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电影手法(女性做主角的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电影手法(女性做主角的敦刻尔克)这不是一部好莱坞影片,而是由BBC出品的纯正英国电影。豆瓣评分7.6,看过的人不多,但是一片好评。当然,诺兰和一众小鲜肉的艰苦付出得到了最好的回报——口碑爆棚、票房大卖。但是,同样让人诟病的,是一直以来诺兰电影里女性角色的缺失——他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是大男主戏。没错,就是要给你们安利这样一部没有名导、没有大牌,在国内没有任何水花的文艺剧情片。
“诺兰的《敦刻尔克》,简直就是一出「男人帮」。”
随着《蜘蛛侠:英雄归来》的热映,最近大家好像已经不太谈论《敦刻尔克》了。
但是那种让观众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所带来的震撼,似乎仍在回荡。
IMAX全景实拍、海上的戏、空中的戏、数千群演,这么大规模的场面调度,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当然,诺兰和一众小鲜肉的艰苦付出得到了最好的回报——口碑爆棚、票房大卖。
但是,同样让人诟病的,是一直以来诺兰电影里女性角色的缺失——他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是大男主戏。
没错,就是要给你们安利这样一部没有名导、没有大牌,在国内没有任何水花的文艺剧情片。
豆瓣评分7.6,看过的人不多,但是一片好评。
这不是一部好莱坞影片,而是由BBC出品的纯正英国电影。
主创阵容无法与《敦刻尔克》相比较,但是演员都是大熟脸。
执导这部大女主戏的罗勒·莎菲,是曾拍出过口碑作品《一天》《成长教育》的丹麦女导演。
《一天》主创合照,安妮旁边就是导演啦▼
王老实个人不太喜欢《一天》,但是却非常非常喜欢这部《他们最好的》。
同样是敦刻尔克的大背景,这部片子完全从女性视角出发,以真挚细腻的情感、温情幽默的画面和对白,为我们刻画了战时英国社会尤其是女性们勇敢独立、才华横溢的形象。
影片的故事讲述的就是敦刻尔克事件之后,英国政府想要拍摄一部政治宣传电影,鼓励民族斗志。
这部片子很多地方都以英国人特有的幽默,时不时地黑一下英国,然后再黑一下美国。
电影开篇,女主角凯瑟琳出场,她从一家报社辞职,来到英国中央宣传部电影部门应聘。
面试很成功,她被录取了——作为编剧助理。
不过“同工不同酬”,待遇比普通男性员工更低。
新人小菜鸟,容易被排挤。
甚至是被风骚老戏骨比尔·奈伊饰演的影星安布罗休直接无视,她都若无其事地安心工作,急切想要发挥自己的才能。
但当时电影院里放映的不是教工厂女工怎样躲空袭,就是鼓励家庭妇女种胡萝卜作为战备物资这种悲观、格调不高的电影。
凯瑟琳想要改变这种现状。
很快,机会来了——
敦刻尔克大电影准备立项。
他们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报导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英雄事迹——“海上天使”,一对姐妹花开船从法国敦刻尔克救回了大批英国士兵。
这不正是国家需要的主旋律电影的完美故事吗?
这时候,女性和前记者的身份派上用场。组织安排她前去采访故事原型——“海上天使”姐妹花莉莉和萝丝。
这段戏非常幽默:
原来姐妹花根本没有什么英雄的壮举:
她们的船因引擎故障在海上抛锚了;
一艘从敦刻尔克救援了士兵的拖轮在回国的途中又“搭救”了她们;
由于拖轮上人满为患,就“匀”了部分士兵到她们的船上;
然后港口有人看到她们带着士兵回来,就把这一“壮举”通知了报社,“海上天使”就这样诞生了。
凯瑟琳哭笑不得,原来姐妹花一开始把她误认为报社的人而欲拒之门外的原因竟是这个。
不过,当她表明自己来自电影部门的时候,腼腆的姐妹花就把上面这些一股脑和盘托出了。
然后,姐妹花又秒变小迷妹,打听起了电影明星的八卦——瞧这闪亮的小眼神儿,不正是我们聊起自己爱豆时候的神情吗?
王老实特地去搜了一下,姐妹花提到的两个演员都是英国三四十年代的著名影(帅)星(哥)。
这里,导演还小小黑了一把老戏骨比尔·奈伊。
姐妹花拿出一摞收藏的影星照片,唯独这个老男人她们不认识——暗示比尔·奈伊饰演的影星安布罗休过气了。
不过就在她们聊爱豆聊得正欢的时候,窗外的动静却让姐妹花大惊失色。
这个小细节,充分表现了姐妹花非常惧怕她们的酒鬼老爸。
但当初还是冒着巨大的风险,偷偷地开走了她们老爸的船,一心只想着去敦刻尔克救人。
这一刻,凯瑟琳被姐妹花最初的勇气感动到了。
但,毕竟只有“英雄之心”,而无“英雄之实”,凯瑟琳并不能承诺电影一定能开拍。
当听到凯瑟琳的“可能不会”的时候,姐姐萝丝那句“Stupid bloody engine eh?”真是可爱的让人想笑,又有一股莫名的心酸。
采访结束,凯瑟琳来到街头,很不幸遭遇了空袭。她从废墟里爬起来,只受了轻伤,但是一转眼,一具尸体躺在眼前。
一分钟以前,凯瑟琳目睹了这个女孩儿和男朋友告别:
男孩即将奔赴战场,想请女孩去酒吧喝一杯,女孩拒绝了;
男孩退而求其次,一个吻总可以吧?
