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电影 上映的钱都在哪里(上映就能卖钱的大片时代)

电影 上映的钱都在哪里(上映就能卖钱的大片时代)而就在大投资失败案例增多、投资大片渐渐不保险的情况下,曾经被视作在大制作面前“毫无还手之力”的中小成本电影开始异军突起。翻开中国电影票房榜,毒眸发现,从《失恋33天》《泰囧》开始,《我不是药神》《羞羞的铁拳》等体量不大的影片,开始越来越多地创造票房神话。这与十年前的局面截然不同。从最初的《英雄》,到后来动辄数亿投资的《赤壁》《投名状》,无论口碑如何,大投资、大制作的影片在十几年前,似乎总给人给人一种 “上映就能卖钱”的感觉。那时候,用大卡司拍大片不仅是资方心中“最保险”的选择,更是中国电影“最应该”走的路。春节期间,光是宣发费用就过亿的《捉妖记2》票房高开低走,最终连第一部的票房都没能超越;五一档内,号称投资上亿、请了好莱坞视效团队的《战神纪》,最终只有3800万票房,亏得“血本无归”;到了暑期,大盘的热闹也并不属于大制作,号称成本7亿的《阿修罗》甚至在票房仅有5000万时就因为没有排片和

电影 上映的钱都在哪里(上映就能卖钱的大片时代)(1)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自于公众号毒眸(youhaoxifilm),文 | 江宇琦 张颖 ,编辑 | 师烨东,钛媒体经授权转载。

大片在中国电影市场无往不利的时代,正在成为历史。

今年以来,人们对于大片扑街的消息,似乎早就见怪不怪了。

春节期间,光是宣发费用就过亿的《捉妖记2》票房高开低走,最终连第一部的票房都没能超越;

五一档内,号称投资上亿、请了好莱坞视效团队的《战神纪》,最终只有3800万票房,亏得“血本无归”;

到了暑期,大盘的热闹也并不属于大制作,号称成本7亿的《阿修罗》甚至在票房仅有5000万时就因为没有排片和观众而撤档……

这与十年前的局面截然不同。从最初的《英雄》,到后来动辄数亿投资的《赤壁》《投名状》,无论口碑如何,大投资、大制作的影片在十几年前,似乎总给人给人一种 “上映就能卖钱”的感觉。那时候,用大卡司拍大片不仅是资方心中“最保险”的选择,更是中国电影“最应该”走的路。

而就在大投资失败案例增多、投资大片渐渐不保险的情况下,曾经被视作在大制作面前“毫无还手之力”的中小成本电影开始异军突起。翻开中国电影票房榜,毒眸发现,从《失恋33天》《泰囧》开始,《我不是药神》《羞羞的铁拳》等体量不大的影片,开始越来越多地创造票房神话。

小片崛起、大片没落,一起一伏间,是一个疯狂的时代落幕的缩影。那么,到底是谁“杀死”了中国大片?

大片为王,已成过往

2000年,小成本影片《幸福时光》票房失利后,面对各种“江郎才尽”的质疑声,张艺谋通过安乐电影的老板江志强,和海外投资商搭上了线,斥资亿元拍摄了《英雄》。最终,这部电影在全年总票房只有9亿元的2002年,拉动了1100万观众进入电影院观看,光是在国内就总共斩获2.5亿票房,彻底打消了人们对张艺谋的质疑。

电影 上映的钱都在哪里(上映就能卖钱的大片时代)(2)

电影院里挤满了要看《英雄》的观众

而比起张艺谋个人的成功,这部影片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正式让中国电影迈进了商业大片的时代”。

看惯了中小成本文艺片与故事片的中国观众,终于开始迎来属于自己的国产商业大片,而《英雄》的成功,也激励了更多的导演投入到相关创作当中去。冯小刚的《夜宴》与《集结号》、陈凯歌的《无极》、张艺谋的《十面埋伏》与《满城尽带黄金甲》,擅长讲故事的中国一线导演们越来越多地玩起了大制作。

毒眸统计发现,2003-2011年间,每年国内票房榜前十名里,除偶尔有《张思德》等主旋律影片出现外,其余位置均被海内外的大制作、大投资影片所占据——尽管不少大片的口碑并不尽如人意。

例如冯小刚的《夜宴》(豆瓣5.7)、徐克的《七剑》(豆瓣5.8)等,但由于市场整体不成熟,观众更看重名导的招牌和大制作的噱头,因此口碑不佳并不妨碍这些影片获取一个极佳的票房成绩。

电影 上映的钱都在哪里(上映就能卖钱的大片时代)(3)

