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惨淡口碑极佳的8部电影(300万成本换来2000万票房)
票房惨淡口碑极佳的8部电影(300万成本换来2000万票房)电影《潘神的迷宫》背景被设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潘神的迷宫》 剧照——叶芝《失窃的孩子》《潘神的迷宫》 电影海报2005年夏天,西班牙马德里地区遭遇十年一遇的大旱,大地上的绿色在层层退却。与此同时,在这里取景的一部电影里,开篇却是一片尘絮飘拂绿意森森,小女孩奥菲利亚就是在这一片令人哀愁的绿色里,捡起了神像失落的左眼,于是命运的迷宫就此开启。
来吧,人间的孩子
到水边和荒野里来吧
和一个精灵手牵手吧
这世上哭声太多,你不懂的
——叶芝《失窃的孩子》
《潘神的迷宫》 电影海报
2005年夏天,西班牙马德里地区遭遇十年一遇的大旱,大地上的绿色在层层退却。与此同时,在这里取景的一部电影里,开篇却是一片尘絮飘拂绿意森森,小女孩奥菲利亚就是在这一片令人哀愁的绿色里,捡起了神像失落的左眼,于是命运的迷宫就此开启。
《潘神的迷宫》 剧照
电影《潘神的迷宫》背景被设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4年,西班牙仍处于佛朗哥法西斯独裁统治之下,内战的阴云还未从这片土地上散去。在这部从片名到细节都遍布隐喻的电影里,现实与魔幻的元素交织呈现。
从第一个低沉的大提琴主题引出的旁白开始,现实与幻觉的界限就不断被打破,旁白道出了一个悲伤的童话,同时也埋下伏笔;现实则渐渐失重,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暴戾不断冲击着奥菲利亚和观众的心灵。
《潘神的迷宫》 剧照
影片的情节设置其实非常俗套,以潘神给奥菲利亚的三个任务为例,这是所有的故事文本中最常见的程式化情节设计,却由于中间穿插了主角微妙的心里挣扎,以及各派势力的较量,从而被处理得精致而又极富诗意。
电影中奥菲利亚的父亲早就死去了,而她又不肯承认继父维尔达上尉,所以小女孩回归公主身份的一系列努力,莫若说是一场寻父之旅。
其实,在所有的故事文本中,“寻找”是最常见的主题,因为“寻找”不只是服务于故事里的人生,更来源于现实。各类传奇的主人公们,乃至深陷十丈软红中的普罗大众,都穷尽毕生精力冒险,追寻命运的种种暗示。
而在这部电影中,“寻找”却超越了现实,将触角伸向了不可知的领域。正是这样的设计,使得电影的想象力得以尽情释放。也正是这样,影片中的种种隐喻才更加显得耐人寻味。
《潘神的迷宫》 剧照
音乐在影片中的地位,犹如刀刃上的那道白光,有了它才能远远地就见其锋芒。
电影中的音乐一共有四个主题,每一个都美得不可言喻。尤其是那首名为《Long Long Time Ago》的摇篮曲。当奥菲利亚被残暴的维尔达上尉关进黑屋子里的时候,弱小无助的女孩请求保姆默西迪丝为她唱一首摇篮曲,于是纯净的女声穿透了阒静的夜,安抚着女孩渴望幸福的心。
简单的人声和不断上扬的钢琴旋律以及交响乐声交互盘旋,杳远哀伤,仿佛在追忆往古之时。但之后伴随着剧情的演进逐渐加入的各种音响使得音乐慢慢从一派天真温暖中渗透出浓郁的血腥和邪恶,仿佛命运不怀好意的一瞥,亦或是悲悯的余光,让人毛骨悚然。
总之,在这部电影里,除了剧情,音乐也在讲故事。
《潘神的迷宫》 剧照
此外,导演戴尔托罗对于色彩的运用也深得我心。
影片中大部分场景都在夜晚,夜色掩护下,一切都在蠢蠢欲动。大片幽暗的冰蓝色层层叠叠簇拥过来,一壁贴着镜头流动,仿佛冻僵的海底。
中间除了必要的转换,只有当尚在蛰伏和萌芽的那点抗争和卑弱溅出鲜血时,画面才短暂转暖,接着又迅速沉入那仿佛闻得见死味儿的冷色里。
《潘神的迷宫》 剧照
电影只有两个小时,但却对现实有着广泛的影射。其中,对于人类命运的关照是《潘神的迷宫》最鲜明的情怀。片中人物各有其所代表的社群,每一次善与恶的交锋都自然令人联想到电影之外的现实世界。激进与保守腾挪翻转,在血腥中沦陷的过去,在余烬中诞生的未来,凡此种种,说不尽道不明。
《潘神的迷宫》 剧照
影片中有一幕场景意味颇为深长。
在留声机播放的优美音乐声中,法西斯的鹰犬维尔达上尉在打理自己的面容。音乐毫无阻碍地进行,上尉剃须的细节也被展示得纤毫毕现,动作极尽精细优雅,然而这个场景持续了半分钟之后,观众就会发现原本优美的音乐竟是如此庸俗乏味,而上尉的动作也令人越来越焦虑不安。
终于,上尉突然失去控制对着镜子里自己的脸凶狠地挥动剃须刀,仿佛要致镜中之人于死地。
这一瞬间的狰狞失控和之前的冷漠狠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种对比是在伴着音乐剃须的过程中慢慢蓄积力量的。尽管维尔达从来都以琢磨各种折磨人的酷刑为乐,在杀害无辜的平民时更是毫不手软,但他终究还是个人,在他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对人类本身的憎恶。
优美的音乐和精细的剃须动作与上尉内心激烈的心理冲突形成的张力使得这个人物所代表的人类群体充满了悲剧感。
《潘神的迷宫》 剧照
构成我们至今仍然回顾,能够捕捉到其细节并且为不少人所津津乐道的那部分历史是什么呢?
