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明代 金凤簪 湖北省博物馆藏发簪多为单股细长棍形,其中一端磨制较为尖锐,装饰则集中在簪子的另一端。材质多为玉、金、银、铜等金属。《美好年华研习社》中的妆造都经过仔细考证没有看到细节和重点?没关系,让芭珠姐帮你聚焦到那些美轮美奂的中式珠宝上,一起穿越千年领略一下古典文化的魅力~簪,到底有多少个名字?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1)

最近那档火遍朋友圈的神仙综艺《美好年华研习社》你看了吗?豆瓣评分 8.7 ,人民日报点名表扬,小哥哥小姐姐组队 PK ,用 Z 世代的语言和角度解读中国古代文明,各路专业大咖都来做飞行嘉宾,真可以说得上是看点纷呈,形式内容相得益彰的大制作。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2)

《美好年华研习社》剧照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3)

《美好年华研习社》中的飞行嘉宾 表演舞蹈《丽人行》

但芭珠姐推荐的理由其实是他们精美的服化道,让以往唐诗宋词中描述的中国传统珠宝有了具体形象,诗人们对历史中璀璨珠宝的浪漫描绘终于出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感叹,终于 Get 到我天朝的文化底蕴有多深,工艺有多牛,中式珠宝才是 YYDS !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4)

《美好年华研习社》中的妆造都经过仔细考证

没有看到细节和重点?没关系,让芭珠姐帮你聚焦到那些美轮美奂的中式珠宝上,一起穿越千年领略一下古典文化的魅力~

簪,到底有多少个名字?

发簪多为单股细长棍形,其中一端磨制较为尖锐,装饰则集中在簪子的另一端。材质多为玉、金、银、铜等金属。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5)

明代 金凤簪 湖北省博物馆藏

主妇纚笄宵衣

—— 周 《仪礼 特性馈食礼》

上古时期,发簪被称为“笄”,它是起固定发髻的作用,新石器时期的古墓就曾出土过骨笄。秦汉以后,发笄的名字就被发簪所替代。

周代的《仪礼》中就有笄礼的记载,就是女子 15 岁的成人礼,因为 15 岁以前她们的发型多为垂发、丫髻用不到簪子,在笄礼上,她们会换下采衣,着正式深衣,并梳起发髻,由主宾为其插上簪子,标志她已成人,可以待嫁了。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6)

梳丫髻的少女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7)

及笄后插簪的少女

双鬟慵插玉搔头

—— 唐 张祐《病宫人》

从汉代以后,玉簪一直是女性的主要首饰,《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的妃子李夫人就用玉簪搔头,自此宫人搔头皆用玉,玉价倍贵焉。”因此,玉簪也被称为“玉搔头”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8)

三国时期女性佩戴的玉簪

倒把凤翘插鬓影

—— 元 元准《春闺》

唐宋以后,金银发簪的造型更为复杂,制作也更加精致,其中出土量最多的是凤簪,通常为两支,对插于双鬓,从南北朝时期就开始流行。有些凤簪上的凤尾被制成翻卷上翘的样式,也被称为“凤翘”。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9)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10)

宋代 凤翘式发簪

钗,最多可以插多少只?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 南朝《古乐府 河中之水歌》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11)

唐代 斜插发钗

发钗为双股,现发现最早的发钗实物是出土于山西侯马春秋墓的古钗,普及于西汉晚期。有多种佩戴方式,横插、竖插、斜插,不同时期流行的发型可以搭配各种发钗,最多者可以双鬓各插 6 支,合为 12 支。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12)

唐代 成对佩戴发钗

步摇,行走中的诱惑

珠华萦翡翠,宝叶间金琼。

剪荷不似制,以花如自生。

低枝拂绣领,微步动摇琼。

——南朝梁 范靖妻《咏步摇花诗》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13)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14)

汉代步摇多插于发鬓处

如果在发钗上装饰一个可以活动的花枝,并在花枝上垂下珠玉等饰物,就是步摇。前秦时期就已经出现,战国宋玉的《风赋》就有“主人之女,垂珠步摇”,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所绘的班婕妤,头上就插着步摇。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15)

