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游击队刘洪演员近况(著名演员曹会渠年轻时)
铁道游击队刘洪演员近况(著名演员曹会渠年轻时)祖籍山东,1930年生在辽宁安东(今丹东)的曹会渠,家中兄弟姐妹七个,他排行最小。父亲是安东老东华大药房掌柜。 说起演员曹会渠,他是正儿八经的解放军四野的一名老战士。 这一幕幕经典画面,伴随黑白电影《铁道游击队》,早已成为几代中国观众的集体记忆。而这位能在疾驰列车上飞上跳下的铁道游击队长,更是嵌入人心的抗日英雄。 然而很痛心,翻阅资料发现,著名演员曹会渠于去年(2018)7月不幸在广州病逝,享年88岁。 十几年前,75岁的曹会渠应邀参加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座谈会,当主持人在介绍他名字时下面观众并没有特殊反应,但老人利落地站起来做了一个动作造型:一手持枪,一手拉住火车的把手,在座的许多观众则情不自禁地高声叫了起来:刘队长!刘洪!···
这段时间,《掌心春秋》接连编撰了老电影《地道战》中高传宝、《英雄儿女》中王成、《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三位银幕经典形象的扮演者的故事。介绍了著名演员朱龙广、刘世龙、郭振清出演这几位英雄人物的台前幕后经历,引起许多新老影迷共鸣,也得到诸多鼓励和支持。
有朋友留言要求,找机会写一篇关于老电影《铁道游击队》中大队长刘洪扮演者曹会渠老师的故事,并说刘洪同样是影迷们永远忘不了的银幕经典,那首“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至今还是歌曲中的最爱···。
(剧照)
战火纷飞,黑云压城。茫茫夜色中,铁道游击队队长刘洪身姿矫健,飞身扒上急速行驶的敌人军列,枪声响处,日伪军喋血···丝毫不逊古代传说中飞檐走壁的江湖大侠。
这一幕幕经典画面,伴随黑白电影《铁道游击队》,早已成为几代中国观众的集体记忆。而这位能在疾驰列车上飞上跳下的铁道游击队长,更是嵌入人心的抗日英雄。
然而很痛心,翻阅资料发现,著名演员曹会渠于去年(2018)7月不幸在广州病逝,享年88岁。
十几年前,75岁的曹会渠应邀参加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座谈会,当主持人在介绍他名字时下面观众并没有特殊反应,但老人利落地站起来做了一个动作造型:一手持枪,一手拉住火车的把手,在座的许多观众则情不自禁地高声叫了起来:刘队长!刘洪!···
说起演员曹会渠,他是正儿八经的解放军四野的一名老战士。
祖籍山东,1930年生在辽宁安东(今丹东)的曹会渠,家中兄弟姐妹七个,他排行最小。父亲是安东老东华大药房掌柜。
1945年初,曹会渠到安东高中上学,参加了校乐队和文艺宣传队。这年5月他转到沈阳读书,正赶上国民党当局搞镇压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曹会渠和六名同学在东北工学院地下党的指引下,毅然奔赴解放区寻求光明。
因为具有文艺表演特长,曹会渠顺利成为解放军辽吉军区五分区宣传队的队员。在部队,他又很快当上了号兵,每天除了练声、唱歌、扭秧歌、排节目等培训外,还要负责吹起床号、熄灯号、集合号。
不满18岁,曹会渠就走上了解放战争前线。在战场上搞宣传、送伤员、押俘虏。参加了辽沈战役、辽西会战,围北平、打天津。之后,所在部队被改编为四野49军162师,他随军南下,渡黄河,过长江,一路战斗到南国大地。
在162师担负的衡阳军分区,曹会渠一边随部队入山剿匪,一边为部队和老百姓演出《刘胡兰》、《无敌三勇士》、《全家光荣》、《血泪仇》等剧目,逐渐成为骨干演员。
1951年,当时的中南军区举行文艺会演。曹会渠被从49军借到48军排演《董存瑞》,后来正式调到48军文工团。曹会渠凭扮演董存瑞这一角色获得了演员奖,师党委还给他记功奖励,派他代表中南军区去北京参加全军首届文艺会演。