乖乖女急着回家,匆忙离去。
假如女孩答应男孩的任何一个请求,或许就能避免悲剧发生(不能太听爸爸的话?)。
也许女孩家教太好也不是什么好事。
因此,凯瑟琳更加觉得姐妹花当初的“壮举”难能可贵。
无论结果如何,莉莉和萝丝的故事值得被英国民众在大银幕上看到。
凯瑟琳以电影人的天赋为部门领导、制片人等“戏剧性”地还原了姐妹花的英勇壮举。
敦刻尔克大电影就这么敲定了。
其实,好莱坞一直有一个细分的电影类型,叫做“行业电影”——专门讲述电影人的电影。
后面的剧情完全可以当做一部行业电影来看了,它展现了一部电影诞生的全部过程:从剧本创作、演员选角到开机拍摄,再到最终上映。
而这些“私密”过程,正好满足了影(外)迷(行)的好奇心,也让我明白了一部电影的完成会有多么艰难。
编剧 | 剧本之痛写剧本,永远都在改改改……
船抛锚的那场戏,领导觉得引擎故障会让人怀疑大英帝国的工程质量不行,影响士气,必须得改。
▲Buckley-汤姆、Parfitt-雷蒙德
英国人自黑起来挡都挡不住,这么点儿芝麻小事也大动干戈到战争交通部开会?
于此同时,女秘书还对他们准备的电影名字不满意,大肆嘲讽。
好在,会议通过了他们的修改提议。
此时,凯瑟琳已经能看到两个女英雄驾船起航的画面了。
美好的幻想总是很短暂,第二个麻烦接踵而至。
部门领导、电影公司老板知道了姐妹花没有抵达敦刻尔克的事实,这让他们对原本基于真人真事的励志改编故事产生了担心和怀疑。
这麻烦就大了,别说剧本,电影都可能泡汤。
这一次,是凯瑟琳的搭档汤姆急中生智,挽救了项目被砍的命运。
电影部门打磨剧本的同时,也在紧急物色演员。
新人小鲜肉都好办,只是最后这个老家伙——安布罗休难搞。
为了说服他接演本片,经纪人山姆甚至搬出了希特勒,打起了爱国情怀牌。
倔强的老头虽然名气大不如前、找他演戏的公司寥寥,但是他挑戏的眼光还是一如既往的高标准、严要求——死得快的角色不演。
这次见面不久,经纪人山姆不幸死于一次空袭。
然后,山姆的姐姐接手当了安布罗休的经纪人。
姐姐可不像山姆那样顾及友情,她一针见血:
你63了,不是36正当红那会儿,你还傲娇个鬼啊;
找你演戏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没你挑三拣四的份儿了!
傲娇的安布罗休只好松口答应;
剧本、演员都搞定以后,就差开拍了。
拍摄 | 问题频出临近开拍前夕,战争部的又一个神秘领导再次召集开会。
为了吸引美国政府加入战局,为了获得美国观众的好感,影片必须加进一个美国人角色。
这时编剧的内心简直是万马奔腾,但是嘴上不得不高喊“天佑美国,天佑美国”。
修改剧本倒还事小,两个编剧发发牢骚,把美国人的戏份、台词压缩一下就好了。
更大的麻烦,是找来的美国大兵压根儿不会演戏。他呆头呆脑,只会语速极快地背台词。
这一次,女主凯瑟琳又一次完美地解决了这个大麻烦。
凯瑟琳巧妙地说服了老戏骨安布罗休教美国大兵演戏,条件是她会给安布罗休加戏。
加戏啊!
戏骨一听,比加鸡腿儿还高兴,就差没老泪纵横了。
就这样,拍摄终于进入正轨。
拍摄过程还展现了一些我们不明觉厉的专业手法:
敦刻尔克海滩大场面▼
这个骗过我的大场面布景,原来是下面这样的——海滩上的整个军队、战舰都是画在透明玻璃上的。
高,实在是高▼
还有室内棚拍,茫茫大海原来只是一个小池子。
影片的拍摄过程历经磨难,但也有很多欢乐。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女性文艺片里不可或缺的爱情戏。
凯瑟琳和汤姆在工作中互生情愫,但又默契地保持了文艺青年谈恋爱的那份暧昧——就是不说出口。
拍摄间隙,大家唱歌饮酒,狂欢作乐,汤姆却黯然神伤地等凯瑟琳回到他身边。
另一边,美国大兵沉浸在浪漫的歌声里,不由自主地勾搭其年长他许多的女秘书。
还有另一对儿,安布罗休和他的女经纪人。
看到这里的时候,真让我有一种看《真爱至上》的错觉。
不过眨眼的功夫,画风立马就变了:
话说回来,他们的敦刻尔克电影大获成功,就像安布罗休说的那样,把观众哭得眼泪哗哗的。
不知情的观众甚至一个劲儿地给凯瑟琳安利这部片子。
凯瑟琳最终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职业女编剧。
总体上讲,《他们最好的》(Their Finest)很像前几年在国内大行其道的小妞电影。
只不过加了一个战争背景的外壳,本质上还是讲了一个文艺女青年慢慢摆脱依靠,自力更生走向成功的励志故事。
复古的画风,幽默诙谐的轻快节奏,以及“戏中戏”的精巧设计,大大地提升了影片的艺术性,也让观影过程异常地舒服。
戏里「敦刻尔克」电影的结局设计,既致敬了经典战争爱情电影《卡萨布兰卡》,又暗合了凯瑟琳在现实生活中的爱情故事。
凄美又让人动容,也许这就是人们对战争年代爱情的全部幻想吧!
本文为第十放映室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