《美好年华研习社》中的班婕妤佩戴步摇

《红楼梦》第 3 回就写到王熙凤第一次出现时,“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16)

87版《红楼梦》中王熙凤佩戴凤衔珠式步摇

从唐代开始,步摇则和汉代有了较大的差异,一般多用金玉制成鸟雀之形,在鸟雀的口中衔一挂珠串,随着人行动,珠串就会晃动摇颤。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17)

唐代懿德太子墓壁画中妇人头戴翔凤衔珠步摇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18)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19)

宋代步摇更为简约,斜插发髻

同时也有一种更简练的步摇,被称为“流苏”或“挑子”,单股,只有联排垂珠,而没有簪首设计,完全插入发髻,只露出珠串部分。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20)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21)

宋代 流苏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22)

清代 银镀金点翠穿珠流苏 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自故宫官网

钿,簪花的延续

钿其实是一种假花,以金银铜等金属材质制成花朵状的饰物。一般有两种形制,一种在金钿的背面装有钗股,使用时直接插进发髻;另一种是背后没有钗股,只是在花蕊部分或花瓣部分留有数个小孔,使用时以簪钗之类的饰物固定在发髻上。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23)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24)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25)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26)

唐代 花钿

唐代是金钿的流行时期,莫高窟中出现了多种佩戴金钿的女性画像,工艺也更加丰富,比如在金钿上贴上一层翠绿色的鸟羽,则被称为“翠钿”,如果在金钿上镶嵌宝石,或直接用宝石做成花瓣,则叫做“宝钿”。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27)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28)

唐代 金钿

宝钿香蛾翡翠裙

—— 唐 戎昱《送零陵妓》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29)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30)

宋代 宝钿

而到了追求繁复美的清代,花钿结合了满族女性的特色珠宝,成为了钿子。尺寸变大,以金属细丝编成,将各种花钿、宝钿镶嵌其上,佩戴时直接固定在发髻之上。感觉像个帽子,成为了“集合型”珠宝,上面的花钿都可以自由拆下,随意 DIY 组合,可以说是非常方便的设计了。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31)

《如懿传》中皇后佩戴钿子 图片来自豆瓣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32)

清代 嵌米珠珊瑚素钿子 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故宫官网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33)

清代 点翠嵌珠宝五凤钿 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故宫官网

梳篦,讲究人必备

垒金梳子双双耍,铺翠花儿袅袅垂。

—— 宋 吕胜己 《鹧鸪天》

古人对整理头发的工具称为“栉”,分为梳和篦,梳理头发用发梳,清除发垢用发篦。中国非常注重礼仪,晋人傅咸的《栉赋》中写道“我嘉兹栉,恶乱好理。一发不顺,实以为耻。”因此无论男女都是梳不离身,男生的发梳通常藏在巾帽下,而女性则形成了插梳的流行。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34)

《捣练图》局部 张萱 唐代

春秋战国时期发梳就已经演变为首饰的一种,魏晋开始普及,唐代成为了主流珠宝之一。这个时候的梳篦一般为梯形,使用时将梳齿插入发髻,梳把则留在外面作为装饰,因此梳篦上端的装饰更为精巧繁复。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35)

唐代的发梳多装饰于梳背

宋代插梳成为一种流行,陆游《入署记》中记载,“未嫁者率为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至六只,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东京梦华录》中也记载,北宋时期京都时髦女性,以漆纱及金银珠翠制成发冠,冠上缀数把白角制成的大梳,号称“梳冠”。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36)

“周小四记”铭梅花双狮纹银梳 北宋 图片来自@江西省博物馆官微

玉玦,“绝交”专用物?

