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的露天电影是什么样子(那些年我们看过的露天电影)
七十年代的露天电影是什么样子(那些年我们看过的露天电影)那时放的一般都是“八一”或“长影”的老片子,像《上甘岭》《英雄儿女》《地道战》《地雷战》,还有《闪闪的红星》、《冰山上的来客》等等。这些电影我们已看过很多遍,里面的对话早已烂熟于胸。比如,当“胡汉三”在某个场景出现时,我们会异口同声地跟着电影说:“我胡汉三又回来了。”非常欢乐。 当第一束白光打到银幕上的时候,银幕前会有很多的孩子跑来跑去,想努力在上面留下自己的影子,久等的人群发出了很响的嗡嗡声。不一会,雄壮的片头音乐响起,银幕上出现闪光的五角星,嗡嗡声就忽然静了下来。 等到天色暗下来,大人们才陆续来到。大人呼喊孩子,孩子叫着爹娘,有的站在凳子上高高举手招呼,有的用手电来回照,寻找自家的地方。中间有孩子哭,也有大人在高声地嬉笑,空气中弥漫着各种汗味、烟味和皂香味。 晒麦场里除了看电影的群众,还有很多做生意的小贩,两毛钱可以买上一大把瓜子边看边嗑,还有卖糖瓜和长条快泡泡糖的,卖小玩具的。各种吆
晚饭后我和妻子来到友谊广场,这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跳广场交谊舞的大姐大妈,散步跑步的中青年男女,玩旱冰鞋的帅小伙,比比皆是。她一时突发奇想的说:“这两天正在上映某某大片,我们一起去看电影吧”?为了不影响她的雅兴,我只能表面上爽快的答应一起去了。来到工人俱乐部院内的华影唐声影城,电影已经开始了,宽大的电影屏幕上3D场面震撼,荧幕前却零零散散坐着不多的人,一个个躺在舒软的凳子上,正伸长着脖子认真的看着电影,我和妻子半弓着腰仔细的寻找着自己的座位,生怕影响到别人,来到自己的座位顺势坐下,随着电影情节的跌宕起伏,一旁的妻子或大笑或悲伤,很是投入。尽管电影内容纷呈,可我的思绪还是飘到了远方……
生于80年代农村的我们,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精神却非常饱满的年代,露天电影无疑给我们的童年增添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八十年代的农村,许多人家一年都很少能吃得上几次白面,更不要说手机电脑之类的,就连黑白电视机村里都很少有人家能买得起。
那时候家里穷,爸妈忙于生活,根本不可能少有时间照看我们兄弟二人,父亲常年在城里的国营饭店当厨师,母亲一个人操持家里的七垧多耕地。我比弟弟大着四岁,在我的记忆中九岁之前几乎就没有弟弟的印象,因为弟弟一岁多就被领到了外婆家照看,直到五岁才接来城里读书。当时像我一样五六岁同龄的小孩村里也就四五个,由于我被父亲强拉到城里上了半学期的幼儿园(后来死活哭着不再去了),或许多多少少见了一点世面的缘故,自然我就成为了村子里孩子们的“头领”,我们整天飞鹰走狗,上山追野兔、地里挖田鼠、树上掏鸟窝、草丛里烧马蜂、麦垛地里捉迷藏等等,简直算的上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这些都是那么亲切,但最值得我怀念的还是大家一起去看露天电影的场景。
夏日的傍晚,远远看见一块电影布悬挂在两根竖起的椽木中间,这时的天还是大亮着,我们就兴冲冲地催促家里人拿上长条凳去队里的大公场(集体晒麦子的场地)早早占位置。这个时候,小孩子总是先到的,我们就在空旷的场地上追逐打闹,玩躲猫猫。
