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演员简介(一个母亲的复仇)
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演员简介(一个母亲的复仇)在印度教文化中,神经常可以化身为人类样子,到人间为人类解决他们无力解决的困难,亦或是纠正他们的错误。最著名的就是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他拥有九个(也有说十个,数目并不定)化身,知名度最高的两个就是罗摩和奎师那,前者是史诗《罗摩衍那》中的主角,战胜了楞伽岛(斯里兰卡)的十首魔王,后者则是史诗《摩诃婆罗多》里的军师,指点般度族五兄弟赢得战争、夺回国土。与此同时,印式英雄可不仅仅是身怀绝技、品德高尚的人类,他们都被视作是神在人间的化身,这里有印度深厚的宗教文化。但待到影片结束后,居然打出了一排字幕,说复仇成功的戴维奇最后向警方自首了?在印度的原版中,这是没有的,显然又是所谓的中国特供版。如此操作,真是令人哑然失笑,为何原因,容我细细道来。《一个母亲的复仇》虽然涉及到了印度强奸案频发的议题、描述了戴维奇超越血缘的大爱,但归根结底,内核依然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印式英雄主义片,只不过常见的英雄形象是男性、
继犯罪悬疑片《调音师》大卖后,近期又有一部印度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登陆内地院线。
影片讲述了一个惊险的复仇故事。
年轻女孩子艾利亚夜出参加派对时,四名男子轮奸了她,还将其殴打成重伤,但是由于印度警方的昏庸,四名罪犯居然全部当庭无罪释放。于是,深爱着艾利亚的继母戴维奇,几经挣扎后,决定自己来惩戒罪犯,为女儿复仇。
整个故事集中体现了戴维奇对女儿深沉、宽容的爱,又是母亲节临近,因此看过之后,真的是非常感动。
但待到影片结束后,居然打出了一排字幕,说复仇成功的戴维奇最后向警方自首了?在印度的原版中,这是没有的,显然又是所谓的中国特供版。
如此操作,真是令人哑然失笑,为何原因,容我细细道来。
《一个母亲的复仇》虽然涉及到了印度强奸案频发的议题、描述了戴维奇超越血缘的大爱,但归根结底,内核依然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印式英雄主义片,只不过常见的英雄形象是男性、硬汉,这一次被替换成了母亲。
与此同时,印式英雄可不仅仅是身怀绝技、品德高尚的人类,他们都被视作是神在人间的化身,这里有印度深厚的宗教文化。
在印度教文化中,神经常可以化身为人类样子,到人间为人类解决他们无力解决的困难,亦或是纠正他们的错误。最著名的就是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他拥有九个(也有说十个,数目并不定)化身,知名度最高的两个就是罗摩和奎师那,前者是史诗《罗摩衍那》中的主角,战胜了楞伽岛(斯里兰卡)的十首魔王,后者则是史诗《摩诃婆罗多》里的军师,指点般度族五兄弟赢得战争、夺回国土。
罗摩
印度教文化已经存在上千年,这些关于神化身人的故事流传甚久,渐渐就形成了英雄是神在人间化身的独特的印式英雄文化。
印度的英雄电影里,常常会出现中国人难以理解的开挂现象。诸如用椰子树弹射入墙,并在空中组成一个完美的桶状、
再如在枪林弹雨中展开凌波微步且毫发无损,最后还能越跳进半空中的直升机等等.
各种反物理举动,脑洞大到牛顿都要复活了。但对印度人来说,这再正常不过了,英雄是神的化身,他还能有啥办不到的呢?
