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科幻电影(世界科幻电影编年史)

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科幻电影(世界科幻电影编年史)电影在公映后就大受欢迎。《月球旅行记》全长14分钟,讲述了一个通过大炮发射宇宙飞船登陆月球的冒险故事,灵感来源于Jules Verne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和H.G.Wells的小说《最早登上月球的人》。1902年,Georges Méliès的《月球旅行记》(Le Voyage dans la Lune)诞生。它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上映110周年纪念版-日本预告片

1902-1920s

默片时代,开山时代

人类对科幻电影的尝试从默片时代就已开始。

最初的尝试通常为1-2分钟的黑白短片,主旨通常是科技,并且试图做到诙谐。

1902年,Georges Méliès的《月球旅行记》(Le Voyage dans la Lune)诞生。

它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电影。

《月球旅行记》上映110周年纪念版-日本预告片

《月球旅行记》全长14分钟,讲述了一个通过大炮发射宇宙飞船登陆月球的冒险故事,灵感来源于Jules Verne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和H.G.Wells的小说《最早登上月球的人》。

电影在公映后就大受欢迎。

和《月球旅行记》一样,早期的长篇科幻电影都主要改编自科幻类文学作品。

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科幻电影(世界科幻电影编年史)(1)

默片时代早期科幻电影及其小说灵感

那个时期的开山科幻电影,部部都是突破之作:

(a) 《科学怪人》与《化身博士》中首次出现了疯狂科学家(mad scientist)的概念。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都是人类科幻电影的主要题材。

(b) 《海底两万里》是第一部水下拍摄的影片,一系列的防水管道和镜子使得摄像机得以拍摄水下场景的反射画面。

(c) 《失落的世界》是有史以来第一部怪兽科幻片,也是第一部带有定格动画的电影长片。它引入了怪兽、恐龙和隐秘世界等知名的科幻概念。

在欧洲,1920s的科幻电影却呈现出不同的样貌。

严肃的欧洲电影制作者们主要将科幻电影用于

未来预测与社会评论。

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科幻电影(世界科幻电影编年史)(2)

1920s欧洲科幻电影的主旨表达

1930s-1940s

经济不好,只想逃避,低成本冒险系列电影盛行

声音和对白的出现,以及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极大地影响着1930s年代的电影。

科幻电影也不例外。

人们开始追求逃避现实,严肃的幻想电影大大减少。

特别是大制作电影《五十年后之世界》(Just Imagine 1930)票房失利后,制片厂就不再愿意投资于昂贵的未来场景搭建,而这样的场景对此类电影来说至关重要。(注:当时的人们就是不想面对现实。尽管H.G.Wells预测100年后未来的作品《笃定发生》(Things to Come 1936)成功地预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票房仍然一塌糊涂。)

后面我们会讲到,一直到1950年《登陆月球》获得成功,大制作科幻电影才重新获得关注。

这个时期流行的系列电影是这样的:低成本、快制作、描绘未来世界、展示各种新奇配件、带有夸张情节和动作戏的英雄主义冒险短片。

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科幻电影(世界科幻电影编年史)(3)

1930s最流行的低成本冒险系列电影

这些系列电影延续了之前已有的科幻元素——太空旅行、高科技配件、统治世界和疯狂科学家。

由于1931年版《科学怪人》(Frankenstein)及其续集《科学怪人的新娘》(Bride of Frankenstein)的巨大成功,科幻元素被迅速发展的恐怖类型片(horror genre)广泛吸收。(注:此时科幻片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类型,仅被视作恐怖片的一个分支。)

许多环球怪兽系列电影,如《隐形人》(The Invisible Man 1933)和《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 1931),以及其他怪物电影《吸血蝙蝠》(The Vampire Bat 1933)、《X博士》(Doctor X 1932)和《独眼巨人博士》(Dr. Cyclops 1940)都使用了疯狂科学家和实验出错的设定。

直到二战时期(1939-1945),成功的恐怖系列电影仍在拍摄续集。

不难想象,在进入战争时期的1940s,爱国主义超级英雄系列获得了发展,如Fleischer Studio推出的《超人》系列。

遗憾的是,二战期间,科幻电影作为一个独立类型的发展几乎停滞。

战后与1950s

原子弹与共产主义共同作用,科幻迎来黄金时代

二战结束后,两个重要事件影响着科幻电影的发展:

(a) 原子弹的发明使人们更为关注科学,也同时带来了对于核战争的忧虑;