等到天色暗下来,大人们才陆续来到。大人呼喊孩子,孩子叫着爹娘,有的站在凳子上高高举手招呼,有的用手电来回照,寻找自家的地方。中间有孩子哭,也有大人在高声地嬉笑,空气中弥漫着各种汗味、烟味和皂香味。
晒麦场里除了看电影的群众,还有很多做生意的小贩,两毛钱可以买上一大把瓜子边看边嗑,还有卖糖瓜和长条快泡泡糖的,卖小玩具的。各种吆喝声,叫卖声不绝于耳。这一晚我们基本上都能讨到钱买到好吃的,大人显得非常宽宏,仿佛这个日子,不能扫了孩子的兴致。我们这些小屁孩在人堆里钻来钻去,追打嬉闹,大我八岁的姐姐拉住我的手让我别乱跑。
坐在前几排群众都是认真看电影的,他们早早的搬了凳子占据了最好的位置,后面站的多是没占到位子的,只能踮起脚尖伸长着脑袋拼命朝前挤。大部分的青年男女是去约会恋爱的,男的头发上抹上香喷喷的头油,梳得油光发亮,穿一身当年最流行的大宝西装,冷的时候还会围上一条白色毛线长围巾,用现在的话说是很时尚很酷。女的也会梳妆打扮一番,擦上当时流行的粉饼腮红,穿上自己编织的洋气大红毛衣,尽管在寒风里会冻得瑟瑟发抖,但也强装着美丽冻人。女孩装着认真的模样看电影,眼睛却一直在左顾右盼,盼着自己心仪的男孩来搭讪!男孩会双手斜插在裤兜里,吹着响亮的口哨来到女孩面前,故弄风情吹嘘卖弄一番,然后扔下一句,”明天打鹿岔也放电影,去不”?女孩兴奋得双眸发亮,故作天真浪漫状,”真的吗”?得,就这么约上了!
当第一束白光打到银幕上的时候,银幕前会有很多的孩子跑来跑去,想努力在上面留下自己的影子,久等的人群发出了很响的嗡嗡声。不一会,雄壮的片头音乐响起,银幕上出现闪光的五角星,嗡嗡声就忽然静了下来。
那时放的一般都是“八一”或“长影”的老片子,像《上甘岭》《英雄儿女》《地道战》《地雷战》,还有《闪闪的红星》、《冰山上的来客》等等。这些电影我们已看过很多遍,里面的对话早已烂熟于胸。比如,当“胡汉三”在某个场景出现时,我们会异口同声地跟着电影说:“我胡汉三又回来了。”非常欢乐。
电影放着放着,会突然停顿,那是要换片了,底下一浪的唉声。风大的时候,银幕被刮得飘忽不定,那些出现在银幕上的人,脸都变形了。渐渐的,我们没了兴致,会跑到银幕背面去玩,一个劲的想找出那些演员到底躲在哪里?可后面也是一大块白幕布,我们又跑到放映师的那个转啊转的大机器前,想在那黑黑的盒子里找到放映的秘密,那些人是怎么跑到银幕上去的?那些声音又是从哪里发出来的?放映员叔叔黑着脸认真的放电影,根本不理会我好奇询问的目光。现在回想,当时真傻。
晒麦场上的欢乐,往往随着银幕上打出一个大大的“完”字而结束。电影散场后,一片混乱,有的家长突然发现自己的孩子不见了,于是紧张地叫喊着孩子的名字。而我一般都是紧紧抓着大人的手,我知道漆黑的夜里,有一条危险的回家之路——晒麦场边上有一排和土路齐平的“粪坑”,以前生产队专门用来积肥的。在一次电影散场后,我曾亲眼目睹有小伙伴失足掉入粪坑,后被大人拉起。这是我儿时关于露天电影唯一不好的记忆。
“怎么不看电影,想什么了?”妻子把爆米花递了过来,生生打断了我的回忆!电影还在放映,场面仍是那样震撼,心绪却是如此平静!现在娱乐活动如此之多,一打开电视,电影频道24小时不间断播放,手机电脑上第一时间就能搜到想看的电影,可是以前那些热闹温馨的场面怎么也找不回来,美好的回忆深深的刻在了我的脑海里,像黑白的胶片电影,随着年代的久远,愈加珍贵清晰,而露天电影也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