2003-2011年国内票房TOP10

2010年,中国电影市场再度迎来一个里程碑时刻,内地票房首次突破了100亿,而以《阿凡达》《唐山大地震》为代表的大片,功不可没:资料显示,当年上映的一百多部影片里,26部大片拿到了60%的票房,光是《阿凡达》就拿下了13亿;《唐山大地震》《让子弹飞》等国产大片虽然赚得盆满钵满,但超过80%的国产中小成本却亏得一塌糊涂。

如此强烈的对比,大大刺激了投资人市场,也坚定了许多人心中“大片才保险”的观念。进入2010年后,中国电影市场迈入高速发展期,票房增幅长期维持在30%以上。

在实体经济投资不景气的当下,资本投电影进入了一个狂热的阶段,大量跨界资本开始涌入,很多电影可能还停在PPT阶段,就能拿到大把投资。甚至有业内人士向毒眸透露,当年只要某些流量明星有加盟某作品的意向,那这部作品就一定能拿到投资。

在这之中,不乏像皇氏乳业、熊猫烟花这样,和影视毫不沾边的企业,花重金收购各类影视公司、参投影视项目;也有《人鱼帝国》出品人地产商姜红宇这样的金主,不仅豪掷数亿美金请来各路大牌演员和好莱坞团队,甚至还亲自上阵担当制片人、编剧,要拍一部“好莱坞式商业大制作”。

某位资深制片人向毒眸感慨,这样的“疯狂”,在那个时代随处可见。

电影 上映的钱都在哪里(上映就能卖钱的大片时代)(4)

亲自在片场讲戏的姜红宇

可就在资本和创作者对于大制作充满谜一般的执念时,市场的逻辑其实已经有了变化。

2010年,小成本电影《人在囧途》虽然收获了不错的口碑,但却仅仅斩获3000万票房,以至于当主演徐峥想要自导自演同系列的小成本喜剧《人再囧途之泰囧》时,包括小马奔腾在内,许多当时国内的头部影视公司都不看好,并放弃了投资机会。

可没曾想,当年被大片压得毫无生存空间的“囧系列”,在短短两年之后却被写进了中国影史。2012年,仅有4000万成本的《人再囧途之泰囧》豪取12.67亿,成为有史以来第一部单片票房10亿 的国产电影,成功击败《十二生肖》《画皮2》等大片——《英雄》开启大片时代整整十年后,大片首次被挤下了票房榜榜首的位置。

历史的车轮,又转动了起来。以《人再囧途之泰囧》为起点,中小成本影片开始在电影市场逆袭。此后几年,《心花路放》《夏洛特烦恼》等中小成本电影,屡屡在各大档期实现问鼎;进口片方面,好莱坞大片也不再是唯一答案,《摔跤吧!爸爸》《看不见的客人》等中小成本制作也能大卖。

与此同时,大制作则被拉下神坛,失败的案例越来越多。

早在2011年,成本过亿的《战国》就只拿下了8000万票房,众多明星加盟,投资方却血本无归;

据传成本近5亿的《封神传奇》,虽然有十几位明星加盟,却只有2.8亿票房;张艺谋联手好莱坞,耗资1.5亿美元打造的《长城》,则仅在国内收获11.2亿票房,收益并不多;

在专门搭建的唐城里创作出的《妖猫传》,光是拍摄成本就多达2.5亿,5.3亿的票房成绩显然不够理想;

而从去年开始,《变形金刚》《环太平洋》等热卖好莱坞大片的续作,也纷纷在内地折戟。

不知不觉间,大片已经不再是稳赚不赔的选择了。

而和当初向电影市场倾泻时的随意一样,资本的离去同样没有丝毫犹豫,近年来,许多电影项目开始出现拿钱上的困难。

至于当初那些意气风发的“弄潮儿”们,也只落得一个黯然收场:开机消息传出近10年后,姜红宇的《人鱼帝国》历经三次换导演、拖欠演职人员工资、外国演员连夜“跑路”等事件,而今写在豆瓣上的上映时间,已经被改为2028年。

电影 上映的钱都在哪里(上映就能卖钱的大片时代)(5)

《人鱼帝国》写在豆瓣上的上映时间已经被改为2028年

“投资上去了,但是讲故事的能力没有跟上”

曾经无往不利的大片,为何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失去了其在中国市场稳赚不赔的魔力?

