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明星谈于荣光演反派大佬(演反派深入人心)
各明星谈于荣光演反派大佬(演反派深入人心)徐小明称他武打不输李连杰,硬汉不输吴京。他叫于荣光,号称最低调的实力派“老戏骨”。被称作“功夫皇帝”的李连杰,如今也早已退出江湖,不问世事。回顾那个黄金时代,成龙、甄子丹和赵文卓等人的名字便涌上心头。但还有一位功夫明星,身手和演技丝毫不输给这些人。
如今的影视作品,武打的戏份比过去少了很多。
特效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挤占着传统武术的空间。
就连导演王晶都不禁感叹,如今已非武打戏的天下。
许多过去熠熠生辉的武打演员,大多转行当导演、动作指导。
被称作“功夫皇帝”的李连杰,如今也早已退出江湖,不问世事。
回顾那个黄金时代,成龙、甄子丹和赵文卓等人的名字便涌上心头。
但还有一位功夫明星,身手和演技丝毫不输给这些人。
他叫于荣光,号称最低调的实力派“老戏骨”。
徐小明称他武打不输李连杰,硬汉不输吴京。
出道至今,影视作品高达120多部,却红不成“功夫巨星”。
他几乎没有绯闻,生活低调,人品和演技在业内都享有盛誉。
于荣光,他被称作“内地硬派小生”第一人。
1、梨园子弟于荣光,1958年出生在一个梨园世家,是个地地道道的北京爷们。
父亲是大名鼎鼎的京剧泰斗于鸣魁。
从小在京剧熏陶下成长的于荣光,对于京剧篇目早已烂熟于心。
于鸣魁有意让他继承传统,从小就让于荣光习武打底子。
1969年,于荣光考入北京风雷京剧团,11岁便获奖无数。
成角并不是那么简单,想要出人头地,吃苦自然是少不了的。
彼时的于荣光还只是个孩子,练功时变着法子偷懒。
团里的师傅也是过来人,发现偷懒,拿着鞭子就是一顿狂抽。
十几年的武生生涯,辅以师傅十多年的督促,于荣光练就了一身本事。
刚开始学习京剧的时候,身材高大又有点楞的他经常被师兄弟嘲笑。
“傻大个”、“二愣子”、“呆瓜”。
一群孩子整天琢磨着怎么欺负这个不会唱戏的师弟。
于荣光没有理会,只是默默暗下决心,自己以后一定要成角。
翻跟头,扎马步,练声腔...
于荣光一年到头没有歇过,日复一日地不断练着。
有时候回过神来,天都变黑了,自己却还没吃午饭。
20岁的时候,师傅见时机成熟,便让他登台演出,一时惊艳四座。
八十年代的北京,于荣光就已经有了很多的戏迷。
一场戏下来,他经常要谢幕多次,但铁粉们都不舍得离开。
成角的于荣光并没有就此止步。
1982年,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轰动全国。
于荣光看完这部片子后,心中那股火便被点燃了。
年轻气盛的他按捺不住心中的幻想,决心想要去拍功夫片。
24岁,于荣光背着父亲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他想成为一名武打演员。
可惜时运不济,于荣光落选,当演员这件事算是黄了。
但他又是幸运的,一次偶然,他意外得到了一次演戏的机会。
当时导演徐小明正在筹拍《木棉袈裟》,
这位一身正气,相貌硬朗的京剧武生很快被他邀约到了剧组。
虽然徐小明让他出演头号反派,了空大师祁天远,但他并没有拒绝。
凭借着多年磨炼的武打底子,加上简洁不拖沓的武打动作,于荣光一举成名。
这部片子也成为了继《少林寺》后又一部质量优秀的功夫片。
可自从这次接触电影之后,于荣光并没有对演戏感到兴奋。
“下午两三点还没吃正常,等到晚上要睡觉了,还得去开工拍戏。”
“大半夜零下好几度,站在雪地上拍上几个钟头,真的受不了。”
初涉影坛的于荣光没料到拍戏要倒夜班。
过去规律的生活作息一下子就被打破,他觉得这种日子极不习惯。
拍完戏回到北京的于荣光经常和身边的朋友吐槽,“以后再不拍戏了”。
直到电影上映,这部“后少林时代”的扛鼎之作很快火遍全国。
彼时身边的同事和粉丝对他赞不绝口,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成就感。
于荣光这时候才发现,拍戏其实也不差,那就接着拍吧。
彼时的他早将之前不拍戏的誓言丢到了九霄云外。
2、南下香港《木棉袈裟》的成功,很快使得小有名气的于荣光引起了多位导演的青睐。
接着,于荣光出演了《血泪情仇》和《联手警探》。
甚至还被张艺谋邀请,与巩俐搭戏出演《古今大战秦俑情》。
有知遇之恩的导演徐小明很快便放弃了徐向东,转向了于荣光。
1987年,《海市蜃楼》让于荣光第一次摸到了香港金像奖的门槛。
彼时,李连杰已经南下香港,拍了一部经典的《黄飞鸿》,一举成名。
于荣光决定跟随偶像的脚步,在香港成就自己的事业。
初来乍到,于荣光对于香港的认识几乎为零,不得不重新开始。