1952年,曹会渠成为军区专业话剧演员。此后,他演出了《曙光照耀莫斯科》《春风吹到诺敏河》《保卫和平》等多部话剧,其中,在北京参加全军第二届文艺会演的话剧《南海战歌》,获得嘉奖。1964年6月,他和战友们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南海长城》,荣幸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
(曹会渠)
而真正的艺术生涯高峰、把曹会渠推上耀眼星座的,还是他成功塑造了影片《铁道游击队》中大队长刘洪这一英雄形象。
影片《铁道游击队》,根据作家刘知侠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内容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山东临城枣庄一带的一支铁道游击队,被老百姓称为飞虎队。他们在大队长刘洪、政委李正带领下,捣洋行、扒火车、搞军火、杀鬼子、炸桥梁,在千里铁路线上,把日寇汉奸袭扰的坐立不安。
小说和剧本皆取材于抗战时期鲁南铁路沿线发生的真人真事,主要人物都有原型,所有战斗故事也都确有其事,几乎没有什么虚构和夸张的内容。
铁道游击队长刘洪,是作家刘知侠根据现实中铁道游击队两任大队长:洪振海和刘金山两个人事迹塑造的艺术形象,取二人的姓合而为名。其中洪振海在32岁时英勇牺牲,刘金山后来一直在部队征战,建国后曾任解放军苏州军分区司令员。
在《铁道游击队》被改编拍电影时,作家刘知侠专门让导演请刘金山担任了电影的军事顾问。
而《铁道游击队》也是青年演员曹会渠的第一部电影作品。曹会渠以前演了八年舞台戏,却一直没有拍电影的经验。在《铁道游击队》的演员队伍里,其他角色都是上影厂的知名演员,唯独26岁的他是电影门外汉。
多年后,曹会渠回忆说:“1956年,全国各地话剧团到北京参加话剧汇演,当时我们团排的话剧是《保卫和平》,最后得了全国话剧汇演一等奖。正在我演出期间,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赵明、张铮来到北京,挑选在影片《铁道游击队》中扮演大队长刘洪的演员。他们觉得我既有工人气质,又有军人作风,就让去上海试镜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经过化妆、造型、试戏,厂党委一致决定由我扮演刘洪大队长···”。
铁道游击队,不同于一般的敌后抗日游击队。他们不仅能征战杀敌,还需要具有围绕铁道、火车的专业技能本领。具体说,要懂得铁路那一套,要会开火车、能飞上跳下,明白站车的专业术语等。
为塑造好刘洪大队长这个英雄角色,曹会渠专门来到上海铁路机务段,深入铁路工人中体验生活。
他记得,当时铁路都是蒸汽机车,用大锅炉烧煤,最大的感受就是驾驶室里又热、又苦。预备一大水壶开水,一会儿功夫就喝光。饿了就着咸菜吃大饭盒,几口就下肚了。
当时司机、副司机、司炉三个工种,曹会渠都体验过。他描述:用铁锹往锅炉里填煤,扬出去的煤要呈扇形,让炉膛一下子窜起火苗才行。要不然,一大铲子煤送进去,煤燃烧不充分,就会冒黑烟,那是把煤顶出去了。
学扒火车、跳火车,更是曹会渠体验生活的重要内容。他回忆说:“当时有专人训练我们怎么扒、怎么跳,先用哪个手抓,先跳哪个脚,都有技巧。如果火车时速40公里的话,跳车要把握不让屁股先落地,在空中通过惯性调整后,脚就先落地了;如果车速60公里,那就要背先落地,这样才不会跄着,”
扮演身手不凡的铁道游击队员,对所有参演人员来说都是一大考验。为此,剧组后来专门从上海铁路局借来一列火车,经过一段时间苦练,演员们都能准确地扒上火车并敏捷跳下,这也才有了片中“打票车”的精彩一幕。