玉玦有两种,一是作为佩饰,二是作为耳饰。玉玦的形状为断裂的圆环,读音又与“决”相同,因此带有隐喻,用作佩饰时,一是显示自己有决断,史称“儒者绶佩玦者,事至则断”。另外,它也带有诀别的意思,先秦时期它被用来君子断交的“礼物”,也作为陪葬物品,以示永别。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37)

当然,对女性来说,玉玦就是单纯的耳饰,单只佩戴,因为宋明以前,汉族其实不流行穿耳洞,玉玦的缝隙刚好可以放入耳垂,因此作为耳饰使用。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38)

玉玦 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 (公元前 6200 — 前 5200 年) 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自故宫官网

簪珥,叫你少听闲话少吃瓜~

穿耳洞最开始是古代的少数民族流行的,秦汉时期,人们觉得在一些过于活跃的女性耳上扎一孔,悬挂耳珠,可以提醒她们生活检点,行动谨慎,才开始进入汉族习俗之中。因此贵族女性很少穿耳洞,她们戴的是“悬珥”或“簪珥”,一是装饰,二是为了提醒她们不要妄听周围闲言。

《史记 外戚世家》记汉武帝“谴责钩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首”,表示洗耳恭听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39)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40)

北魏司马金龙墓的屏风漆画中描绘了当时仕女佩戴“簪珥”

明月珰,其实是个礼教工具?

腰若流纨素 耳著明月珰

—— 汉 乐府《孔雀东南飞》

而平民女性则扎耳洞,佩戴“耳珰”,这个应该算是耳堵,呈腰鼓形,感觉还是挺疼的~因多以琉璃、玉等通透材质制成,也被称为“明珰”或“明月珰”,有时还会坠下一个小铃铛,行走时响动,提醒佩戴者注意操守。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41)

汉代琉璃耳珰

到了六朝及隋唐时期,思想开放,无论画像或考古都没有发现女性穿耳洞的现象,无论贵族或平民。但到了宋代、明代,封建礼教严苛,女性穿耳洞成为主流,就连皇后妃嫔都不例外。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42)

《美好年华研习社》中唐代太平公主未佩戴耳环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43)

《美好年华研习社》中宋代皇后刘娥就佩戴了耳环

耳环,你想用它管束女性?

姑娘们反手让它成为“炫美”道具!

耳环流行于宋代之后,因为它是必须穿耳佩戴的,虽然它最初的设计是为了管束女性,但女生们怎能坐以待毙?直接把它变成了追求美的新装饰。尤其是到了宋代,即使是平民也讲究生活情趣,且手工艺发达,耳环已经成为非常盛行的装饰珠宝,有着丰富的纹样造型,瓜果、花卉、动物。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44)

金瓜果枝叶纹耳环 宋代 江苏无锡杨名北宋墓出土

到了明代则更是出现了各种镶金嵌宝的耳环,比如《天水冰山录》中曾记载严嵩被抄没的家产中就有“金水晶仙人耳环”、“金珠串楼台人物耳环”、“金累丝灯笼耳环”等等。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45)

耳坠,百搭风的开始

耳坠是连在耳环之下的一种饰物,也被称为“坠子”,它可以是一体的,也可以是分体的,分体的设计非常简便,根据季节、场合、服装的需求,可以不摘下耳环,直接替换下面的坠子,贵族女性往往拥有几十副甚至数百副耳坠,堪称百搭风设计鼻祖。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46)

明代 镂空葫芦形金耳坠 甘肃省博物馆藏

项圈,从简约一路走向繁华

《红楼梦》第 72 回描述了王熙凤的项圈:“一个金累丝攒珠的,那珍珠都有莲子大小;一个点翠嵌宝石的,两个都与宫中之物不离上下”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47)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48)

西夏 迦陵频伽莲瓣纹珠纹金项饰 局部 银川市文物管理处藏

项圈一般以金属制成,多为金、银所制,富贵人家还要往上镶嵌各种宝石。史前社会就出现了,那时风格肯定是极简主义,但到了手工艺发展的巅峰时期,再想走简约风就 OUT 啦,开始慢慢和华丽“顶配”璎珞有了合并的趋势。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49)

清代 银烧蓝镶玉牌项圈

其中有一种被称为“领约”,是清代后妃用于约束颈间衣领的饰物,是一种开口式的项圈,两端各垂下一条丝绦,带宝石坠角。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50)