(b) 冷战(1947-1991)开启,美国盛行反共产主义风潮(red scare,红色恐慌)。

这两个因素共同激发了科幻电影与科幻小说的创作,1950s年代科幻类作品大幅增加,开启黄金时代。

1950年,《登陆月球》(Destination Moon)获得了商业与艺术上的双重成功。

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科幻电影(世界科幻电影编年史)(4)

《登陆月球》剧照

影片讲述了四名男性乘坐核动力火箭登月的故事

至此,制片厂才重新开始投资大制作的严肃科幻电影。

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科幻电影(世界科幻电影编年史)(5)

大制作人George Pal的科幻电影

如你所见,《登陆月球》(Destination Moon 1950)的制作人George Pal参与制作的5部科幻电影中,4部斩获了当年的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特效奖,体现着科幻类型片技术的进步和认可度的提升。

现在我们知道,在这一时期的末端,美苏陆续开始进入太空。1950s的科幻电影,自然包含着人们对于外星世界的畅想。

外星人电影大受欢迎。

在1947年的Kenneth Arnold和Roswell事件后,许多政治评论电影就融入了UFO元素。

然而,对于人类与外星生物的初次接触,人们却有着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

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科幻电影(世界科幻电影编年史)(6)

1950s人们对待外星生物的相反态度

即使抛开观点表达不说,这一时期的UFO的电影也实现了视效的突破。

1956年,特效定格动画大师Ray Harryhausen为《飞碟入侵地球》(Earth vs. the Flying Saucers)完成了特效制作,片中飞碟的特效广受好评。

Harryhausen曾与《金刚》(King Kong 1933)的动画师Willis O’Brien一起工作,这使得他同样擅长怪兽特效——由他负责视效的《原子怪兽》(The Beast From 20 000 Fathoms 1953)和《金星怪兽》(20 Million Miles to Earth 1957)都大获成功。

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科幻电影(世界科幻电影编年史)(7)

《原子怪兽》剧照

影片讲述了原子弹爆炸唤醒的恐龙跑到纽约“打砸抢烧”的故事

《原子怪兽》的成功引发了科幻怪兽电影的新浪潮。和1930s一样,这些电影是恐怖与科幻的混合体,如今又加入了对核科技与太空威胁的焦虑。

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科幻电影(世界科幻电影编年史)(8)

1950s怪兽电影中的主要怪兽类型

怪兽电影的浪潮不仅拍到了美国,最成功的怪兽电影或许应该是日本的Toho制片厂制作的巨型怪兽电影,这些电影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欢迎。

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科幻电影(世界科幻电影编年史)(9)

1950s日本巨型怪兽形象

日本的科幻电影,特别是巨型怪兽电影,以其对特效的深入使用世界闻名。

据说,正是1956年的日本电影《宇宙人在东京》(Warning from Space)启发了大导演Stanley Kubrick对科幻电影的兴趣。

13年后,Kubrick拍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

这些电影在1950s的成功不仅得益于青少年观众群的增长,还有观影新花样的帮助。比如汽车影院与3D电影。

电影《黑湖妖谭》(The Creature from the Black Lagoon 1954)和《高格》(Gog 1953)就率先尝试了这些技术。

也同样因为青少年观众群的增长,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极低成本制作的科幻电影。

这一时期在电影界“B级片”的定义演进为低成本小制作的类型片(通常不高于40万美元),而低成本的科幻电影,就是其中的典型。

这种低质量、低成本的电影被导演Roger Corman、Coleman Francis和Ed Wood发挥到了极致。其中Ed Wood的作品《外太空计划9》(Plan 9 from Outer Space 1959)被评为历史上最烂的电影之一。

到了1950s后半段,制片厂们看到了科幻电影的持续成功,于是更多地去尝试高成本的大制作科幻电影——《海滨》(On the Beach 1959)冷酷地描绘了核战后的世界,《禁忌星球》(Forbidden Planet 1956)对莎士比亚的戏剧《暴风雨》(The Tempest)做了科幻版改编。

《禁忌星球》第一次使用了全电子配乐,并启发了导演Gene Roddenberry的科幻灵感。

10年后,Roddenberry创造了《星际迷航》(Star Trek)系列。

不仅仅在美国,这一时期,科幻电影在世界范围内都取得了成功。

在英国,Hammer Films改编的《夸特马斯》(Quatermass)系列电视剧大获成功,于是又制作了电影剧场版。

在印度,科幻电影开始在托莱坞出现,比如——魔幻现实主义电影《哲人石》(The Philosopher's Stone 1958)和探讨人与机械的关系的影片《出租车男》(The Unmechanical 1958)。