1956年7月21日,剧组进入外景拍摄。当时正值盛夏,天气又闷又热,而影片先拍的是冬天戏。拍摄中人人挥汗如雨,演员往往脸上出现了汗珠,化装人员需赶紧拿着手巾和纱布帮助吸掉。电影中芳林嫂的扮演者秦怡回忆:有一场拍火烧场面的戏,战马都热得昏倒在地上,她虽然硬挺了过来,身上却长满了痱子,特别是脖子上的痱子密密麻麻连成一片、结成了硬痂。
电影中的高潮场面,要数惊心动魄的“一分钟营救”那一幕。剧中芳林嫂被鬼子押赴刑场要杀害之际,队长刘洪飞骑赶来营救。
按照拍摄要求,曹会渠必须骑马飞奔,在列车即将到达的一刹那,战马抢先从火车头前面穿越铁路。
按剧情要求,飞马闯过时,距离火车远了太假,太近了拍摄又太危险,必须恰到好处。为了拍好这个镜头,曹会渠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反复练习,早把危险和害怕抛在了脑后。
(剧照)
曹会渠回忆,《铁道游击队》虽然投资不如当下诸多大片,但其故事情节中的惊险镜头却一点不比大片少,而且那时的演员们也都不用替身。他说,在拍摄那组著名的骑马追火车的镜头时,导演比他都紧张。
他感慨道:“当时唯一担心的是马蹄子在奔跑中踩到铁轨或枕木空里,造成马失前蹄,那人就完了。老实讲,拍摄前我并不害怕。我是从战争里走出来的,战争的硝烟在我身上还没退呢。”
因为那时候条件有限,火车也不能造假搞银幕合成,所以就用真火车开过来实拍。在曹会渠骑着马从火车头的前面快速穿过时。假如马蹄子嵌到枕木中间被绊倒,火车也来不及刹车,那必定人马伤亡。
实拍时,导演对曹会渠明确交代:“能过去就过,实在过不去你就把马头勒住!”曹会渠点头应允,心里却憋着一股劲。
火车起动了,他骑在马上加鞭飞跑,快到铁路口时,一看还可以,曹会渠就拿出军人在战场上冲锋的劲头,一下子就抢在火车之前穿过去了,而且也按剧情要求随即扒上了火车。
当时曹会渠骑了一匹抢头战马,这匹马善于冲锋,拍完镜头后,火车因为惯性还在跑,这匹抢头马也跟着并行跑,一直跟了四五里路才停下。
曹会渠说:“那时候一个镜头拍完,也不知道合不合格。我跑过去问导演:‘要不要再来一条?’导演忙说:‘不拍了,好不好就这一条了。’我这才看到导演的脸已吓白了,冷汗都下来了。”
后来曹会渠还得知,为了这场戏,刘洪大队长的原型、也是这部影片的军事顾问刘金山那天亲自驾驶的火车头。他幽默地对曹会渠说:“打了一辈子仗,我从没紧张过,拍这部戏比我打仗还紧张啊!”
据说,《铁道游击队》拍摄外景地,原拟从故事发生地山东枣庄一带选择,但经考察发现枣庄铁道线太繁忙,而微山湖又太辽阔,并不适于拍摄,后来被迫改选在无锡、南京郊区及太湖边拍摄。上海铁路局在江湾附近还为摄制组拨出一条还没有正式运行的支线铁路和几列火车供拍摄使用。
片中那段刘洪队长愤怒复仇、拿起机枪猛扫鬼子的镜头,实拍时更是让所有人都紧张不已。
曹会渠回忆,当年拍摄时因为剧组没有空包弹,为了表现画面真实,他端起的是一挺带有真子弹的机枪来扫射,好在扫射的镜头与中弹的镜头是分开拍的。
而那挺从部队借来的机枪后坐力很大,拍摄时,眼看着导演就在旁边,摄影师的机器就在面前,弄不好就会把摄影师撂倒。曹会渠只能死命地抓住机枪往没人的地方扫射,生怕一个不小心,走火伤到了附近的人。那场拍完后,他全身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
在拍摄“微山湖化装突围”那场戏时,原计划也是在微山湖实拍。但摄制组到微山湖考察后,觉得场景很不理想,所以改为在无锡太湖拍。经过演职员共同努力,一个与真实“微山湖”没差别的场面,在太湖边顺利拍成。
对几十年前拍摄《铁道游击队》时的情景,曹会渠晚年还记忆犹新。他说,那时因为国家物资紧缺,电影胶片许多靠进口,使用一直都是需要打报告特批。
他说,“当时,《铁道游击队》的剧本已经报上去了,本来按照剧情是要拍上下两集的,但是因为胶片数量有限,所以只能压缩成一部,剩下一些胶片还得留给另外一部农村题材影片。为此演员们都格外珍惜拍摄机会,大家都尽量酝酿好情绪,争取一次通过,偶尔有一次不成功,演员们甚至会痛苦地直打自己的脸。”
