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大秦帝国之裂变秦国变法成功(大秦帝国.裂变)

大秦帝国之裂变秦国变法成功(大秦帝国.裂变)其一,职业步兵,军事素养高。春秋时代,主要实行动员兵制,需要打仗了,临时动员国人、野人当兵,打完仗解散回家继续种田,由于兵员的来源都是临时的,因此缺乏训练,军事素养低,战斗力弱。吴起主持魏国的军事变法后,实行募兵制,变临时动员为军队职业化。凡是被选上当兵的,就变成职业军人,不用再种田了,并且全家的徭役、田赋都免除,相当于“一人当兵,全家受惠”,因此,国民的当兵积极性较高。而职业军人经过长时间训练,军事素养又大大提高。战国初期,魏文侯任用吴起,实行变革军事。吴起奉行精兵路线,训练了重装职业步兵——武卒。魏国的武卒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魏军主帅公叔痤被实施“斩首行动”秦军轻骑营统帅赢渠梁利用“斩首行动”,避开双方胶着的主力混战,率领敢死队轻骑营直扑魏军最高指挥台、丞相公叔痤的指挥位置,用套马索出其不意活捉了老公叔,从而在军力劣势的情况下,取得了少梁之战的胜利。由于史料缺失,只能就电视剧的表现评论

《大秦帝国.裂变》:少梁之战,“斩首行动”决定了战争的结局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在古今军事行动中,实施斩首行动,消灭敌人的指挥中枢,往往可以打乱敌人的部署,动摇敌人的军心,让敌方快速崩盘,最终加速战争的进程,快速取得战争的胜利。

《大秦帝国》第一部《裂变》的开篇少梁之战,史书记载很少,战争的进程不详。电视剧里倒是有详尽的表现,这场战争的结果和史书基本吻合,都是魏国统帅、丞相公叔痤被生擒。老公叔是如何被擒的?史书上语焉不详,电视剧里设计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方法:斩首行动!

大秦帝国之裂变秦国变法成功(大秦帝国.裂变)(1)

魏军主帅公叔痤被实施“斩首行动”

秦军轻骑营统帅赢渠梁利用“斩首行动”,避开双方胶着的主力混战,率领敢死队轻骑营直扑魏军最高指挥台、丞相公叔痤的指挥位置,用套马索出其不意活捉了老公叔,从而在军力劣势的情况下,取得了少梁之战的胜利。

由于史料缺失,只能就电视剧的表现评论少梁之战的战术,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一、秦献公的战法:利矛刺穿坚盾,先声夺人以势取胜

战国初期,魏文侯任用吴起,实行变革军事。吴起奉行精兵路线,训练了重装职业步兵——武卒。魏国的武卒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职业步兵,军事素养高。春秋时代,主要实行动员兵制,需要打仗了,临时动员国人、野人当兵,打完仗解散回家继续种田,由于兵员的来源都是临时的,因此缺乏训练,军事素养低,战斗力弱。吴起主持魏国的军事变法后,实行募兵制,变临时动员为军队职业化。凡是被选上当兵的,就变成职业军人,不用再种田了,并且全家的徭役、田赋都免除,相当于“一人当兵,全家受惠”,因此,国民的当兵积极性较高。而职业军人经过长时间训练,军事素养又大大提高。

大秦帝国之裂变秦国变法成功(大秦帝国.裂变)(2)

魏武卒是吴起训练的职业步兵精锐

其二,战斗力强,以一当十。吴起奉献精兵路线,认为兵在精而不在多,因此对魏武卒的训练要求极高。武卒要穿三层护甲,腰配剑,肩扛矛,头戴铁盔,开十石弓,负箭50支,背三天干粮,半天能急行军百里。武卒就是依靠这种魔鬼训练,战斗力大幅提高,每个人都能以一当十。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出兵50万攻打魏国阴晋,吴起仅带5万魏武卒就打败了秦军,名副其实地“以一当十”。