1960s

《2001太空漫游》让科幻成为独立类型片

相比于1950s的井喷式发展,1960s的科幻影视作品相对较少,且因为这一时期儿童电视节目盛行,科幻作品的目标群体更多地面向儿童而不是成人。

Jules Verne和H.G.Wells的小说仍然被陆陆续续地改变为电影——如《时空大挪移》(The Time Machine 1960)和《最早登上月球的人》(The First Men in the Moon 1964)。

然而,这些作品并无突破之处,只是1950s年代科幻电影的延续。

但是,事情在1960s后半段就发生了变化,许多改变科幻电影的优秀作品诞生。

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科幻电影(世界科幻电影编年史)(10)

1960s后半段的优秀科幻电影

《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被视为科幻电影成为独立类型的开端。

《2001太空漫游》上映50周年纪念版-台湾预告片

这部电影的特效、太空旅行的真实展现以及宏大超前的故事设定,都让其具有划时代开创意义。

它是第一部科幻艺术电影,探讨了此前的科幻电影都没有尝试过的哲学命题。

当它第一次公映时,许多影评人称其为“无法理解的混乱”。但今天,它被广泛称颂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1970s

太空、妄想、阴谋论与科幻喜剧

1970s年代,人类在太空领域的探索增加了广度,太空冒险主题的科幻电影重现光彩。

1977年推出的两部太空冒险大作——《星球大战》(Star Wars)与《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都让人回想起《2001太空漫游》。

在1970s前半段,面对生态和科技的变化,怀疑与妄想依然是科幻电影的常见主题。

《发条橙》展示了人类与洗脑的抗争,《500年后》反映了人与体制的对抗,《宇宙静悄悄》体现了生态的重要,《人猿星球》系列反思了人类与进化,《西部世界》则思考着人与机器人的关系。(注:2016年HBO发行的同名剧集《西部世界》就由此改编。)

阴谋惊悚片是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风格,不过其中的反面角色不再像1950s电影里暗示是共产主义敌人,而变成了国家政府或大型企业。

《异形》《人体异形》《逃离地下天堂》《未来世界》《摩羯星一号》《海豚之日》《绿色食品》都体现了这种思潮。

另一部神作——俄罗斯导演Andrei Tarkovsky的《飞向太空》(Солярис / Solaris 1972)达到了(以及在一些人看来超越了)《2001太空漫游》的特效以及哲学水准,但也有人认为这部电影沉闷又做作。

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科幻电影(世界科幻电影编年史)(11)

《飞向太空》剧照

1970s年代可能是科幻喜剧的高光时刻,这个时期诞生了Woody Allen的《傻瓜大闹科学城》(Sleeper 1973)与Dan O'Bannon的《黑星球》(Dark Star 1974)。

回过头看1970s年代,四个事件值得注意:

(a) 《星际迷航1:无限太空》(Star Trek: The Motion Picture 1979)第一次将这部深受喜爱的电视剧集搬上大银幕。

(b) 《异形》(Alien 1979)达到了银幕怪物前所未有的恐怖程度。

(c) 剧情让19世纪著名科幻小说家H.G.Wells乘坐时光机器到20世纪追踪采花大盗“开膛手杰克”的电影《两世奇人》(Time After Time 1979)由Nicholas Meyer完成编剧。Meyer在1982年、1991年和2017年指导了三部《星际迷航》系列电影。

(d) 1979年,迪士尼(Walt Disney Productions)第一次尝试科幻电影,《黑洞》(The Black Hole)虽然风评不佳,但特效制作却受到高度赞誉。

1980s

《星球大战》、反乌托邦与动漫科幻

《星球大战》(StarWars 1977)的巨大成功带来了多方位的影响:

(a) 很大程度上由于《星球大战》(Star Wars 1977)的成功,1980年开始,科幻(science fiction)、奇幻(fantasy)与超级英雄(superhero)电影的界线开始模糊。

(b) 受《星球大战》和《星际迷航》(Star Trek 1979)的影响,逃避主义(escapism)再次成为了1980s科幻电影的主要形式。

(c) 很自然的,看到《星球大战》的巨大成功之后,各大制片厂赶忙着手投资制作手头的科幻项目。(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星际迷航》系列电影在1980s与1990s年代不断推出续集。)

