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心计为什么成为经典(电视剧宫心计是虚构的)
宫心计为什么成为经典(电视剧宫心计是虚构的)但这一年,邓绥非常遗憾地没能入宫。信了。又说,邓绥喜好读书,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这怎么得了?你说你一个女孩子,不问居家之事,以后怎么相夫教子?志在典籍,难道你还想做一个女博士,治国平天下吗?!她的母亲骂她:“你一个女孩子家家不好好学习女工,天天捧着一本经书看,难道还想去当女博士吗?”面对母亲的责骂,邓绥不还嘴,也不赌气。你不是说我不学女工吗?好,我学,学给你看。你不是说我不应该读书吗?我读,但不给你知道就是了。她“昼修妇业,暮诵经典”,一个人,做两种事业。这样的人,太狠了,太能忍了。永元四年(公元92年),宫中大选,这是每一个名门望族的女子都不愿意放弃的机会,要知道,一旦被选入宫,成为贵人,甚至皇后,那么一家就光耀门楣、飞黄腾达了。应该说,邓绥是非常期盼借这样一个机会鱼跃龙门,一举升天的。她异常婉转地向家人传达了自己渴望入宫的愿望。她的婉转,是怎
本文作者为我们爱历史专栏作家:覃仕勇,摘自《大东汉》(中国纺织出版社)第六章《主少国疑》。
后宫剧《宫心计》很精彩,也很虐心,但这些精彩和虐心的情节都是虚构的。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后宫里面,象这样精彩和虐心的情节不知有多少。这里来说一个东汉版的《宫心计》。
(《宫心计》剧照)
故事的主角叫邓绥。邓绥,是一个来历非凡的女人,一个城府深不可测的女人,一个仁义恩信和狠忍杀伐兼具的女人。说她有来历,是因为她有一个非常有名望的爷爷——东汉开国第一功臣邓禹。说她城府深,是因为她在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之前的所作所为,都骗过了天下所有的人,谁也搞不清楚她的真正面目,谁也不知道她的实力和野心。说她仁义恩信和狠忍杀伐兼具……且来简单看一下她曾经有过的表现吧。
又说,邓绥喜好读书,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这怎么得了?你说你一个女孩子,不问居家之事,以后怎么相夫教子?志在典籍,难道你还想做一个女博士,治国平天下吗?!她的母亲骂她:“你一个女孩子家家不好好学习女工,天天捧着一本经书看,难道还想去当女博士吗?”面对母亲的责骂,邓绥不还嘴,也不赌气。你不是说我不学女工吗?好,我学,学给你看。你不是说我不应该读书吗?我读,但不给你知道就是了。她“昼修妇业,暮诵经典”,一个人,做两种事业。这样的人,太狠了,太能忍了。
永元四年(公元92年),宫中大选,这是每一个名门望族的女子都不愿意放弃的机会,要知道,一旦被选入宫,成为贵人,甚至皇后,那么一家就光耀门楣、飞黄腾达了。应该说,邓绥是非常期盼借这样一个机会鱼跃龙门,一举升天的。她异常婉转地向家人传达了自己渴望入宫的愿望。她的婉转,是怎么婉转法呢?她说,她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一伸手就摸到了天,天幕突然垂下一条类似钟乳状的东西,稍一仰头,就吸进肚子里了。梦见摸到了天,那不是做了皇后又是什么?家长找人解梦,解梦人说,尧帝曾经梦见自己攀天而上,成汤也曾经梦见自己在天庭游走,这是做圣王的前兆,吉不可言。她一个女孩子家,怎么能和尧汤相提并论?不信。再找相面人给邓绥相面,相面人似乎跟解梦人心有灵犀,说:“此成汤之法也。”
信了吧?
