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汀电影好莱坞往事(好莱坞往事非典型)
昆汀电影好莱坞往事(好莱坞往事非典型)11月26日,《时代周刊》2019年度十佳影片名单出炉,佩德罗·阿莫多瓦力作《痛苦与荣耀》登顶,《爱尔兰人》紧随其后,昆汀的《好莱坞往事》位列第三,《寄生虫》排名第六。虽说效率不高,27年才9部大银幕作品,可质量却很高,电影界叫的上名的奖项,他几乎都拿了个遍。《好莱坞往事》这是一部和导演比起来,演员阵容都黯然失色的电影,尽管影片汇集了男神小李子、皮特和“小丑女”玛格特·罗比等一众神级的卡司阵容。导演昆汀,电影届大师级别的人物,公认的世界影坛最具创造力的导演之一。
几经波折,我们终于等到了昆汀·塔伦蒂诺的《好莱坞往事》。
《好莱坞往事》在戛纳电影节首映,放映结束后收获了现场观众长达6分钟的起立鼓掌,成为了戛纳电影节上最长的鼓掌喝彩之一。
观众起立鼓掌6分钟,无论是对于一部电影、一场音乐会还是一次演讲,都是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但对于美国导演昆汀·塔伦蒂诺而言,六分钟并不算长:
《好莱坞往事》
这是一部和导演比起来,演员阵容都黯然失色的电影,尽管影片汇集了男神小李子、皮特和“小丑女”玛格特·罗比等一众神级的卡司阵容。
导演昆汀,电影届大师级别的人物,公认的世界影坛最具创造力的导演之一。
虽说效率不高,27年才9部大银幕作品,可质量却很高,电影界叫的上名的奖项,他几乎都拿了个遍。
11月26日,《时代周刊》2019年度十佳影片名单出炉,佩德罗·阿莫多瓦力作《痛苦与荣耀》登顶,《爱尔兰人》紧随其后,昆汀的《好莱坞往事》位列第三,《寄生虫》排名第六。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昆汀的这部电影凭什么能被选入年度十佳?
作为一位“拍满十部电影就收手”的导演,昆汀每一部新作品都能在影迷中引发热切的讨论。
他的影视作品有个强烈的个人风格,不拘一格、多元拼接的创作思路,独树一帜的非线性叙事、奇思妙想的对白、发挥极致的暴力美学、无处不在的黑色幽默甚至是恶趣味,形成了典型的昆汀式电影。
但《好莱坞往事》作为昆汀的第九部作品,却是一部“非典型”的昆汀式电影。
“非典型”到什么程度,就是看完影片之后,你甚至无法用具体某种类型给影片定义。
它的出现,再一次验证了影迷们对鬼才昆汀的评价:
“昆汀的下一部会拍什么,谁也猜不到!”
那,《好莱坞往事》是一个什么故事?
在说这个故事之前,不如先说一个有意思的事。
电影《好莱坞往事》在戛纳首映之前,导演昆汀给媒体写了一封亲笔签名信,表示希望首映过后,观众不要剧透剧情。
他在信中写道:能在戛纳与电影节的观众分享《好莱坞往事》让我无比激动,演员和剧组成员极其努力地创作这个原创故事。我仅要求大家看完片后不要剧透任何信息,以免之后观众无法以同样方式来体验这部电影。
划一下重点,不要剧透。
所以这部昆汀亲自反剧透的《好莱坞往事》,到底有多厉害?
下面老孟就从尽量不剧透的方式来聊聊这部昆汀人生“倒数第二部电影”。
《好莱坞往事》故事背景设定在1969年美国洛杉矶,讲述了在这个新老年代交替之际,一个过气电视演员与他的替身在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末期中寻找自己的出路,以及好莱坞女星莎朗·塔特遇害的故事。
看起来是一条主线清晰的故事,而且根据历史,莎朗·塔特遇害也是在1969年。
可要知道,导演是鬼才昆汀啊。
根据既定事实进行二度创作,故意模糊真实与虚构的边界,也是他鬼才的一部分,不然怎么会有《无耻混蛋》里在影院被杀死的希特勒呢?