当年在影片《铁道游击队》中扮演芳林嫂的是表演艺术家秦怡。剧中她与曹会渠有一段感情戏。谈起与秦怡的配戏,曹会渠回忆,“跟她配戏,我始终放不开。这是我最大的遗憾。”
剧中刘洪和芳林嫂,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产生感情后,导演设计了一个表示亲热的镜头:刘洪来家,芳林嫂站起来打开门,靠在门边上,表示她心情已经很激动,这时刘洪上前去,轻轻把手放在芳林嫂的肩上,扶着她的肩膀···。
可拍摄时,曹会渠的的手一放上去,导演就说不行,不像那么回事。说他表情像个木头。在剧中扮演游击队政委李正的演员冯喆,就给他作示范。可一到曹会渠拍还是不行。因为他没理解冯喆的示范,觉得那是政委李正的感情,不是刘洪的。
剧中芳林嫂丈夫打鬼子牺牲了,她是个寡妇。他们两个人不是单纯的搞对象,刘洪是因为对鬼子仇恨并同情芳林嫂而产生了感情。当时,演员秦怡比曹会渠大8岁,她也说要曹放开点,可拍了几遍导演都不满意。
曹会渠回忆说,“其实,现在想来,没拍好感情戏一是我当时没结婚,不会演爱情戏。还有,我总琢磨铁路工人谈恋爱应该是什么样儿,总想找对感觉,可找了很长时间都找不到。这成了我最大遗憾。巧得很,我演了一辈子电影和话剧,竟然再没演过爱情戏.”
最终《铁道游击队》这部影片,确立了既紧张惊险、又富有革命乐观主义情趣的格调。对素材处理朴素而又生动,细节设计机智幽默,与剧情的紧张展开有机结合,使其在诸多战争片中独树一帜。
1956年底,电影《铁道游击队》如期与广大观众见面。影片一公映,便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成为轰动全国的电影,上座率居高不下。还很快被评为1957年最受观众欢迎的10部影片之一。
当时的青年演员曹会渠也因出演《铁道游击队》而走红,而成为影迷心中的英雄偶像。
1958年,曹会渠应八一电影制片厂邀请,又参与拍摄了电影《长空比翼》,他在剧中饰演男主角张雷。电影外景地在辽宁丹东浪头机场。
曹会渠细心与机场驻军飞行员共同生活。为了体验主角张雷在空战中的生理感觉和心理状态,他请求坐米格战机飞到天上亲身感受一下。
飞机起飞后,领航主任做了难度很大的“上升横滚”、“俯冲翻跟斗”以及“下滑倒转”等战时常用动作。曹会渠只觉得飞机上升时,千斤重的压力向头顶和两肩袭来,胳膊动弹不得,脸都拉长了;飞机俯冲时,全身的血液都迅速涌向头部,心脏提到了嗓子眼儿,呼吸几乎要停止了。
40分钟的飞行后,曹会渠因耳膜受压,完全听不清别人说话,可内心却十分亢奋。这次难得的空中飞行体验,使他在电影拍摄时准确地把握了角色状态,最终出色地完成了拍摄任务。
1976年,曹会渠开始担任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导演。1977年参加全军第四届文艺汇演,在话剧《秋收霹雳》中饰演石向民,再获优秀演员奖。1980年起拍摄了《第十个弹孔》、《青山夕照》、《飓风行动》等影片,此外还拍摄过电视剧《英雄无悔》、《月下情》、《偏方》、《孙中山蒙难记》、《黑猫旅社》等。1991年受聘于战士歌舞团艺术顾问。2005年,荣获第十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特别荣誉奖。
(晚年曹会渠)
离休后直到2018年病逝,曹会渠一直在广州生活。在他家中,珍藏着很多老照片:有《铁道游击队》等影片珍贵剧照;有在话剧舞台上受到毛主席接见时的合影;有与朱总司令握手的合影,有周总理接见他和妻子的照片等。每次翻看这些老照片,都会勾起曹会渠对往事的无尽回忆。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本栏目,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