学习粤语,学习港式功夫片的武打技巧,同行的激烈竞争也让他难以喘息。
香港片场们对这个南下的北京人十分看重,让他留下剧组继续学习。
一身正气,演戏还一丝不苟的于荣光很快便被张鑫炎相中。
1992年,在香港摸打滚爬两年的他受邀出演《东瀛游侠》。
虽然电影反响平平,但于荣光凭借着这部剧打开了局面。
很快,他便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走红。
1993年,于荣光和林青霞、王祖贤合作,出演《东方不败风云再起》
在那个年代,能当这种大戏中一个龙套就已经不错了,于荣光还成了男一号。
电影的大火很快让于荣光站稳了脚跟。
这时候人们才回过神来。
于荣光文武戏通吃,角色亦正亦邪,特别是出演反派,观众们见了都恨得牙痒痒。
武生出身的他,面对高难度的打戏还可以做到不用替身,这不就是万金油嘛。
在当时一部很火的电影《给爸爸的信》中,于荣光就完美阐释了什么叫做反派。
1995年,于荣光得愿和李连杰、梅艳芳合作,拍摄了《给爸爸的信》。
在戏中,他饰演大反派甫光,戴着黑框眼镜,手上戴着白色手套。
这一角色估计是很多人的"童年阴影"。
之后,于荣光在《冲锋队怒火街头》中饰演一名悍匪教授,风头盖过了刘青云。
他凭借着真本事,一路过关斩将,打怪通关,一度被称为“亚洲史泰龙”。
之后,更是与成龙大哥合作《超级计划》之后,深受龙哥的赞赏。
凡是后来他的戏,都会给于荣光留一个位置。
于荣光熬过了最初的几年,也渐渐融入了香港的生活。
他结交过许多朋友,合作过许多大明星,电影也拍了不少。
不过在事业上,于荣光始终不温不火,难以出名。
相较于李连杰和甄子丹,他少了演员的那股运气。
曾经有人拿他和同期的李连杰进行对比,他后者却已成了“功夫皇帝”。
于荣光面对采访时,也只能感慨地说道,“我很崇拜他们,他们也熬出头了。”
当初那个初到美国好莱坞的李连杰,也经历了多年的冷落。
于荣光明白,怨天尤人没有作用。后来,这位历经多年风霜的武打小生决定离开香港。
1997年,拍完《平安事务所》的于荣光回到了内地,他想尝试更多不一样的道路。
当他回到北京朋友的剧组后,正巧碰上记者在采访。
那名记者发现这个人经常在香港拍戏,便问,“您是第一次回内地吗?”
于荣光笑了笑,“北京才是我的家。”
在香港拍过许多片子的于荣光,不出意外地,经常会被误认为是香港人。
回到内地后,他开始将注意力转到电视剧制作当中。
于荣光曾直言,拍电视剧比电影过瘾多了,当名导演也不错。
为了体验不一样的人生,于荣光也就此折腾上了。
反派演腻了,那就去演正派。演员当累了,那就去当导演。
这股子折腾劲不得不说,还真派上了用场。
从2000年开始,于荣光拍摄的每一部电视剧几乎广受好评,奖项拿到手软。
从导演再到监制,于荣光还几乎将剧组能干的活都做了一遍。
一名真正的演员,从不会因角色而被戏路套牢,于荣光就是这样一个人。
2009年,高希希的《三国》,让观众记住了那个侠肝义胆的关云长。
2011年播出的《木府风云》首次突破央视两亿观看量。
六年后,于荣光荣获美国“金橡树奖”金牌导演奖和金牌兼职奖。
去年,在《庆余年》中饰演肖恩,一角深入人心。
4、“零绯闻”的顾家好男人回顾于荣光的演艺生涯,不得不说他是被严重低估的一位演员。
戏里那个低调的于荣光,在平日的居家生活则是一位好儿子、好父亲和好丈夫。
当父亲于鸣魁被确诊为癌症晚期时,作为儿子的于荣光并没有告诉父亲这个消息。
在病房面对一众子女难堪的神色时,于鸣魁已然直到自己大限将至。
图右1,于鸣魁
于荣光却“不听”医生的劝阻,拿起白酒就给躺在病床上的父亲倒了一杯。
伏在病床旁的于荣光说,“医生说还能喝酒,您身体好着呢!”
于鸣魁听完便高兴得哈哈大笑,自己可能得病的猜测也抛掷脑后。
在儿子的陪伴下,于鸣魁在这种积极乐观的日子中多活了七年的日子。
于荣光十分传统,他和妻子是经人介绍,在朋友的撮合下结婚的。
在多年娱乐圈的跌打沉浮之中,他竟出奇地没有绯闻。
直到现在,他都会带着自己的糟糠之妻外出旅游。
可能于荣光也早已看透了这个无常的娱乐圈。懂得什么叫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而对于自己的孩子和亲人,于荣光则把他们的隐私保护得很好。
相较于其他娱乐圈明星,于荣光家人的信息几乎很少出现在社交媒体上。
即便有,照片和信息大都来源于荣光自己在微博发的日常。
如今62岁的于荣光已经步入了耳顺之年。
观众一提起他的影片,都会感叹这位当初的“硬派小生”的演技了得。
演艺圈虽然迭代迅速,但于荣光的名字和他的作品,会永久地铭刻在历史当中。
而对于观众而言,他们更希望于荣光低调地生活,
然后更高调地带来更好的作品以及更优秀的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