其三,荣誉感强,打仗不怕死。吴起不仅与士兵同甘共苦,而且非常注重激励。每次打仗完毕,都要举行庆功会,把将士和家属都请来。那些立功的士兵请上座,吴起亲自敬酒,那些立功士兵的家属也被敬如上宾,并且当场封赏。而没有立功的士兵和家属,则没有酒,伙食也差,吴起当众表扬立功将士,说他们有功,应该享受上等待遇。没有立功的士兵和家属都非常羞愧,士兵表示下次一定要立功,家属也表示,士兵不立功就不要回家。强烈的荣誉感造就了魏武卒打仗不怕死,更不要命,许多父子兵上战场,都“脚不旋踵”。这一做法后来被商鞅学会,用于秦国变法,秦军也是“脚不旋踵”,向前死战。

大秦帝国之裂变秦国变法成功(大秦帝国.裂变)(3)

秦献公让赢虔直插魏武卒方阵,利矛摧坚盾

秦献公认为,魏武卒是魏军的主力和精锐,只要挫动魏武卒,甚至打败魏武卒,魏军士气必然受损,那么秦军就可以在气势上先声夺人,在魏军士气受影响的情况下,秦军一拥而上,就可以战胜魏军。

而要实现这一战术,依靠秦国步军是不可能的,秦国步卒和魏武卒相比,差距太大。必须出动秦国最精锐的骑兵,利用骑兵的速度冲乱魏武卒方阵,只要冲乱魏武卒方阵,就可以挫动魏军锐气,秦军就可以乘势而上,击破魏军。

这种战法在古代也是屡见不鲜,著名的淝水之战,就是利用诡计动摇了苻坚百万大军的士气,从而造成东晋以少胜多的。

大秦帝国之裂变秦国变法成功(大秦帝国.裂变)(4)

赢虔是秦国第一利矛

秦献公为了实现自己的战术目标,派遣秦国第一勇士,长公子赢虔为前军大将,率领六万精骑,冲击魏武卒方阵,秦国骑兵相当于利矛,魏武卒相当于坚盾,用利矛攻坚盾,应该说,这符合秦国的实际。

秦献公的部署就是:赢虔率领6万骑兵冲击魏武卒方阵,挫动魏军锐气后,秦献公自己率领八万步骑主力掩杀,子岸率领3万骑兵游击接应,赢渠梁率领轻骑敢死队随时救援。

二、魏军的战法:请君入瓮,分兵合击,折断箭头

魏国这边,第一天大战后,魏武卒折损2万多,重伤一万多,轻伤不计其数。老公叔有点懵,在幕府召集众将讨论战法,恰好魏惠王的弟弟公子卬率领6万援军赶到,与老公叔的主力大军合并一起。

关于如何迎战秦军,魏国内部争论不休:龙贾老将军建议公叔痤向魏王申请调庞涓来指挥作战,老公叔很不高兴。卫鞅分析了秦魏双方的优劣势,建议根据魏国的特点,采取“春战秋守”的战略,因为秦国物资短缺,春天还是春荒,物资最短缺,春战对魏有利。秋天秦国缓过劲来,魏国的物资优势将失去,因此防守有利,但是“春战秋守”战略被公子卬否决。

大秦帝国之裂变秦国变法成功(大秦帝国.裂变)(5)

公叔痤和公子卬决定两军分战

公子卬急于立功,先是争统兵之权,被龙贾阻止后,又要亲自指挥魏武卒建功,最后和老公叔达成妥协,采用分兵合击的战术:公子卬指挥魏武卒迎击秦军冲击,公叔痤指挥骑兵合击秦军。

战斗开始后,赢虔率领6万骑兵冲入魏武卒方阵,公子卬指挥魏武卒变阵,把赢虔围在核心,准备全歼。

而公叔痤看到公子卬占优势后,把主力骑兵派出,协助公子卬指挥的魏武卒围困赢虔,赢虔的压力大增。

魏军的意图是请君入瓮后,分兵合击,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折断赢虔这一枚秦军的箭头,只要拿下赢虔,则必然动摇秦军的军心,魏军可以一鼓而胜。