信了。
但这一年,邓绥非常遗憾地没能入宫。
(清朝焦秉贞绘《历朝贤后故事》,图为邓绥戒饬宗族)
原因是她的父亲在这一年不合时宜地死了。父亲死了,你还入宫追求你的皇后梦,你还是人吗?禽兽,禽兽不如!在以孝廉选拔人才的东汉,这是很令人所不齿的。这个道理,邓绥懂。她把理想深深埋到了自己的心窝里,乖乖地在家守孝、服父丧。而为了获得孝廉的名声,她下了真功夫,“昼夜号泣,终三年不食盐菜,憔悴毁容,亲人不识之”,狠人啊。
永元七年(公元95年),宫中再次大选,邓绥三年孝满,这次,她把握住机会,顺利入宫。这一年,她十五岁,如花美眷,似水年华,身长七尺二寸,姿颜姝丽,绝异于众,左右皆惊。可惜,和帝的心里,已经住进了一个人。三年前的大选中,有一个选手,才色兼具,艺压群芳,在众多佳丽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和帝的心动女生。该选手也很有来历,姓阴,曾祖阴识,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皇后阴丽华的哥哥。阴妹妹“少聪慧,善书蓺”,入宫后,很得和帝宠爱。
邓绥入宫这年,阴妹妹已凭着自己的美貌、学识在宫中稳坐了“一姐”位置,封为贵人。这还不算,邓绥入宫还不足一年,鉴于和帝已经十八岁,是成年人了,大臣们奏请册立皇后。阴贵人当仁不让地坐上了皇后的位置。虽然,在这次册后大典中,邓绥也“顺带”被封为贵人,但在阴皇后的面前,她只能永远低着头做人了。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有阴皇后在,阴皇后是红花,她邓绥就只能是绿叶,绿叶衬红花,似乎,她一辈子只能做配角了。
(册封皇后历来是皇家大事,图为唐肃宗册封皇后的圣旨)
史书上说她,“承事阴后,夙夜战兢”。宫中每有宴会,六宫妃嫔贵人都会竞相修饰,浓妆艳抹,簪珥光采,衣裳鲜明。只有邓绥,淡妆素裹,娥眉轻扫,在众艳丽中格格不同。身上的衣服颜色偶尔与阴皇后接近,就立即更换,不敢稍夺阴皇后的风头。若和阴皇后一同觐见皇上,则不敢正坐离立,默默站在阴皇后的后面;待到阴皇后起身辞行,则偻身自卑,躬身恭立,等阴皇后起步再走,从不敢与阴皇后并驾齐驱。
……
这样的生活,累啊。
但正是这样的生活,渐渐引起了汉和帝的关注,汉和帝认为她对阴皇后劳心曲体,处处谦让,有君子之风,乃至感慨说:“修德之劳,乃如是乎!”对她生出了许多好感。有一次,邓绥病了,卧床不起。汉和帝十分怜惜,恩许她可以召入家人进宫探视,并且不限时日。邓绥却竭力推辞,说:“皇宫是最重要的禁地,而让外戚久留宫内,朝内群臣会批评陛下徇私情,宫中也会讥讽臣妾不知足。朝廷和宫中都因这事指责陛下和臣妾,诚不愿也。”还是那一句,太能忍了,也太能装了。汉和帝十分赞叹,对邓绥除了宠爱,又增添了不少敬重。那边的阴皇后的内心就开始失衡了。
她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和挑战,“爱宠稍衰,数有恚恨”。偏偏,邓绥“恭肃小心,动有法度”,以退为进,在汉和帝跟前,极力抑制自己,不让汉和帝对自己有特别的恩宠。她不但对阴皇后恭恭敬敬,对待下人,“虽宫人隶役,皆加恩借”,同样十分关心体贴。一时间,宫中上上下下都对邓绥有好感,赞誉有加。阴皇后又气又急,简直要疯了,却又无可奈何。
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夏,汉和帝患上了痢疾,久治不愈,拖了十几天,到农历5月中,病势更加沉重,眼看是没救了。
(汉和帝)
举国上下,大家都很忧伤。邓绥也很忧伤,她在嘉德宫里天天祈祷,祈祷上苍保佑和帝早日康复。只有阴皇后,她竟然很开心。她的开心是有原因的,汉和帝才二十多岁,儿子都很小,其本人一旦驾崩,阴皇后就可以升格为太后,就可以临朝摄政了。阴皇后因此开心地说:“我若是能够得意,绝不会让邓家留下一个活口!”
