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刘德华小贴画作品(这个小学生画家被刘德华请画演唱会海报)

刘德华小贴画作品(这个小学生画家被刘德华请画演唱会海报)艺术家满宇认为:事实上,很多东西是无法用钱来衡量的。所以,我根本不去关心《最后的晚餐》卖到1.8亿港元,那只是资本运作的结果,跟艺术本身无关。王华祥认为:尽管《最后的晚餐》拍出如此天价,我认同其中大有水分,但这并不妨碍曾梵志本身是一个好画家,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也无需否认。● 达芬奇作品《最后的晚餐》这样的作品拍出了1.8亿港元,外界的评价,褒贬不一。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家王华祥和艺术家满宇,都谈到不能用如此天价去衡量一个艺术作品。

刘德华小贴画作品(这个小学生画家被刘德华请画演唱会海报)(1)

引言

曾梵志,曾凭借一幅油画作品《最后的晚餐》,成功突破了中国当代艺术画作拍卖的亿元大关。

刘德华小贴画作品(这个小学生画家被刘德华请画演唱会海报)(2)

● 曾梵志作品《最后的晚餐》

没有看错,他这幅作品不仅与达芬奇笔下的《最后的晚餐》同名,而且连基本构图也一致,是取材自原画的作品,或者说是原画的再创作。

刘德华小贴画作品(这个小学生画家被刘德华请画演唱会海报)(3)

● 达芬奇作品《最后的晚餐》

这样的作品拍出了1.8亿港元,外界的评价,褒贬不一。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家王华祥和艺术家满宇,都谈到不能用如此天价去衡量一个艺术作品。

王华祥认为:尽管《最后的晚餐》拍出如此天价,我认同其中大有水分,但这并不妨碍曾梵志本身是一个好画家,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也无需否认。

艺术家满宇认为:事实上,很多东西是无法用钱来衡量的。所以,我根本不去关心《最后的晚餐》卖到1.8亿港元,那只是资本运作的结果,跟艺术本身无关。

收藏家冯毅和策展人崔灿灿对曾梵志作品的态度就比较批判。

刘德华小贴画作品(这个小学生画家被刘德华请画演唱会海报)(4)

《自由引导人民》

刘德华小贴画作品(这个小学生画家被刘德华请画演唱会海报)(5)

● 《自由引导人民》,左为欧仁·德拉克罗瓦作品,右为曾梵志作品

冯毅认为:他的不过是拿一幅西方名作稍作改造,弄出一个概念来,没有艺术价值。艺术品应该是不管历经几百年上千年,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的人,看到它都会怦然心动。艺术创作也应该是有难度的,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和代价。

刘德华小贴画作品(这个小学生画家被刘德华请画演唱会海报)(6)

《马拉之死》

刘德华小贴画作品(这个小学生画家被刘德华请画演唱会海报)(7)

● 《马拉之死》,左为雅克·路易·大卫作品,右为曾梵志作品

崔灿灿认为:曾梵志不过是一个很普通画画的,一个十几年没有创新、实验的画家,一个十几年一直在自我复制,画了“面具”系列又画“风景”系列的画家。别看他画得很压抑,其实恰恰是为了满足某种漂亮的需求,或者说是满足资本新贵自我救赎的需求。

大家众说纷纭,尽管对曾梵志的作品褒贬不一,但是大家对基本不否认1.8亿的天价是资本运作的结果。

刘德华小贴画作品(这个小学生画家被刘德华请画演唱会海报)(8)

曾梵志的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流行于20世纪初的德国、法国、奥地利、北欧和俄罗斯的文学艺术流派,后来发展到绘画、音乐、电影、建筑、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

它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

用爱德华.蒙克的作品《呐喊》来代入,大家可能会比较容易理解。

刘德华小贴画作品(这个小学生画家被刘德华请画演唱会海报)(9)

● 爱德华.蒙克作品《呐喊》

曾梵志的早期作品,表现主义尤为明显,例如他的《面具》系列、《肉》系列、《协和医院》系列。这些作品往往表现为对现实扭曲和抽象化的这个做法,尤其用来表达焦虑、恐惧的情感。

