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浪潮简介(乌合之众电影浪潮观感)
电影浪潮简介(乌合之众电影浪潮观感)群体只有最简单的思考力,却有着极强的行动力,他们接受的判断,都是强加给他们的判断,而他们的行动,却主动有力的多。所以,一夜之间,满城都是浪潮的标志,几天之内大半个校园都加入了进来。群体有极强的受暗示性,受煽动性,所以,当Rainer最后发表那通慷慨激昂的演讲,譬如德国不能做全球化的输家、我们打击恐怖主义、恐怖活动的源头是不公正、富人可耻等这些如此突兀的论调时,浪潮成员仍然会群情激奋。在电影中,老师Rainer,体育明星男生Marco,校花级女生Karo,懦弱胆小又渴望他人认同的Tim,土耳其后裔Sinan,富家浪荡子Kevin,其貌不扬善良温柔的好学生Lisa,鲁莽冲动孔武有力的Bomber,还有其他的人,他们的性格,背景截然不同,但当成为“浪潮”这个群体的一员以后,行为,感情,思想都产生了明显的变化。而人格较为健全,原生家庭较完善的Karo,最早开始反抗“浪潮”群体意志,并意识到其可怕性
1895年,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出版了一本至今对社会心理学研究仍有重大影响的作品:《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他在书中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并且,在此书问世之后的100多年间,人类社会一次次反复上演书中的段落,其中最为人所熟知并带给人类深重烙印的,无疑是那个名为纳粹的团体和那个名叫阿道夫.希特勒的领袖。他们把犹太人,德国人,欧洲人,乃至整个世界,都拖入了滔天狂潮中,整个人类社会狂悖,颠覆,破裂。
战后,对待纳粹的问题,表面上清晰一致的批判背后也参杂了矛盾与疑惑,独裁专制与民主共和的话题也从未停止过争论。
这部上映于2008年的德国电影《浪潮》(《Die Welle》),根据美国一所高中真实事件改编,1967年美国加州的一所高中,历史教师Ron Jones在讲授关于纳粹德国的内容时,为了让他的学生更确实的了解到法西斯主义,设计了一项大胆的课堂实验:他成立了“第三浪潮(the third wave)"。这就是电影《浪潮》中“浪潮”组织的原型,而他的学生们就是“第三浪潮”的成员。与影片中一样,他要求学生们发言前必须称呼他为“Mr Jones”,设计了统一的手势,利用5天时间向班级里的学生灌输纪律性和集体精神。这项实验之后引起了混乱和严重后果,但幸运的是,学校和老师最终还是控制住了局势,并没有发生影片中的悲剧。(额外说一句:影片中用血淋淋的悲剧来给这场实验收尾显示了该片民主是正义,独裁专制是非正义的立场,虽谈不上错但对这个话题而言终归仍显的单薄了一些,不过最后男主在警车上那个圆睁双眼被什么震惊到的镜头似乎又把立意圆了一些回来)。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对”群体“一词以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解读: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采取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这些聚集成群的人进入了一种状态,姑且称它为”组织化群体”或者一个“心理群体”。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存在,受群体精神统一支配。而一个心理群体表现出的最惊人特点是:构成这个群体的个人不管是谁,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智力相同还是不同,他们变成一个群体这个事实,使他们获得一种集体心理,这使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颇为不同。
在电影中,老师Rainer,体育明星男生Marco,校花级女生Karo,懦弱胆小又渴望他人认同的Tim,土耳其后裔Sinan,富家浪荡子Kevin,其貌不扬善良温柔的好学生Lisa,鲁莽冲动孔武有力的Bomber,还有其他的人,他们的性格,背景截然不同,但当成为“浪潮”这个群体的一员以后,行为,感情,思想都产生了明显的变化。而人格较为健全,原生家庭较完善的Karo,最早开始反抗“浪潮”群体意志,并意识到其可怕性,继而采取行动试图瓦解这个群体(当然也有自己的受瞩目度在群体中被削弱的因素,哈哈哈哈)。而性格最为扭曲的Tim,在组织中表现的最为极端,爬上在建楼房顶涂浪潮标志,到老师Rainer家中声称要做保镖保护领袖,拔枪威胁攻击同伴的黑帮成员,则成为了走的最远的那个。
回过来看,一个心理群体开始总是伴随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出现,通过统一,纪律来团结,规范群体成员。以下这些元素在心理群体中非常常见:一个响亮的名字,一套统一的制服,一套上口的口号,一个醒目的标志,一个特别的手势,这些都显示了群体组织性的一面。但是,群体包裹在组织性外衣下的,却是冲动,急躁,缺乏理性判断力,夸大的情绪情感,在群体眼中,往往不存在中间地带,非黑即白,非友即敌,非对即错。
群体偏执,专横有极强的排他性,所以,《浪潮》中,没有穿统一的白衬衫的Karo被Bomber阻拦在体育馆外,不会做浪潮手势的小胖子被Karo弟弟阻止进入学校。
群体有极强的受暗示性,受煽动性,所以,当Rainer最后发表那通慷慨激昂的演讲,譬如德国不能做全球化的输家、我们打击恐怖主义、恐怖活动的源头是不公正、富人可耻等这些如此突兀的论调时,浪潮成员仍然会群情激奋。
群体只有最简单的思考力,却有着极强的行动力,他们接受的判断,都是强加给他们的判断,而他们的行动,却主动有力的多。所以,一夜之间,满城都是浪潮的标志,几天之内大半个校园都加入了进来。
Rainer恐怕没有想过群体会具有如此可怕的爆发力,他最后勉强刹住了这辆失控的马车,虽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影片由于剧烈的戏剧冲突需要,安排了比现实悲剧的多的结局,不过我们只要回顾一下人类走过的道路,会发现曾经有太多狂暴的浪潮吞噬过无数人的鲜血,现实远比剧本要更残酷。
最后,放上“知行合一”之圣人像,我莫名的觉得这位圣人的理论是心理学的指路明灯。
致良知,破虚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