邓绥听到这一消息,震住了,半晌,才流着眼泪对左右宫女说:“我竭诚尽心以事皇后,竟然得不到她的护佑。我今天应当跟随皇上去死,上报皇上的大恩,中解家族的灾祸,下不至使皇后如吕太后那样有‘人彘’行为。”说完,就翻箱倒柜寻找毒药,打算自我了断。有个宫女为了阻止她,就骗她说上面已经差人来通报了,皇上的病已经好了。邓绥于是自杀未遂。托这位宫女的吉言,第二天,汉和帝竟神奇地病愈了。
这回,轮到阴皇后震住了,你想,她之前诅咒邓绥说:“我若是能够得意,绝不会让邓家留下一个活口!”这句话,表面上虽然是骂邓绥以解恨,但实际上却已经包含了一个意思:盼望汉和帝早点驾崩。如果汉和帝知道了,自己还有好果子吃吗?不行,得想办法自救。通过向外祖母邓朱氏请教,阴皇后决定铤而走险,动用巫术蛊道,将汉和帝咒诅致死。真是活得不耐烦了!汉和帝知道了此事,天庭震怒,大发雷霆,将邓朱氏及其两个儿子邓奉、邓毅,以及阴皇后的弟弟阴辅下狱,拷打而死。
永元十五年(公元102年)6月22日,阴皇后因罪罢黜,被迁到桐宫,后忧惧而死,时年二十三岁。
阴皇后的父亲阴纲自杀,弟弟阴轶、阴敞及邓朱的家属被流放到日南郡比景县(今越南南部)。
(阴皇后乃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阴皇后哥哥的曾孙女,图为光武帝皇后阴丽华)
阴皇后一死,中宫缺位,邓绥经过三推四辞的一番假意推让,高高兴兴地即皇后位。至此,邓绥已经实现了她人生的一半目标。而她另一半目标,是从汉和帝死后才实现的。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冬十二月二十二日,汉和帝突然病故,享年只有二十六岁零四个月。谥号“和皇帝”,葬在慎陵,庙号称为穆宗。由于汉和帝死得太突然,他不但来不及安排顾命大臣,甚至连谁是帝国继承人都来不及指定,这样,在帝国政权的交接问题上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混乱。
汉和帝之所以没有册立皇太子,一是觉得自己还年轻,不急;第二呢,是生出的儿子体质都不行,一个接一个夭折,养不大。这是什么原因呢?汉和帝想破脑袋也搞不清楚。其实原因很简单:他和他的嫔妃都是近亲通婚。近亲通婚的后果就是孩子成活率低,或者畸形,或者弱智。为了确保自己后继有人,汉和帝听信了一种迷信的说法:即孩子一出生,就立即由人抱出洛阳城,秘密交给民间抚养。这种说法靠不靠谱,不知道,反正汉和帝自此在宫中广播龙种,孩子一出生,“辄隐秘养于人间”,马上送出宫,一个不留。前前后后,到底送出过多少孩子,他自己也数不清。
到他死了,二十五岁的邓绥上位,成了邓太后,派人去找。找来找去,只找到两个。两个就两个,只要有,就能稳定局势了。这两个孩子一大一小,大的叫刘胜,八岁。小的叫刘隆,才刚刚过百日。按照礼制,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这些年来,邓太后只顾着和阴皇后搞宫心计,都忘了生孩子了,自然无嫡可立,那就立大的吧,立十岁的刘胜。可是,邓太后却宣布了,立刚满百日的刘隆为帝,改年号为“延平”。真是天雷滚滚啊,公卿大臣全被雷倒了。这,却是为何?邓太后开出的理由是:刘胜身体有病,长期卧床不起,不能胜任皇帝的工作。是吗?真是这样吗?
(汉殇帝:刘隆)
无论刘胜还是刘隆,都是刚刚从民间找回,大臣们无从得见,太后说什么就是什么了。可是,还在襁褓里的刘隆是否就胜任皇帝的工作呢?邓太后不说,众人也没权过问。其实,位居太后,临朝听政,这才是邓太后一生的追求。这样才能应了她幼年时相面大师给她说过的那句话:“此成汤之法也。”一个女人,活在这个该死的时代,当皇帝是不可能的了,要做成成汤一样的大事业,就必须做太后临朝听政!现在,她做到了!
