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黑天鹅(电影黑天鹅卸下)
老电影黑天鹅(电影黑天鹅卸下)适应型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并且相信自己的表现能够与之相配。对于完美主义者,心理学家划分了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适应型的完美主义者,一种是适应不良型的完美主义者。以下内容,大致分为四部分:完美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促使人不断奋发向上,也会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遭遇困难时呈现出病态心理来。电影中,妮娜属于典型的完美主义者,但是完美主义并没有使她走向好的一面,反而使她更加的消沉和堕落。
电影《黑天鹅》,豆瓣8.6分,2010年被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选作开幕片,受到了强烈的关注。第83届奥斯卡金像颁奖典礼上,该电影获得四项提名。主演娜塔莉·波特曼因成功演绎了完美主义者“黑天鹅”而荣膺影后桂冠。
电影讲述了芭蕾舞演员妮娜所在的舞团,要重拍经典剧《天鹅湖》,其中女主角需要一人分饰黑天鹅和白天鹅两个角色。妮娜凭借精湛的芭蕾舞术,饰演的白天鹅获得了一致的好评。但她分饰的黑天鹅角色却不那么出色,丝毫不具有黑天鹅本身的魅惑力。最后在总监托马斯的引导和竞争对手莉莉的刺激下,妮娜经历了痛苦的否定自我和彻底改变的过程,心中黑暗的力量逐渐滋生,“黑天鹅”从她体内苏醒,破茧而出。在一切达到了完美的状态后,妮娜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这是一个讲述了女主角为追求艺术完美,而“戏入人生”最终走向毁灭的悲剧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完美主义者”悲剧的故事。
接下来,我将从心理学“完美主义”的角度,来探讨电影《黑天鹅》中妮娜悲剧的一生。
以下内容,大致分为四部分:
- “完美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妮娜属于适应不良型的完美主义者
- “完美主义”的成因:妮娜变成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与其母亲脱不了关系
- “完美主义”的代价:妮娜深陷幻觉,随天鹅一同“跌落”
- 结合观影感悟,谈谈对如何卸下“完美主义”负担的几点思考
完美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促使人不断奋发向上,也会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遭遇困难时呈现出病态心理来。
电影中,妮娜属于典型的完美主义者,但是完美主义并没有使她走向好的一面,反而使她更加的消沉和堕落。
对于完美主义者,心理学家划分了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适应型的完美主义者,一种是适应不良型的完美主义者。
适应型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并且相信自己的表现能够与之相配。
法国著名足球运动员齐达内,就是适应型的完美主义者。
他曾经说过:“在那些枯燥的训练生活中,正是那种不断完善自己的欲望,让我最终坚持了下来。”
他所说的就是一种完美主义,也正是这种完美主义,使他不断的与自己做斗争,一次次去挑战人类的极限,创造出新的世界纪录。
适应型的完美主义者,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后天具有的,可以通过努力来提升。
这种心态的核心信念便是能力是可以提升的,通过努力学习和工作可以变得更聪明更优秀。
拥有这种心态的人,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能力范围,学习更多的知识,以此来充实和提升自己。
当然,他们也会遇到失败,但他们认为暂时的失败并不能证明自己能力的大小,反而失败会促使自己更加努力去追求,而不是将失败作为自己退缩、放弃、拖延的理由。
适应不良型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但是对自己却不抱希望。
在适应不良型的完美主义者中,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与对自己的表现的期待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所以更容易自责,更容易感到消沉,自尊因而处于较低的水平。
电影中的妮娜,则是适应不良型的完美主义者。
芭蕾舞演员妮娜,被选拔出演《天鹅湖》的天鹅王后。但是天鹅王后既要演纯洁无瑕的白天鹅,也要演妖艳邪魅的黑天鹅。
妮娜在白天鹅的表演中表现得无可挑剔,非常完美,可是她却无法完美地演绎黑天鹅。
总监托马斯告诉她,要演好这个角色,必须完全释放自己,可以通过了解性的喜悦来体验这个角色。
这对于一向单纯古板的妮娜来说,非常为难。但为了能够更加完美地演绎“黑天鹅”这个角色,妮娜开始折磨自己。她不断地节食,身体变得越来越瘦削。甚至为了像总监说的那样可以完全释放自己,她开始吸食大麻,放纵自己。
这些举动,带来的后果是恶性的。她的精神变得错乱,最后陷入了充满幻觉的世界中。
在我看来,妮娜这种适应不良型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想把白天鹅和黑天鹅都演绎的完美,但她欠缺演好黑天鹅的能力,导致压力过大,最后采取过激的方式来达到目的,使自己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02、“完美主义”的成因:妮娜变成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与其母亲脱不了关系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Ryan Hong表示,“如果家长过度干涉孩子的人生,这其实就是在给孩子一个信号——他们很弱。
