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权投降后(一生两次投降三次易主的黄权)
黄权投降后(一生两次投降三次易主的黄权)此时伐吴并不是什么明智之举,面对刘备的冲动行为,蜀国大多数人都默不作声不表态,不过善于忠谏的黄权却是站了出来劝谏说:“吴军勇猛善战,而我军顺江而下,易进难攻。臣愿做前锋试探敌军虚实,请主公坐镇后方指挥。”然而在汉中之战刚结束不久,关羽败走麦城被杀。消息传到刘备处,刘备痛失二弟悲不自胜,欲举全国之力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并且夺回荆州。结果就是刘备来了后就不走了,后来刘备夺取益州西川,成为了益州的新主人,益州其他郡县见刘璋大势已去都望风投降,特别是张松和法正等力邀刘备进川的几人最先投降。反观黄权,一直坚守不降,直到刘璋投降后才向刘备投降。黄权为刘璋效命时,算得上是仁至义尽了,先是劝说刘璋考虑清楚是否叫刘备入川,后又坚守广汉不投降,对此,裴松之对他评价极高,把他的忠义之举上升到商朝的比干和商容的高度。投降刘备后,刘备待其不薄,先是封他为偏将军,后来黄权和法正一样都建议刘备尽快占领汉中,为自己在益州
说到投降易主,大家伙肯定会认为此人不忠,毕竟“忠臣不事二主”,并且背上骂名,像三国演义中的吕布就是一典型,吕布此人反复无常,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甚至认贼作父。所以后来张飞在一次交战中大骂吕布三姓家奴,给吕布气的不轻。
其实,在乱世之中,易主并不是一件什么稀奇的事,在三国中,除了吕布多次易主外,还有一人也曾多次易主,但和吕布不同的是,此人多次易主留下的是一片称赞,不像吕布一样遭人唾弃,此人就是黄权。
同样是多次易主,为何吕布被人吗,而黄权却被人夸呢?
黄权出生于巴西郡,年轻时担任郡中小吏,后来被益州牧刘璋召令为主簿。后来刘璋和张鲁矛盾爆发,刘璋想要招刘备入川帮他一起对付张鲁,但是遭到黄权的反对。结果,刘璋把黄权贬为广汉县令。
结果就是刘备来了后就不走了,后来刘备夺取益州西川,成为了益州的新主人,益州其他郡县见刘璋大势已去都望风投降,特别是张松和法正等力邀刘备进川的几人最先投降。反观黄权,一直坚守不降,直到刘璋投降后才向刘备投降。
黄权为刘璋效命时,算得上是仁至义尽了,先是劝说刘璋考虑清楚是否叫刘备入川,后又坚守广汉不投降,对此,裴松之对他评价极高,把他的忠义之举上升到商朝的比干和商容的高度。
投降刘备后,刘备待其不薄,先是封他为偏将军,后来黄权和法正一样都建议刘备尽快占领汉中,为自己在益州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御,都能握有主动权,不至于被动防守。后来在黄权和法正的谋划下,成功的拿下了汉中,为蜀汉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巨大贡献,证明了黄权的战略眼光非常的高。
然而在汉中之战刚结束不久,关羽败走麦城被杀。消息传到刘备处,刘备痛失二弟悲不自胜,欲举全国之力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并且夺回荆州。
此时伐吴并不是什么明智之举,面对刘备的冲动行为,蜀国大多数人都默不作声不表态,不过善于忠谏的黄权却是站了出来劝谏说:“吴军勇猛善战,而我军顺江而下,易进难攻。臣愿做前锋试探敌军虚实,请主公坐镇后方指挥。”
结果就是刘备并没有听取黄权的建议,反而任他为镇北将军,率领江北军以防曹军偷袭,刘备亲率三万多人进攻东吴,只是没想到,居然惨败而归,甚至被陆逊一路追到巫县,而黄权却孤军留在江北,无法回到蜀国,当时站在黄权的角度来说,如果降吴,那就是投敌了,曹魏在此战中属于中立,向曹魏投降不算失节。
面对黄权向曹魏投降的举动,蜀国大臣要求处死黄权的家人,以示惩戒。但是刘备不仅没有责怪,反而后悔当初没有听取黄权的建议,而是把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表示“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并且放了黄权的家人。
黄权投降曹魏后并没有阿谀奉承,而是直言投降曹魏是实属无奈。曹后来曹丕任命黄权为镇南将军,封育阳候,加侍中,一下子成为曹魏高官。后来刘备驾崩,魏国君主大喜,但是黄权脸上并没有喜悦之色,坦荡地表示对故主逝去的哀伤。
后来黄权一直留在魏国,职位不断高升至车骑将军,到公元240年才去世,被谥为景候。从黄权的一生来看,先是追随刘璋,却是坚守最后一刻才投降;后追随刘备,却也建言献策;后得志于曹魏,也不忘旧人,其志不改。
黄权虽然三次易主,却是进退有义,不贬低故主抬高新主,所以大家都欣赏他的气节。黄权作为臣子来说,对哪个主公都是比较尽心的,都能够尽心尽力出谋划策。因此黄权也是受人敬重,不像是吕布被骂三姓家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