1980年以后,每年都会有至少一部大制作科幻或奇幻电影上映,尽管它们会受到影评人的蔑视,在奥斯卡颁奖礼上也只能获得技术类的奖项。

1979年的《异形》(Alien)开启了一种新的视觉形式——不再是整洁有序的宇宙,而是黑暗、肮脏与混乱。《异形》(Alien 1979)与《疯狂的麦克斯》(Mad Max 1979)一道,开启了在1980s年代盛行的反乌托邦视觉效果。

《黑洞》《土星三号》《九霄云外》《银翼杀手》《2010》《第五惑星》《异形2》中均有体现。

大制作改编电影《沙丘》(Dune 1984)和《2001太空漫游》的续集作品《2010》(2010: The Year We Make Contact 1984)在票房上都很失败,这使得片厂们不愿再投资科幻文学改编电影。

1981年,《夺命凶灵》(Scanners)公映,这部电影在接下来的30年里被反复拍摄成各种影视作品。

1982年,Steven Spielberg的《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公映,成为了1980s最成功的电影之一。1982年,迪士尼的《电子世界争霸战》(Tron)是世界上第一部大量使用计算机图形图像(computer graphics)制作的电影。

1980s后半段对科幻类型电影贡献最大的两部是James Cameron的《终结者》(The Terminator 1984)和Paul Verhoeven的《机器战警》(Robocop 1987)。

1980s以后,动漫成为了科幻电影越来越重要的媒介。

在日本尤为如此——《阿基拉》(Akira 1984)和《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 1995)的成功足以证明。

在美国,尽管严肃的动漫电影尚未收获商业成功,西方制作的动漫科幻电影《甘达星人》(Gandahar 1988 法国)、《钢铁巨人》(The Iron Giant 1999)和《冰冻星球》(Titan A.E. 2000)都没有吸引到太大的观影群体,但动漫电影已经逐渐发展为一个cult类型,且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欢迎。

1990s

互联网、灾难片与特效技术的进步

万维网(world wide web)与数字朋克(cyberpunk)的出现催生了几部互联网主题电影。

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科幻电影(世界科幻电影编年史)(12)

1990s出现的互联网主题科幻电影

当然,互联网的出现也让电影迷们更直接便捷地支持或批判一部电影。

灾难片仍然很受欢迎,但主旨在一定程度上更多地反映了当时的科技发展。

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科幻电影(世界科幻电影编年史)(13)

1990s的灾难片主题

1990s年代,计算机在特效制作中的使用越来越多。渲染农场(分布式并行集群计算系统)被用来进行3D模型的细节处理;随着软件的成熟,复杂的特效如波浪运动、爆炸现场、毛发覆盖的外星人等被制作出来。

由于特效制作的进步,《星球大战》三部曲(Star Wars trilogy)在1997年重制了特效改良版。

与1980s一样,1990s年代,每年都至少有一部大型科幻或奇幻电影上映。

2000s

奇幻电影与《黑客帝国》

不知为何,进入新世纪后,太空旅行不再流行,奇幻电影大行其道。

除了《星际迷航》与《星球大战》电影,2000s前半段上映的离开地球的电影只有《冲出宁静号》(Serenity 2005)、《冰冻星球》(Titan A.E. 2000)和评价很差的《火星任务》(Mission to Mars 2000)与《红色星球》(Red Planet 2000)。

而另一边,奇幻(fantasy)与超级英雄(superhero)电影大量上映,地球上的科幻片如《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The Matrix Reloaded 2003)和《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The Matrix Revolutions)也很成功。

2004年,Jim Carrey与Kate Winslet主演的第一部科幻爱情电影《暖暖内含光》(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上映。

科幻影片在这一时期重新成为政治评论的工具:《人工智能》(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01)质疑了日益盛行的物质主义,《少数派报告》(Minority Report 2002)则质疑了9/11事件之后的政治环境。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科幻电影的热门主题虽然一直在变,却始终与观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当大萧条来临时,人们喜欢逃避现实的作品;当太空探索成为可能时,人们希望能展现太空的可能性;当核武器研制成功后,人们开始借科幻作品思考其使用;更不用说当互联网剧烈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时,人们又期待看到新型的科学幻想。

科幻电影并不是凭空虚构,其实它与世俗世界紧密相关。

想来人们之所以在科幻电影上投入如此大的激情,是因为可以借它表达自己。

————————

转自:影视前哨

欢迎关注“元浦说文”头条号

金元浦 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

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文化部动漫类教材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博导

“元浦说文”由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创办。目标在于速递文化信息、传播深度思考、汇集文化创意产业的业界和学术精英,搭建产学研的合作桥梁。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