这就会让孩子害怕犯一丁点的错,会让他们对自己要求过分地高。
长此以往,就会让孩子形成适应性不良的完美主义,这对他们的健康和幸福都不利,因为适应性不良的完美主义会导致抑郁、焦虑和自杀倾向。”
电影中妮娜有一个严厉冷酷、望女成凤的母亲。妮娜压抑个性的养成,与母亲的教育和管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妮娜的母亲,永远一袭黑衣,盘着一丝不苟的发髻。她始终板着一张禁欲者的面孔,强硬严厉,长期给予妮娜一种禁锢、畸形、过度的爱。
对于妮娜来说,她身上所有不符合母亲要求的地方,都是不被接受的,是需要被规训的。如母亲要给她更衣,强行检查她背部皮肤,强硬地剪去她的指甲。
妮娜的生活受到母亲高度的干预,毫无隐私。她不可以反抗母亲,即便是因为胃部不适,拒绝一口粉红色的奶油蛋糕,也足以使母亲恼怒。
可以看出,妮娜的母亲在剧中扮演着一种压抑的力量,使她变成适应性不良的完美主义者。而母亲对她要求过高,过度地干涉她的人生,也导致妮娜懦弱、胆小、敏感,也更加重了她适应性不良的完美主义。
03、“完美主义”的代价:妮娜深陷幻觉,随天鹅一同“跌落”演出前夜,妮娜感受到的压力达到顶峰,几近崩溃,眼中的幻象也变得越来越恐怖和血腥。演出时,妮娜心事重重,幻觉一直笼罩着她,以至于她在饰演白天鹅时,不慎从舞伴手中跌落。黑天鹅死在舞台上,白天鹅也在舞台上死去。遍体雪白的妮娜最终带着黑天鹅的伤口,回归于“完美世界”。
妮娜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的悲剧人物。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悲剧,也不少见。
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就是一位典型的完美主义者。他的完美主义不仅反映在他作品中,也体现在他的性格和生活方式上。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如果没有按照原先的计划进行,那么三岛先生宁愿放弃,也不会作出任何妥协。
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太高,实际上往往很难达到目标。三岛先生最后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与完美主义的心理不无关系。
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高要求,不可动摇的信念,看似很好,但实际上却在操控着自己,一步步地瓦解他们的生活。
《七种心态难幸福》一文指出了导致人生不幸福的七种心态,其中列第一位的就是“总是追求完美”。
追求完美的人,期待越高,压力越大,幸福感就越低。相反,如果期待越低,达成所求可能性就越高,幸福感自然也就越高。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都不例外。
04、卸下“完美”的负担:别让“完美主义”成为我们幸福的障碍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完美主义的倾向,这是正常的。其实完美主义者有很多优点,比如说严格自律,意志坚定。
正如前文所说,完美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使用好这把剑,让它朝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挥,就能为自己带来更大的益处。
“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我们力求适度的完美,可以减少因追求完美造成的影响。
接下来,我将结合电影给我的感悟,谈谈如何卸下“完美主义”的负担:
①细化任务,增加成就感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十分艰难或者非常庞杂的任务。就像电影中的妮娜,面对一个与自己性格完全相悖的角色时,压力像黑夜一样笼罩着自己。
这时我们不能被压力所吞噬,可以将这个庞大复杂的任务,进行细分,把它分成一系列的小任务。这样一来,自己的心理压力和畏难情绪就会降低。
接着我们再逐件地去解决这些小任务。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就会产生一定的成就感,又促使我们更有动力去完成下一个小任务,最终把这个庞大艰难的任务解决掉。
②每项任务,以“完成了百分之几”来打分
完美主义者总认为,一件事的结果只有100%完美和0两种。如果达不到100%,那么他们就会变得消沉。
所以评价自己时,尽量使用百分比,而不只用“好”和“不好”。
比如,我想把家里三个房间都打扫完,但最后只打扫完两个房间。可以对自己说“我完成了60%”,而不是“我没打扫完”。
③敢于“平庸”,接纳不完美
完美主义者在做每一个任务的时候,都希望能够完美地完成,想给别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正是如此,压力才会特别巨大。电影中的妮娜就是这样,最终导致了精神分裂。
其实不完美,才是真实的人生。
季羡林先生曾说过:“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美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美才是人生。”
当我们做每一个任务的时候,退一步想一想,如果我们不那么完美,任务的结果会坏到什么地步。做好最坏的打算,然后全力以赴去做。当我们完成的结果,比原来设定的最坏的结果还要好时,就已经做得足够“完美”了。
只有从心理上承认不完美才是人生时,才真正拥有幸福。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放下“完美”的负担。
结语:在一个温暖的午后,细细观赏这部《黑天鹅》。虽然窗外温暖的阳光洒在身上,但观影过程中,我还是全身冰冷。
这是一部文艺的惊悚片 也是一部纠结的心理片。女主角妮娜是一个让人心疼的女孩,她的“完美主义”,成就了她,也毁了她。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事物一旦到了极端,就会走向它的反面。只有追求适度的完美,才能轻松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