我们知道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在他的作品里,经常出现戴着红领巾的学生,但是画的并非勤奋学习、阳光向上的形象。

这些学生和一些社会人,都有出现在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作品里。

刘德华小贴画作品(这个小学生画家被刘德华请画演唱会海报)(10)

● 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

他们戴着一张几乎贴着脸的苍白面具,面容木讷,瘦弱的身躯支配着与比例不协调的四肢,四肢筋肉发达,双手巨大而粗糙。这些人物表现出的强大反差和张力,让目睹作品的人看着略感不安。

拍出1.8亿港币天价的《最后的晚餐》,画的也是这些戴红领巾和面具的学生。结合原画的宗教人物的故事背景或是当时的社会背景,让人不禁思索画中学生惊讶的讨论和桌面上破碎而分裂的腥红西瓜,究竟在暗喻着什么。

刘德华小贴画作品(这个小学生画家被刘德华请画演唱会海报)(11)

● 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

这一群学生勾肩搭背,笑容“灿烂”地直面前方,黄色的背景衬托出阳光的气息。这幅画看似阳光向上,可是面具上的笑容仅仅只是裂开了大嘴,眼神依然僵直,甚至带有些狰狞。

而且他们的面容和行为相对成熟,显得很“社会”,不是一副学生模样本该有的青春的样子。

观察他这些作品,你会发现人物的表情都是如此的空洞。他们凝视着每个观察着自己的人,死死盯着。你看着画里的人,同时他们也在注视着你。

一张张同化了的面孔透露着他们生存的无奈与绝望,似乎在提醒着我们其实是不是与他们一样。

我们不知道在面具底下的面孔究竟是怎么样,是流泪还是恐惧,是难过还是痛苦,或者说已经与面具融为了一体。

刘德华小贴画作品(这个小学生画家被刘德华请画演唱会海报)(12)

● 曾梵志作品的人物手部特写

还有那双不符合比例的粗大的手,泛着腥红,不由得让人思考,这些人做过了什么才会变得如此畸形。

人物的巨大的手掌和锐利的眼神,成为曾梵志早期作品的标志性特征。

刘德华小贴画作品(这个小学生画家被刘德华请画演唱会海报)(13)

曾梵志的个人经历

曾梵志的作画风格,在于表现而不是一般的写实,这与他的个人经历和个人感受有密切关系。

刘德华小贴画作品(这个小学生画家被刘德华请画演唱会海报)(14)

● 曾梵志先生

1964年,曾梵志出身于武汉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他从小就不是表现突出的“三好学生”,对于学校里的环境,他是厌弃的。当时班上仅有的三位非少先队员的孩子里就有曾梵志。

初中毕业后,曾梵志走上了社会,在印刷厂里打工。后来他结识到了一个比他大十岁的邻居,他们经常在一起画画,慢慢地曾梵志培养了画画的兴趣和基础。

几年后,他不再打工,而是与热爱美术的朋友到处游历,在北京和上海接触了西方现代画家的作品,觉得十分震惊,立志要深造艺术的学习。

由于文化课不好,连续四年高考落榜后,第五次他终于考上了湖北美院的油画系。

刘德华小贴画作品(这个小学生画家被刘德华请画演唱会海报)(15)

● 青年曾梵志

在学院里,曾梵志做的不是完成作业就是考试。喜欢到处看展览的他觉得这样的生活并不是他想要的自由生活。

受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曾梵志的表现主义风格越发的突出,他认为这样的画风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状态。但他的作品遭到了两极化的评价,年纪大的老师和年轻老师的意见往往截然相反。

毕业以后,他被分配到广告公司。对于普通人来说,工作包分配能保障到毕业后有生活着落,但是曾梵志觉得很失望,甚至认为这样的体制会把专业废掉。

刘德华小贴画作品(这个小学生画家被刘德华请画演唱会海报)(16)

● 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

也许在曾梵志的眼里,除了画画,他所经历的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都不如他所意。他喜欢自由。他看到体制背后的僵化,活着的人们没有想要的自由,只有束缚,于是把他们脸上无处安放的茫然焦虑都记录在画纸上。