而在《一个母亲的复仇》中,由于戴维奇被设定为一个柔弱的女老师,因此她的开挂不表现在惊天动地的身手上,而藏于她设计并不精妙,但却总能成功实施且不被发现的不可思议中。
为了强调英雄的神格,印度电影常常会为片中的英雄做一些小设定。
比如以神的名字命名英雄。
在《打虎英雄穆卢干》中,英雄主角用的就是战神穆卢干的名字,穆卢干是印度三大主神之一湿婆的次子,出生七天就准备上战场了,而片中的英雄亦是在年幼时,就战胜了频频吃人的林中之王老虎。
再如做一些象征式的仪式。
比如《巴霍巴利王:开端》里,主角希瓦举起了象征湿婆生殖器的林加石塑,
而在《巴霍巴利王:终结》中,希瓦的父亲巴霍巴利王则是站在雄伟的象头神甘尼许雕塑旁,拉弓开箭点绕了巨大的魔王纸扎。
《一个母亲的复仇》中亦有这样的设定,当戴维奇想到女儿深受如此伤害,却得到不公正对待时,对神产生了怀疑,于是侦探告诉她:神创造了母亲。
这段精妙的对话,其实就是将神格赋予戴维奇的仪式。
既然,英雄是神的化身,他们自然也就不用守人类制定的法律啦!
因此,《打虎英雄穆卢干》中的穆卢干可以无视森林动物保护法,不停的杀老虎,最后居然还获得了政府许可的杀虎令,《小萝莉的猴神大叔》里的帕万则可以无视印巴边界的条款,自由穿梭来往。
所以,在《一个母亲的复仇》中,戴维奇是不可能去自首的。事实上,片中一直追踪戴维奇罪行的警察,也在最后时分,放弃了执法,因为这就是印度的文化国情。
为了强调戴维奇可以破坏法律,片中还特地设置了一个情节,安排戴维奇去参观以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为主题的画展,画展中就描述了一个古老的复仇故事。
这个情节其实就合法化了戴维奇的复仇行为,这里的“法”是宗教之法,而影片的主题,也是宗教教义所追求的最朴实的惩恶扬善,而不是强调依法行事的程序正义。
如此可以想象,最后这个字幕加的多滑稽,完全是牛头不对马嘴,它已经不是简单的改变了故事结局,而是破坏了整个影片传递出的文化内涵。
这样的操作,在中国也不是第一回。
犯罪悬疑剧《心迷宫》在讲了一个充满巧合的有趣案件后,就在最后的字幕里安排主角去自首了,而在剧情片《天下无贼》里,刘德华扮演的贼虽然有情有义,赢得了观众的心,依然不能逍遥法外,导演舍不得他被抓,就让他死在了车顶上,到了前几年的盗墓IP改编时,则无时无刻的要提醒大家,文物要上交国家。
种种如此,让中国观众看了真的很不过瘾。
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虽然中国的这种操作破坏了电影的完整性,但确实将“依法行事”的理性观念,植入了人们心中,因此在《一个母亲的复仇》豆瓣词条下,不少中国观众都表达了不支持以暴制暴的看法。
有了这样好的社会基础,中国的法制之路也开展的比较顺利。
相形之下,印度由于常常将传统文化、宗教理念置于法律之上,导致他们的法制建设非常缓慢,而实际上印度刚独立建国时,颁布的宪法堪称世界上最先进的法典,它废除了种姓制度,还强调男女平等,但由于没有法制观念,这部宪法常常形同废纸。
在《一个母亲的复仇》中,正是由于执法人员对女性的漠视,才导致艾利亚的案件没有得到公正审理。
在另一部性侵题材的电影《红粉惊魂》中,这种执法无能则被表现的更鲜明。三个女孩在受到性骚扰后去报案,警察都不想受理,而是反问她们为啥去和男人一起喝酒,好不容易报案后,女孩们又找不到愿意替自己辩护的律师,因为大家认为夜里出去和男人喝酒的都是坏女孩,活该被性骚扰,上了庭之后,她们更是百般被羞辱。根据2012年的数据显示,印度的强奸案定罪率还不到10%。
《红粉惊魂》
可以说,传统理念凌驾于司法,真是印度强奸频发的关键原因之一,因为犯罪的成本太低了。
但是像《红粉惊魂》这样深刻反思强奸现象的印度电影并不多。大多时候,都是拍成了印式英雄主义电影,像《一个母亲的复仇》里的戴维奇那样,神灵上身,发泄仇恨,图个爽!这对于解决印度的强奸顽疾,实质上没有任何帮助。
所以,没有谁家的文化是完美的。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要引进外国电影,因为国与国之间需要文化交流,而电影是最好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