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为什么不能成就韩信(不同的成长轨迹)
张良为什么不能成就韩信(不同的成长轨迹)而且,大家读《史记》的时候很容易忽略掉司马迁写的一句话,“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韩信混饭吃 电视剧《楚汉传奇》/剧照再看看韩信的生活。韩信没有基本的生存技能,平常吃饭基本靠混。被南昌亭长老婆扫地出门后竟然沦落到了去河边钓鱼填肚子的地步。要不是漂母看他可怜,给他带了十来天的饭,估计韩信早饿死了。
文 / 子玉
有网友提问,张良能够功成身退,为什么韩信就没有这方面的觉悟?
其实看看他们的成长轨迹就知道了。
韩信在历史上的开局就是“胯下之辱”,你想,这对一个人的内心冲击有多大?你能保证韩信的心理绝对健康?
再看看韩信的生活。
韩信没有基本的生存技能,平常吃饭基本靠混。被南昌亭长老婆扫地出门后竟然沦落到了去河边钓鱼填肚子的地步。
要不是漂母看他可怜,给他带了十来天的饭,估计韩信早饿死了。
▲韩信混饭吃 电视剧《楚汉传奇》/剧照
而且,大家读《史记》的时候很容易忽略掉司马迁写的一句话,“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
就是说,韩信不仅穷得叮当响,而且品行低劣,连考取公务人员的资格都没有。
你品,你仔细品,韩信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这就是那个屠户少年为什么当街非要让韩信钻自己裤裆的原因,因为大家都看不惯韩信,只是屠户将自己的鄙视转化为行动了而已。
▲韩信被鄙视 电视剧《楚汉传奇》/剧照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学习。
笔者从韩信身上只看到了学习的能力。
做人,别开玩笑了,即使韩信后来威震天下依然不能处理好和同事的关系。人家樊哙身为皇亲国戚对他是恭恭敬敬,一口一个韩王,他出门后就长叹一口气:“我怎么混得和樊哙这种人为伍了?”
就连刘邦的重臣周勃和灌婴,韩信都一眼瞧不上,羞与这两人为伍。
怪不得刘邦要收拾他的时候没一个人给他求情,大家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快点弄死他。”
估计刘邦内心也是极其讨厌韩信这厮,喝个小酒都能飘,说自己带兵多多益善。
呵呵。
所以,人呀,别把自己太当回事,也不要不把别人当回事。
韩信的早年经历决定了他会尽最大努力去追求财富和地位。
在项羽公司,韩信已经干到了执戟郎中的职位,相当于高级参谋,平常能够和项羽说的上话的那种。
这在普通人眼中已经是巨大的成功了。
可韩信还是不甘心,跑了,转头就入职了刘邦的公司。
韩信过硬的专业素质让他成为了汉军的大将军,睥睨天下。但他内心的欲望却根本没有消减过。
在成功拿下齐地之后韩信赶紧派了个使者去问刘邦要官:“我要当代理齐王。”
也不挑挑时候,那个时候可是刘邦的低谷期,怪不得他会破口大骂韩信不讲武德。
当韩信感觉刘邦要收拾自己时,他想都没想直接就将好友钟离眛给出卖了,拿着钟离眛的人头去向刘邦表忠。
▲钟离昧 电视剧《楚汉传奇》/剧照
可他的楚王之位终究还是没有保住,被刘邦绑去了长安并降为了淮阴侯。
此时的他已经够敏感、够尴尬了吧,聪明人都会选择夹着尾巴做人。
可韩信呢?
整天就是抱怨,还经常旷工,以此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在刘邦带兵平定陈豨的叛乱时,韩信又在长安谋划着袭击吕后和太子刘盈。
你看,还是心有不甘嘛。
你猜怎么着,这事最后被自己的家臣给捅上去了。接着,韩信就被曾经的贵人萧何给骗进宫,然后,威震天下的韩信就被吕后斩杀于长乐宫钟室,并夷灭三族。
▲韩信被杀 电视剧《楚汉传奇》/剧照
没有人同情。
韩信的问题还是在于,一生都在追求财富和地位,对这些东西看得很重,结果,适得其反,被忌惮他的刘邦和吕后联手干掉。
他的同事张良就不一样了。
汉六年正月,刘邦大封功臣,他当众给优秀员工张良同志点赞:“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子房(张良,字子房)同志棒棒哒,是朕的大功臣呀。
那个,你自己从齐地挑选三万户给你作为封地吧。”
富庶的齐地,三万户,刘邦确实大方。
而张良却一点没飘:“不是臣的计策好,而是运气好,要不是陛下赏脸重用了臣,哪有臣的今天。
齐地的三万户我就不要了,把留城封给我就行,我记得那是我和陛下相识的地方。”
刘邦被感动了。
张良不仅没有要自己给许诺的高额奖金,又如此懂得感恩,重要的是还这么谦卑。
这样的员工,难得。
▲刘邦、张良 电视剧《楚汉传奇》/剧照
而现实是,别的将领为了争功成天吵得是脸红脖子粗。
刘邦简直烦透了。
此时的张良就是一股清流,刘邦看着他能不如沐春风?
防备,那是不可能的事。
此后,张良就大隐隐于市基本上不干预“公司”的事,在家修炼辟谷之术。
看看张良身上的标签:不贪,不争,寡欲。
即使他是天纵之才,即使他有一批追随者,刘邦和吕后对他也是一百个放心。
你可能会有疑问,张良是文臣,刘邦用不着防备他。但朋友,萧何也是文臣呀,刘邦还曾经找理由将他关了一段时间呢,搞得萧何不得不通过自污来进行自保。
况且,张良的家族在旧韩国有巨大的影响力,刘邦能不知道?
张良为什么能做到清心寡欲,究其原因和他的原生家庭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张良家是绝对的贵族。张良的祖父、父亲相继辅佐过五代韩王。要不是秦灭六国,以张良的才学大概率是能接着做韩国的宰相的。
所以,张良天生对权力、地位没有那种强烈的追求。
既然生在官宦之家,那么张良的人生肯定没有财富方面的短板。韩国都灭亡了,他家里还有三百多个仆人呢。
一个字,富。
你要说张良奋斗的目标是追求财富,那简直是开国际玩笑,因为他一生下来就有了。
那问题来了,张良给刘邦打工的目的是什么?
有两个:灭亡秦国、实现自我价值。
灭亡秦国很好理解,因为韩国正是被秦国灭掉的,为此张良还曾组织刺杀过秦始皇呢。
实现自我价值更好理解,张良不缺吃、不缺穿,又装了一肚子知识,难道他要将自己的才华埋没掉吗?
没必要。
汉帝国建立后,张良的这两个人生目标全都实现了,你说他不急流勇退难道等着让刘邦怀疑他吗?
张良最终得以善终,子孙继续在汉朝打卡上班。
转过头来看看韩大将军,坟头的草都已经长了三尺多高了,而且还没留下一个后代。
那为什么作为精英的韩信和张良,人生结局为何反差如此之大?
究其原因还是和他们的成长轨迹有很大关系。
韩信尝过挨饿的滋味,又被人侮辱过,所以,一生都将财富和地位看得很重要。
而张良天生对这两样东西没有感觉,所以避免了兔死狗烹的命运。
所以,人呀,随着财富的增加,地位的上升,有些低级趣味的追求还是该放下就放下。
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