从另一个角度看,他笔刷下刻画的人物,同时也反映了他当时内心的焦虑和控诉。

他观察生活,继续坚持自由创作,画了肉联系列、医院题材、市井小巷和人性题材的作品。后来他的作品《协和三联画》被刊登在了美国杂志《艺术新闻》,知名度逐渐上升。受到关注的曾梵志,受邀参加多个艺术展,也受到了拍卖场的追捧。

刘德华小贴画作品(这个小学生画家被刘德华请画演唱会海报)(17)

● 曾梵志作品《协和三联画》

如今,曾梵志被认为是当代中国较具代表性和国际影响的艺术家之一。

刘德华小贴画作品(这个小学生画家被刘德华请画演唱会海报)(18)

曾梵志与刘德华

曾梵志作为一个画家,本应该是和流行歌手刘德华扯不上关系的。说起他们认识的渊源,刘德华曾在访谈中透露,二人已经相识十多年了。

刘德华曾经想学油画,就透过朋友介绍拜访了曾梵志的工作室,后来大家都比较忙就没有太多联系。

去年刘德华因坠马摔伤了,《My Love Andy Lau刘德华World Tour》跨年演唱会对华仔来说,就像是“涅槃重生”的意义一般。所以,当他看到了曾梵志用乱笔风格画的梵高肖像时,就决定要亲自邀请曾梵志来为主题海报作画。

刘德华小贴画作品(这个小学生画家被刘德华请画演唱会海报)(19)

● 刘德华演唱会主题海报

这张以刘德华肖像作的画,以乱笔的风格完成。背景由蓝色、红色与黑色的乱线相互交织,刘德华的肖像则以相对明亮的线条表现出来,微抬的下巴和深邃而坚定的眼神,传达了华仔心中那股的信念——就算是阻拦、是挫折、是跌倒,依然是重新站起,勇往直前。

曾梵志在一天里完成这幅画,连续绘画近十小时。他作画时,发挥油彩的质感和流动性,勾勒出层层重叠的色彩线条,需要在油彩仍未干时,不断勾勒线条、描绘及造型。

刘德华小贴画作品(这个小学生画家被刘德华请画演唱会海报)(20)

● 曾梵志以乱笔风格绘画的刘德华肖像

笔者看来,为商业海报作画,也有其灵魂所在。就像这幅演唱会海报一样,即带有曾梵志的绘画艺术风格,又带有肖像者刘德华本人的个性精神。

坚持表现主义的曾梵志,他给刘德华画的肖像,不在于表现他的帅气,而着重表现于人物当中的那股坚韧的气质。跨界的结合,往往会碰撞出新颖的火花,不妨是个大胆的尝试。

后记

不像大多的数学题有标准答案,艺术审美这东西非常的主观。

笔者个人觉得《面具》《肉联》等系列早期作品,带有些涂鸦和宣泄的痕迹,它内涵不在于审美,而在于带给人的情绪和反思;而相对而言,《乱笔》系列从颜值上来说,观赏性比较高,从作画技艺来说,也更加成熟。

刘德华小贴画作品(这个小学生画家被刘德华请画演唱会海报)(21)

● 曾梵志《乱笔》系列作品

他的画作能拍出高价,源于资本运作起了主要的推动作用。另外,与他结合当时社会背景,敢于表达内心世界,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脱不了关系,毕竟“物以稀为贵”。

许多人质疑他的画到底值不值过亿的价,反正拍下的买家觉得值就可以了。

参考资料:

国际艺术大观《中国当代第一突破亿元的艺术家,为什么他这么“贵”?》

小雅娱乐秀《1.4亿元<最后的晚餐>被喷胡乱画,曾梵志成最贵是炒作还是实力》

艺术市场通讯《人物丨为什么他会是国际画廊追捧的香饽饽/曾梵志》

广州日报《艺评家谈曾梵志过亿作品:是在侮辱国人智商 》

刘德华小贴画作品(这个小学生画家被刘德华请画演唱会海报)(22)

内容为『手望Sowarm』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