她临朝听政,以皇太后的名义下诏书,并自称为朕,成为了帝国实质上的领袖。不过,还躺在奶妈怀里吃奶的刘隆能陪着邓太后走过这样一段漫长而遥远的路程吗?答案是不能。
刘隆实在太小了,经受不起大人们的折腾,每天都在发烧,哭闹不休。邓太后似乎感觉到了前景的不妙。她多了一个心眼。刘隆延平元年(公元106年)三月九日,汉和帝正式下葬了。汉和帝一下葬,停留在京城的宗室王爷就准备回自己的封地去了。邓太后悄悄把清河王刘庆的儿子刘祜留了下来。这一年的八月六日,刘隆驾崩了,葬于康陵,是为殇帝。这个皇帝,满打满算,在位时间也就两百来天。八月八日夜,邓太后与自己的哥哥车骑将军邓骘、虎贲中郎邓悝定策禁中。三人一致决定,就立清河王刘庆的儿子刘祜为新帝。
为什么不是刘胜?刘胜?你说都已经否定过他了,现在又让他上台,还不是给自己添堵?再者说了,日后他会不会跟你算这笔帐?邓太后不敢冒这个险,那就只能是刘祜了。刘祜这一年十三岁,虽然年龄偏大,但还易于控制,而且刘祜与和帝的血缘关系较近,大家容易在情感上接受。另外,邓太后想,刘祜是由自己提上帝位的,以后还能不对自己感恩戴德?!当晚,邓骘持节率人到清河官邸,用青盖车将刘祜迎接回殿。
(汉安帝刘祜)
第二天,邓太后在崇德殿封刘祜为长安侯,随即下诏,将其立为和帝的后嗣。接着又撰写了册立皇帝的诏命,宣布他是下一届国家领导人。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呈上皇帝的御玺。群臣还没回过神来,刘祜已经正式即位,改明年年号为“永初”。邓太后仍旧临朝摄政。
平心而论,邓太后的理政治国能力还是可以的。她临朝称制以后,就连下诏令,大赦天下,赦免了许许多多因罪被囚禁的人。她提倡德化,将不合典礼的各地祠官全部罢省。又提倡节俭,减宫内服御衣物,严格控制稻米粱肉的消费,其本人的日常饮食,早晚仅一个肉菜,非常节俭。上林苑中用以玩乐的鹰犬统统斥卖,蜀、广汉二郡特供的器物一律叫停,宫中的奢侈摆设大量取消;离宫别馆储存的米面、柴薪,也全部省去。在她的倡导下,宫中每年节省费用数千万。对于宫中侍女,她经常亲自阅视,曾一次放还了五六百人。对于各地郡国的朝贡献纳,她也减免过半。州、郡但凡遭遇天灾人祸的,一律减免田租。所有的这些,让她赢得了无数赞扬的声音。
永初三年(公元109年)秋天,她患上了一场重病。身边的人纷纷为她祈祷上苍,愿代她去死。
她知道了,很不高兴,命令大家只可祈福,不要妄生不祥之言。在刑狱上,她精明体察,常能破除冤情。在学术上,她白天上朝听政,处理国事,夜晚则诵读经史,孜孜不倦,还曾特选大儒刘珍与博士良史等五十余人,在东观校雠五经、诸史,并委任宦官蔡伦典掌其事。在用人上,大力引用许多名士如何熙、李郃、陶敦、杨震、朱宠、陈禅等人。当然,作为一名女性,她不便走出台前,只能隐身于后宫,在许多工作的处理上,不得不借助于自己娘家的兄弟。
(东汉外戚专权)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兄长邓骘任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三司的设置即始于邓骘)辅政,此后又为晋升大将军,常留禁中,常与之共议国事。其它的兄弟如邓悝、邓弘、邓阊等亦居官封侯,成为不可或缺的政治助手。邓氏一门也因此一跃而成东汉历史上最为贵宠的外戚,史称“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
但邓太后也能鉴戒历史的教训,虽然倚重外戚,却对外戚加以束约,牢牢抓住大权,不受他人挟制。她屡屡诏告京师一带各长官,要他们严厉约束邓氏家族,如有犯错者,法不容情。同时,她还创办了一所官学,以教授经书,专门下诏征召和帝之弟济北王、河间王五岁以上的子女四十余人,以及邓氏近亲子孙三十余人入学。并亲自督导,防止其子弟们生活过于骄逸。而正是她注意“检敕宗族”,宗族成员也因此洁身自好,“阖门静居”。而邓骘等外戚亦多恭顺节俭,力谋为国,因此外戚并未成为祸患。
总之,在邓太后临朝称制的十几年时间里,虽然各种祸患接连不断,邓太后都能以她超人的智慧和才识,采取了相应措施,将之一一化解。从某种程度上说,邓太后称得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女性。
我们爱历史合作伙伴:龙泉止戈刀剑厂,若你对刀剑感兴趣可加龙泉铸剑师-陈师傅LQZGDJ
看历史解密,请搜微信公众平台历史文学作家专栏(lswxz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