一、反昆汀类型的叙事结构
《好莱坞往事》最不昆汀的,应该就是它的叙事结构了。
一部《落水狗》,就能将昆汀式独特的叙事结构完整地展现出来,那就是他别具一格的段落式叙事。
之后更为经典的还有他超越自己非线性叙事而采用环形叙事的《低俗小说》,这部在成熟度上更进一步的作品问世之后惊艳众人,替他捧回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和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
显然,从昆汀的首部作品开始,他就已经给自己的作品定下了一个反类型的昆汀类型的叙事结构。
不过这次,昆汀反倒异常的“守规矩”,他没有在影片的结构上玩“不断的打破时间线”,而是在大框架上老老实实按正常的时间流逝来讲故事。
可他讲故事的方式有区别于一般的传统叙事,没有我们认为的典型的戏剧冲突,甚至全片没有主线,没有人物做事的动机,没有专为主角设置困境,也就谈不上打破。
所以这部对于昆汀而言的“晚期作品”,他在创作上又一次大胆得让我们大跌眼镜。
在长达162分钟的片长中,用了近乎三分之二的时间,通过小李子和皮特所饰演的过气西部片演员两人组的视角,给我们描述了一个1969年好莱坞演员的生活画卷。
这俩人出现的地方其实也不多,大部分时间要么呆在片场;
要么两人一起在家看自己主演的西部片电视剧,再不然就是在酒馆里抱怨好莱坞的世道变了,又或者两人开着老式的凯迪拉克在街上兜风。
同时在这些场景里又再次一分为二,一个是以小李子为视角的,另一个的故事线则是以皮特为主。
在小李子的西部片场里,昆汀花费了大量时间,将片场的每一个角落都展现到极致。
从场景布置到演员,从化妆间休息区到道具,这一次昆汀异常耐心,用缓慢的运动镜头娓娓道来。
甚至其中还有一段感性到伤感的片场故事,在“现场拍摄”中,小李子饰演的过气电视演员里克和片场里的一个小女演员聊天。
借由手中这本小说的故事,说到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最后忍不住哭了起来。
与其说小李子演的是一个过气的电视演员,倒不如说他是1969年好莱坞旧时代的缩影。
如何对过去辉煌的自己告别,又如何面对接下来的新时代,不仅是里克要思考的,还是那个时代每一个电影人不得不考虑的。
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电影中展现的“现场拍摄”,直接将片场工作流程摆在观众眼前,场景细致真实到让我们产生“临场感”。
但与此同时,昆汀又借由很多的旁白来推进解释剧情,加上时不时穿插一些具有复古质感的过去影像,让这份刚刚出现的真实感又有着不少的“间离”。
而影片中的另外一个主演,饰演里克替身的皮特,他是一个身手很好的人,也是一个老实善良的人。
他一方面渴望自己的特技演员的工作能够有所进展,另一方面他也很认真的做好里克的司机保姆管家兼朋友。
他会接送里克上下班、会帮里克修电线、还会给脆弱的里克以安慰。
还通过他的视角看到了街上嬉皮文化盛行,甚至在一个嬉皮士小姑娘的带领之下,进入到了“曼森家族”的据点。
在这里,叙事的可看性和表现形式的跳跃性不再是电影所关注的,反而是1969年的好莱坞生活一跃成为主角。
当看到小姑娘一次次提到“查理”的时候,我们会以为,终于要说到简介里提到的莎兰·塔特的案子了吗?
但如果你抱着看昆汀怎么来讲述“曼森家族谋杀案”始末的话,那么肯定会失望。
电影的确出现了谋杀案,“谋杀者”也的确来自“曼森家族”,可它出现的形式却又那么出乎意料,让人意想不到。
具体如何,咱这里还是不剧透了。
只能说,昆汀将我们对于“曼森家族谋杀案”的固有观影认知完全打破,用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重新诠释。
从他在真实的莎朗·塔特一家之外,还安排了虚构的里克和克里夫两人,让他们成为了莎郎的邻居的时候,故事就已经不再是那个故事了。
除了小李子和皮特的人物是虚构的之外,影片中还出现了争议很大的二次创作的李小龙。
所以在看《好莱坞往事》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小李子和皮特目睹好莱坞变革的“奇观”,更多的是通过观看大量而细致的生活片段展现,慢慢沉浸在那个旧时代的好莱坞的生活之中。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变革时代,嬉皮文化盛行,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瓦解,新的好莱坞明星纷纷崛起。
二、暴力美学下的柔情
《好莱坞往事》之所以被称作是“非典型”的昆汀式电影,其实还不止叙事结构,还有的是电影在暴力上下的笔墨,以及隐藏其中的柔情。
暴力美学几乎可以说是昆汀电影的标志,昆汀爱用暴力,也善用暴力。
他的暴力美学,既可以是《落水狗》《天生杀人狂》里夹杂其中的幽默,也可以是《杀死比尔》里走投无路的绝望。
但无论哪一种,都充斥着刺激眼球的血浆和触不及防的搏杀,可对于这部《好莱坞往事》而言,希望再次看到暴力美学的影迷,可能会感到失望。
电影里除了最后那场不到10分钟的血浆盛宴,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细腻且缓慢的。
在这场持续时间不长的打斗中,各种战斗武器轮番上演,肉搏,刀枪,生物攻击,甚至还有戏中戏里的道具都一一派上用场。
虽说是一场战斗力严重不平衡的打斗,但一样看的让人酣畅淋漓。
也难怪有影迷会说,最后这三十分钟,我们熟悉的昆汀又回来了。
但就算是那场影片中唯一的暴力桥段,无论是从打斗画面的暴力程度,还是从血浆用量上来看,昆汀对《好莱坞往事》都还是温柔的。
不仅如此,当我们看到电影结尾时,就更能体会什么叫做昆汀的柔情。
三、昆汀元素的收集现场
有人说,昆汀有三宝:唠嗑、恋足和配乐。
在《好莱坞往事》中,这三宝也一点没少。甚至于除了这些昆汀元素会出现之外,电影的很多地方还能看到昆汀对之前作品的致敬。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昆汀·塔伦蒂诺会说说“《好莱坞往事》是我最私人的电影……它就是我的世界”。
影片里依旧有他对胶片的迷恋;
还有他的恋足癖好,不同人物的美足让人大饱眼福,甚至连小李子都不放过;
以及对之前影片的致敬,这一幕火烧纳粹是不是很熟悉。
同样的,电影的配乐也是好听到爆炸。
影片中出现配乐主要分两种,一个是穿插其中的广播,另一个则是时代感很浓的音乐。
电影里好几处小李子和皮特开着凯迪拉克从片场回家的路上,镜头的视角下,作为观众的我们就像是坐在了他们的车后座,和他们一起听着放的很大声的车载音乐,恍惚间我们好像回到了那个年代。
还有一处是莎郎在家里做家务的配乐,也是相当迷人,真不知道昆汀去哪里找那么多神仙配乐。
就这样, 1969年的好莱坞生活,在这欢快复古的歌声中展开了。
其实这不是一部昆汀以往刺激感官的电影,叙事缓慢,雕琢细腻,画面温和,但它值得所有喜爱昆汀的影迷二刷、三刷、N刷。
仔细品味过后,或许能明白这封昆汀给好莱坞的情书为什么能赢得6分钟的站立掌声。
青石电影编辑部 | 老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