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泰评剧大全(马泰等演出的现代评剧智取威虎山第七场片段)
马泰评剧大全(马泰等演出的现代评剧智取威虎山第七场片段)马泰(1935年3月一2004年3月6日),回族,北京市人,评剧"马派"艺术创始人。1942年至1950年在立达中学读书,1952年至1953年在北京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及中央电影学校学习,1954年到中国评剧团(翌年改为中国评剧院)工作,直至退休。2004年3月6日因肝癌医治无效病逝于北京,享年69岁。1976年因患肺癌不幸辞世,年仅五十二岁。评剧现代戏《金少江畔》剧照1953年入中国评剧团(后为中国评剧院),在音乐工作者的帮助下,经过多次实验,将原来与女演员同度的唱法降低四度,创造了著名的[ 越调],扩大了男声音域,男演员从此有了成套唱腔。魏荣元进而把京剧花脸的鼻音和喉音同评剧的吐字发音结合起来,在《秦香莲》一剧中成功地创造了评剧包公的音乐形象,首次创造了评剧花用人不当行当。接着,他创造了老生唱腔,使后来者马泰的演唱才华得以发挥,使评剧现代戏得以蓬勃发展。魏荣元在[ 越调]基础上 为评剧
今天请大家欣赏的是由中国评剧院魏荣元、马泰等演出的现代评剧《智取威虎山》的片段。
魏荣元(1923-1976.12.24),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 ,评剧魏派创始人。直隶(今河北)丰润人。幼年入复盛戏社学艺。工老生、花脸。十二岁登台。曾在平津一带演出。曾演京剧、梆子、曲艺。建国后,任中国评剧院演员。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对评剧男声唱腔有所改革创新。擅演剧目有《钟离剑》、《孙庞斗智》、《夺印》等。《秦香莲》已拍成影片。
他七岁随父(魏凤鸣)在著名评剧班社复盛社"借台学艺",8岁拜薛长才为师学京剧,11岁拜王万良为师学习评剧。曾演过京剧、曲艺、相声;学过胡琴;小生、武生、花脸、小丑都拿得起来。
1949年加入莲剧团为喜彩莲配戏。
评剧现代戏《金少江畔》剧照
1953年入中国评剧团(后为中国评剧院),在音乐工作者的帮助下,经过多次实验,将原来与女演员同度的唱法降低四度,创造了著名的[ 越调],扩大了男声音域,男演员从此有了成套唱腔。魏荣元进而把京剧花脸的鼻音和喉音同评剧的吐字发音结合起来,在《秦香莲》一剧中成功地创造了评剧包公的音乐形象,首次创造了评剧花用人不当行当。接着,他创造了老生唱腔,使后来者马泰的演唱才华得以发挥,使评剧现代戏得以蓬勃发展。魏荣元在[ 越调]基础上 为评剧创造了新板式和新调式,如《降龙伏虎》中的[顶板二六],突破了评剧[二六]板闪板起唱的格式,采用有规律的顶板起唱,节奏平稳,易于抒发人物感情。再如《千万不要忘记》中的[流水板],节奏轻快,活泼流畅。《朱痕记》中的[反越调慢板],是在[越调]的基础上,再下降四度,比女声腔低七度,从音域上可以向高、中、低上行或下行,大大加强了表现力。而在《一杯茶》中的[越调慢板],音域更加宽阔,旋律性和抒情性进一步得到加强。由于他既是作曲者又是演唱者,所以创作的曲调非常上口,易于流行。他塑造的《金沙江畔》中的乌木、《夺印》中的陈友才、《南海长城》中的赤卫伯等角色都很有光彩。魏荣元的演唱润腔技巧丰富,用得较多的是颤音及下颤音唱法。他还常运用32分音符的华丽行腔技巧,使感情的抒发更加丰富饱满,有人给这种唱腔起名叫"华彩唱法"。魏荣元的演唱艺术在评剧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评剧现代戏《龙须沟》剧照
1976年因患肺癌不幸辞世,年仅五十二岁。
马泰(1935年3月一2004年3月6日),回族,北京市人,评剧"马派"艺术创始人。1942年至1950年在立达中学读书,1952年至1953年在北京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及中央电影学校学习,1954年到中国评剧团(翌年改为中国评剧院)工作,直至退休。2004年3月6日因肝癌医治无效病逝于北京,享年69岁。
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主工小生,国家特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北京市第五、六、七、八届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剧协北京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剧协北京分会艺委会主任,民族民间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唱片总公司艺术顾问,原中国评剧院副院长,中国评剧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评剧现代戏《红色联络站》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