毫无疑问----是战争。关于血腥,关于杀伐,以及扭曲狰狞的灵魂在这个场域释放出来的负向因素,也就是所谓的妖魔鬼怪。
尼采说,恰是人性中的不完善之处,使得人的本来面目得以保存。换句话说,一切的抗争都是人类与自身的对抗,毕竟人只是人,也有无法摆脱的天性。
人间昼夜辗转,众多英豪尽皆退场,唯有硝烟从来不散。但战争并不是结束争斗的手段,恰恰相反,战争是一个活物,会吞噬着活人的鲜血滋养自身从而膨胀扩张的活物,一旦召唤之,必定以无尽生灵鲜血为祭。
战争只是表象,战争背后那些肮脏的汹涌的欲望,乃至于人类对于自身的憎恶,才勉强触及事物的核心。
《潘神的迷宫》 剧照
关于这部电影中的隐喻,牵涉的历史掌故太多,并且众说纷纭,不适宜条分缕析。
只是奥菲利亚的奇幻冒险却仿佛似曾相识。
一百多年前,爱尔兰诗人叶芝曾写过一首题为《失窃的孩子》的小诗,诗中讲述了在欧洲流传甚广的换生灵的传说:仙灵将孩子从温暖的壁炉边诱走,带到森林深处的史留斯高地,那里山明水净,远离尘嚣,仙灵和孩子吃着浆果和樱桃,在荒野和河流间游荡,在月光下的砂砾上跳着古老的舞蹈,寻找熟睡的鳟鱼,彻底忘记了那个充满烦恼的人类世界。
《潘神的迷宫》 剧照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
诗人也许是对人类世界心存不满与失望,才会相信这样一个美丽的梦,没有高声叱呵偷走孩子的恶灵,而是充满温情地呼唤:
“来吧,人间的孩子
到水边和荒野里来吧
和一个精灵手牵手吧
这世上哭声太多,你不懂的。”
这样惆怅温柔的语气,以及诗中描写的美丽无害的仙灵世界,让人甚至不由心生向往。
《潘神的迷宫》 剧照
电影《潘神的迷宫》中,农牧神潘毫无疑问就扮演了引诱奥菲利亚的“仙灵”。
在希腊罗马神话中,潘神是半神之一,神格不高,甚至欧洲民间也有人将其视为“骗局”的象征。因此,影片中奥菲利亚的精神上的“母亲”默西迪丝才会警告她不要相信潘神。
但在冥界公主与裁缝之女以及恶魔上尉继女的身份之间,奥菲利亚满心忐忑也满怀雀跃地选择了第一种,这种对于现实的背弃,乃是在由成人掌控的现实世界里,小女孩不得不逃避而作出的选择。
在潘神的引诱下,奥菲利亚逐渐接近迷宫的中心,同样也认清自己的内心。她不是任人摆布的无知小女孩,在接受潘神的第二个任务时,奥菲利亚心中叛逆的种子就已经萌芽。在这场“寻父之旅”的最后,奥菲利亚在迷宫的中心听见了自己灵魂深处的声音,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虽然奥菲利亚早夭——也许她注定了过早香消玉殒,因为她和莎翁的悲剧主人公同名,但她所代表的美和希望仍旧鼓舞着人们。
影片中的潘神会迷惑人,但同时也会为不为其所惑的人引路。这样说来,守着迷宫入口等待公主回归的潘神和《失窃的孩子》中偷走孩子的仙灵似乎有相通的可爱之处。
《潘神的迷宫》 剧照
《潘神的迷宫》之所以选择用童话的形式,也许是因为孩童的心灵尚处于无垢的状态,世界都活在幻想里,精灵都住在森林里,故事都美好。而这样的一个故事,也只有用童稚的视角去演绎,才更显得过渡自然,惊心动魄。#情感达人作战团##潘神的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