当场让柯翠兰泪奔,这封血书也深深刺痛观众的心灵。两岸同吃烧肉粽,浅浅海峡人断肠。
电影《妈祖回家》的雏形出自于莆田青年作家王鸿1998年的中篇小说《台北来信》。几年后,小说得到电影改编契机,王鸿将《台北来信》再创作,讲述台籍老兵故事的这篇《台北来信》在《福建文学》“小说特大号”发表后,又被华文报纸纽约的《世界日报》连载数月,并荣获福建省第二十五届优秀文学作品奖、福建省委省政府第七届百花文艺奖。擅长以故土写作把脉人物个性的王鸿,担任影片《妈祖回家》第一编剧。剧本经过前后近10次的改编。电影剧本曾获得福建省重大文艺创作项目库剧本征集评选一等奖。(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林爱玲)
为什么岁月的手
抹不去你蔚蓝的忧伤
为什么往来的风
吹不散这心底的惆怅
海峡并不宽 别离太漫长
让我们手拉着手
抹去你蔚蓝的忧伤
1998年,24岁的团干部王鸿写下《彼岸》歌词。“一首歌承载不完联结两岸的情感,我决定写一篇小说。”随后,他完成了中篇小说《台北来信》。20年后,“台北来信”唤来“妈祖回家”。或者说,是“妈祖给台北回了信”。海峡并不宽,相隔好多年的两岸,找到了最佳的展信方式,妈祖故里人把这段情搬上大银幕。电影并不远,就在每一个人心中最柔软的深处。
《妈祖回家》作为第一部搬上银幕的妈祖文化电影,对话王鸿,我们再谈谈这封信背后的故事。
电影剧照
记者:片名《妈祖回家》有何含义?妈祖在影片中承担怎样的戏份?
王鸿:电影以妈祖这一两岸民众的共同信仰作为象征意象贯穿全剧始终。莆田忠门船主吴天桂和台湾籍老兵林奇伟两人都是妈祖文化敬仰者,不论是离开、漂泊还是回家始终都带着“妈祖”找寄托、保平安。借助小人物“我要回家”这个天然正当的诉求,围绕家庭矛盾展开叙述,表现了人们在漂泊命运中的相互理解与救赎,从而自然地缝合了所处的时代特征与现实问题。
在妈祖文化这一两岸心灵纽带作用下,影片结尾,吴天桂带头“策划”了1989年5月6日海峡两岸首次民间直航,捧着妈祖像回到阔别36年的故乡。吴天桂、林奇伟与各自的儿子团聚,象征了两岸精神上的回归、人的回归、文化的回归。妈祖的离开再回来,表明两岸沟通对话、和平发展乃至祖国完全统一是民心所向。
记者:作为本片编剧,您如何看待小说《台北来信》改编成电影《妈祖回家》?
王鸿:故乡一直是我最大的创作灵感来源。《台北来信》是我二十几岁时写的一部中篇小说,随着我对两岸关系的不同理解进行过数次改编,后来融入了台湾籍老兵和莆田老乡私渡台湾的真实事件,到影片《妈祖回家》剧本,中间经历了20来年。从内容上看,这里有时代变迁的缩影,也有我个人生命体悟的成长,改编也是朝着更符合当下的时代特征和需求去调整。
小说和电影剧本,这是两个范畴的文学载体。电影是一个综合艺术,需要调动很多力量来实现,要考虑的现实因素更多,受到拘束也更多。电影《妈祖回家》是莆田市政府和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联合打造的小成本大班底影视作品新案例,集结了名导演、名监制、实力派演员,主创团队实力过硬,保障了影片的艺术质量,也是莆田地域特色集中展示的一次成功尝试。
记者:影片里充满鲜活的闽台社会生活气息,有动人的莆仙戏唱腔和表演,有精彩、独特的民俗展示。您觉得地方传统文化在影视剧中突围关键点在哪里?
王鸿:拿《妈祖回家》来看,全剧中展现莆仙元素、闽台文化的地方非常多。电影一开始就展现了莆田古厝、红团、线面、白额春联等元素,随后有古谯楼、大宗伯地等,这些重要元素既交代了电影特定情境,又是情节需要。地方文化在影视化表达上,首要考虑的是合理性,工作组大力宣传新婚姻法,选择古谯楼热闹的城中心作为主宣传阵地符合时代特征和客观现实。电影里,莆仙戏贯穿始终。吴天桂的“小老婆”是一名莆仙戏演员,她在阁楼上唱,在戏台上唱,后来到兴安会馆舞台上唱,每一次演唱的情境和曲牌都各不相同,不仅能为情节推波助澜,也能巧妙地展现人物性格变化,甚至能把控电影剧情的节奏。地方特色,不能自说自话,自我感动,要根据剧情情节需要,有机融入,自然表达,审美认同后才能吸引人。
其次,要从情感抒发上抓住两岸观众的共鸣点。影片里通过展现莆田渔民海祭妈祖、台湾妈祖信众上香卜杯、两岸首次民间船队直航共赴湄洲祖庙拜谒等,旨在唤起广大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文化认同和寻根意识。
记者:电视剧《妈祖》作为2013年央视开年大戏,在央视电视剧频道播出后便一路走红。从电视剧《妈祖》到电影《妈祖回家》,在妈祖文化产业发展上,两者有何区别?
王鸿:两者都是妈祖文化从一个文化符号成为一种文化产品的过程。电视剧《妈祖》是妈祖文化在影视剧领域的一个独特作品,属于古装神话剧。电影《妈祖回家》是一部本土原创故事情怀片,莆田市政府作为出品方之一,本土参与度更高。莆田人写的剧,莆田人参与拍摄,从莆田大量取景,原汁原味地呈现了妈祖故乡人自己的故事。
如果说,电视剧《妈祖》是本土文化事业发展的一次成功尝试,那这次《妈祖回家》是官方介入电影市场,主动布局文化产业的一个开端。《妈祖回家》的探索,是启示也是信心,立足本土丰富的文化资源,妈祖IP能走得更远,道路也更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