中国观众的审美成长异常迅速,如果一部影片只有堆积起来的明星阵容和可能还算不上优秀的视效技术,现在的观众根本不会买单。

在资本最为狂热的那些年里,很多人抱着赚快钱、捞一把就走的心态进入到这个行业当中,常常希望一蹴而就,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来打磨故事。在梦工厂执导过《怪物史莱克3》的许诚毅曾告诉毒眸,他刚回国的那些年里,常有金主来问他:“现在(二月)投资拍一部动画电影,等到暑假可以上吗?”

而“出钱的不懂电影”,还不是这些年里中国大片所面临的唯一问题。在对拍大片已经轻车熟路的好莱坞,从成本配置到收益分析,有着一套相当完善的工业化体系,尽可能保证每一笔支出都能效益最大化。但在中国的影视产业里,不仅技术层面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对于资金配置等的认识也并不尽如人意。

今年上影节期间,光线总裁王长田就曾公开炮轰很多影视公司,在拿到资金之后不是好好做项目,而是大肆挥霍;某制片人也对毒眸表示:“没有很成熟的工业体系却动用庞大资金的时候,大家不太知道这个钱怎么花是好的,握着很多钱的时候,反而大手大脚。”

受种种行业乱象和创作体系上的落差影响,这些年来虽然有不少公司和创作者拿到了大笔的资金,但并没有真正用来打磨影片,《绣春刀》的制片人王东辉就向毒眸感慨:“影片投资上去了,但是讲故事的能力没有跟上。而对于大片来说,好故事恰恰是最重要的。”

但在大片时代刚刚来临的那些年里,由于彼时中国观众观影频次较低、鉴赏能力有限,更容易为视效、明星、名导和大IP等所吸引,即便许多大片存在种种问题,也能够靠曝光量换取高票房,进而给人以大片等于高票房的错觉。

到最后,许多电影拍摄从艺术创作,彻底演变成了资本的游戏。

只不过,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和观众的成长,观众对影片的需求和审美能力开始提升,对于明星、视效等也不再迷信。

即使是像《变形金刚5》这样投资超过3亿美金、视效做到极致的超大体量电影,也因为故事混乱、内容空洞而在内地遭遇滑铁卢,未能复刻前作的成功。而今年以来,类似的案例更是越来越多,《环太平洋2》等影片的票房,都没能达到预期。

“所有票房几十亿的片子,一定是有很多人二刷、三刷的。但是很多大片所建构起来的世界观,离观众的现实生活太远了,很难让他们产生共鸣。” 造梦机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刘军直言,中国观众接触大片已经十多年了,没有好故事、单靠炫丽的视效和各类噱头,已经很难唬住观众了。

极其成熟的制片体系下生产出的好莱坞工业大片尚且如此,“成长环境”不甚理想的国产大片,遭到国内观众的摒弃,便也在情理之中。可以说,“杀死”了中国大片的,正是大片热背后,行业的短视与不成熟。

“相较之下,中小成本影片正因为钱少,所以会想着怎么在创作上出新意,怎么配置这些钱,进而达到利益最大化。加上市场开始成熟,观众不再一味追求视效、明星,这类片子反而有机会。《超时空同居》等影片的成功,都是对故事把控成功的结果。”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向毒眸表示。

也正因如此,很多业内人士相信,“大片已死”只是一个表象,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成熟、制片体系的完善,如果能好好打磨故事、合理配置资金,依靠宣发、演员阵容以及之所水准上的优势,大片的市场前景仍然十分广阔。

尽管前几年《人再囧途之泰囧》《心花路放》等中小成本影片曾连续数年问鼎国产片票房榜,但去年开始,《战狼2》《红海行动》等兼具了大制作与好故事的影片,却又再度夺回了榜首之位。

换言之,国产大片并非没有机会,对中国电影产业来说,不光需要钱,更需要懂得如何花钱——正如一位制片人在接受毒眸采访时,所期许的那样:“制作方在电影投资、创作上必须更加谨慎,既要学着更懂市场,也要更懂内容。”

而一个利好的消息在于,尽管很多热钱散去,但更懂行业的资本却留了下来,那些被资本所看好的影片,投资规模和制作水准仍会提高。

据相关人士透露,乌尔善的“《封神》三部曲”总投资高达30亿,许多资方在确认投资前,都会找专业人士帮忙审核故事,在确认故事本身不存在短板的情况下,才会“用大制作去搏特效”。

“经过之前一轮的不规范操作,现在大家在资金的使用上会更正规划、更重视风险控制。”王东辉直言,这一轮的资本降温,长远来看是一件好事。“现在大家对这个行业更了解了,也就更理性了,很多跨界资本退出,留下的是实实在在为行业做事情的人。”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