清代领约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51)

金镶青金石领约 清代 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自故宫官网

长命锁,最早的儿童珠宝

长命锁是明清时挂在儿童脖子上的一种祈福的装饰物,但后期也被女性作为装饰佩戴。它最早源自汉代的“长命缕”,魏晋南北朝的战乱年间最为盛行,以五色彩线编成丝绳,缠绕于妇女儿童的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灾、祛病延年,也被称为“长生缕”、“辟兵缕”。明代成为儿童所戴的颈饰,通常錾刻各种吉祥纹样或文字,并配以锁的造型。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52)

清代 长命锁

璎珞,颈饰中的华丽“顶配”

十万宝珠璎珞,带风垂

—— 冯时行《虞美人 咏茶》

璎珞有两种说法,一是被当成项圈或长命锁的代称。《红楼梦》第8回就写了“宝玉硬缠着宝钗,一定要看她挂在颈项上的金锁,宝钗被他产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錾上了,所以天天戴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儿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灿的璎珞摘了下来。”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53)

87 版《红楼梦》中几乎人人佩戴璎珞

璎珞的另一种,则称作“华鬘”,据说源于印度的一种古老首饰,是一种类似花环的颈饰。当地人经常佩戴,也多佩戴在佛像之上。随着佛教的传入,这种珠宝也传入了中国,在很多佛教塑像、壁画上都能看到。璎珞的样式非常繁复,以项圈为基础,悬挂上各种珍宝串饰,从颈部一直垂至胸前,甚至蔓延到肩部。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54)

北京法海寺明代壁画局部 水月观音 佩戴着璎珞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55)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56)

2022 年河南卫视的《重阳奇妙游》舞蹈 舞者骆文博佩戴了璎珞 图片来自@河南卫视官微

镯:我开始是个乐器来着~

我国历史上的手镯实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证明这种腕部装饰珠宝出现的非常早,但那时候它不叫手镯。“镯”最早指的是一种乐器,那时候的“手镯”其实被称为“手环”,也被称为“约腕”。大约宋代,才出现了“手镯”的名称。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 三国 曹植《美女篇》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57)

明代 金镶宝石镯 湖北省博物馆藏 梁庄王墓出土

钏、跳脱——中国版蛇形珠宝

何以致契阔,绕臂双跳脱

—— 三国 魏繁钦《定情诗》

钏最早也叫“跳脱”,从名字看就知道是个“外来语”,出现于三国时期,盛行于隋唐,是一种腕饰或臂饰,它是一种像弹簧一样的金属装饰,多以金、银等材质打造,富有弹性,可以伸缩调节。根据佩戴位置不同,可以分为“腕钏”或“臂钏”。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58)

周昉《簪花仕女图》描绘了唐代贵妇佩戴金钏 辽宁博物院藏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59)

明代 金钏 湖北省博物馆藏 梁庄王墓出土 图片来自@文博圈

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

—— 宋 苏东坡《寒具》

专家推断,钏可能是从镯演变而来,人们喜欢在腕间佩戴多只手镯,慢慢就演变为缠绕在手臂上很多圈的样式。因此,这种臂钏也被称为“缠臂金”。但其实猛一看这的和宝格丽的 Serpenti 灵蛇系列的手镯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其是运用了 Tubogas 工艺的那种,你觉得呢?

巴西珠宝小常识(芭珠周末档看了一档神奇综艺)(60)

明代 金钏 湖北省博物馆藏 梁庄王墓出土 图片来自@文博圈

看完这些中国传统珠宝,是不是为我们先人的工艺和审美而感到骄傲万分?同时,也很钦佩那些古代小姐姐,在历史中展现了对美的执著追求,那么问题来了,哪件珠宝最打动你?哪种珠宝可以跨越千年至今仍然可以持续流行呢?

文中所有《美好年华研习社》相关图片均来自@美好年华研习社官微

-END-

芭莎珠宝传媒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络我们获取版权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