三、赢渠梁的战法:斩首行动,瘫痪对方的指挥系统

秦献公看到了赢虔的困境后,命令赢渠梁率领轻骑敢死队冲击魏军的包围圈,意图是让赢渠梁与赢虔里应外合,打乱魏军的部署、挫动魏军阵势,然后秦军主力乘势掩杀,为此,秦献公给赢渠梁下了死命令,不取胜不要回来。

赢渠梁非常冷静地分析了战场上的形势,认为自己的轻骑敢死队人少,虽然个个不怕死,但挡不住对方人多,并且魏国的精锐步兵魏武卒和精锐骑兵都围住了赢虔,想里应外合很难。

大秦帝国之裂变秦国变法成功(大秦帝国.裂变)(6)

赢渠梁认为只有实施斩首行动,活捉老公叔,才能解赢虔之围

赢渠梁发现了魏军的一个缺点:就是魏军的步骑主力都去围困赢虔了,指挥台周边的防护力量薄弱,因此他果断改变了秦献公的命令,率领敢死队实施了“斩首行动”——快速突击魏军的指挥中枢,要活捉统帅公叔痤。

等公叔痤的护卫发现赢渠梁率领敢死队冲过来时,连忙大纛传令魏军骑兵回师救帅,但是赢渠梁的速度更快,他乘老公叔注意力分散的时候,甩出套马索把老公叔套住,千军万马中活捉了魏军主帅,然后迅速回师。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斩首行动一般符合几个特点:

其一,实施主体一般都是小股精锐。现代叫特种兵,古代也是特殊的部队。赢渠梁领导的就是一支数量不大、但是战斗力很强的敢死队。

其二,速度快。斩首行动必须来得快、去得快,如果速度慢被对方侦知,提前做好准备就难以达成战术目的。北魏时,葛荣反叛占据邺城,尔朱荣率领7000骑兵,每人两匹马轮换着骑,快速杀向葛荣,直捣葛荣的中军,在葛荣还没反应过来,就生擒葛荣,通过“斩首行动”创造了7000人大胜30万人的神话。

其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斩首行动”需要一种突然性,在对方没有任何思想和军事防备的情况下突然袭击,才能达到攻其不备的效果。二战中美军伏击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就是一次出其不意的斩首行动,成功地报了珍珠港一箭之仇。

《大秦帝国》中,赢渠梁突袭老公叔完全符合“斩首行动”的特点:人数少,只有一支敢死队。速度快,敢死队到了眼前魏军才发现。这一行动不仅魏军没预料到,连秦献公和赢虔都没预料到,完全是出乎除自己外所有人的预料,因此,斩首行动取得成功。

大秦帝国之裂变秦国变法成功(大秦帝国.裂变)(7)

公子卬用狼毒箭对秦献公实施反斩首

出乎秦军预料的是,公子卬这个草包将军也实施了一回斩首行动,他在指挥位置上发现秦军冲过来了,有一个人(即秦献公)很勇猛,就用特种弓狼毒箭射伤了秦献公,迫使秦军退军。

当然了,公子卬的斩首行动是被动的,误打误撞的,他是在秦献公死后才知道自己的狼毒箭发挥了斩首行动的功效。

大秦帝国之裂变秦国变法成功(大秦帝国.裂变)(8)

秦献公被狼毒箭射伤,秦军只得退兵

本来是一场接近五十万人的肉搏战,如果按正常战法打下去,最后双方不管谁赢,都会是惨胜。正常打下去,双方总伤亡应该在20万上下,那必然是一场尸横遍野的悲惨世界。但是由于赢渠梁和公子卬,一个主动、一个被动,都实施了“斩首行动”,导致一方主帅被俘、一方主帅重伤,就此决定了这场战争的结局,双方各自退兵。此后,秦魏缔结和约,双方罢战,秦国赢得了数年的和平时期,为商鞅变法争取了宝贵时间。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