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明星天价片酬的看法(天价片酬的乱象背后)
对明星天价片酬的看法(天价片酬的乱象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以美国为例,他们的美剧通常是“剧作中心制”的,先有一个好的故事,然后通过剧中的角色来物色合适的演员,而资方决定是否投钱之前也是要通过了解片方打算给大家呈现怎样一个故事。包括演员自己选择是否出演一部作品也要通过剧本来定夺。可以想象,当作品的制作成本大部分都花在请流量明星上面了,那么剩下那些需要花钱的部分,例如剧本、服装、道具、美工、外景、特效、剪辑等等其他所有的制作环节就只能粗制滥造了。当然,片方看待这种现象时也显得非常现实,因为很多烂片的卖点其实就在这些小鲜肉,小仙女们的身上。所有的人员都是在围绕着他们来工作,包括角色的设置,剧情的发展都是以他们为前提来展开的。我们都知道,每一部影视作品都有着它严格的预算成本,当流量明星占据了电影工业中的主导地位,那么演员的片酬其实就是通过压榨其他制作环节而挤出来的。据福布斯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收入最高的10位明星的合计收入超过了22亿元
在当今,中国的影视作品在年产量、票房、银幕数量上均排在全世界数一数二的位置,从经济学角度上讲,毫无疑问我们绝对算的上是世界影视强国,但从内容和作品质量方面来讲,我们可能连影视大国都还算不上。
这些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在随之发生改变,观众们观看影视作品的平台逐渐从电视台转向网络视频平台。随之一种匹配于网络视频平台的产品形式也应运而生,它便是所谓的“网剧”,其实艺术作品在任何国家来说,水平都是参差不齐的。哪怕是“百战百胜”的高超团队也会有失手的情况出现。所以烂片的出现也是在所难免的。
但我们仍然得说,“网剧”是烂片出现的重灾区,然而在这个领域当中却创造出了不少天价片酬的流量明星。明星的片酬本应该是一个市场行为,它是由市场的反馈来决定的,但为什么我们要来抨击这种自然形成的现象呢?因为很大程度上烂片的出现都和流量明星的天价片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评价扑街的《逐梦演艺圈》
我们都知道,每一部影视作品都有着它严格的预算成本,当流量明星占据了电影工业中的主导地位,那么演员的片酬其实就是通过压榨其他制作环节而挤出来的。
据福布斯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收入最高的10位明星的合计收入超过了22亿元人民币。而美国、韩国日本哪怕你再大牌的演员片酬也仅占制作成本的10%到30%,而按中国导演陆川的话讲:“如今中国演员的片酬随随便便就能超过制作成本的50%,不仅仅一线演员的片酬动辄千万上亿,连一些二三线,甚至N线的演员片酬也在不正常的疯长”。
豆瓣评分2.2分的电影
可以想象,当作品的制作成本大部分都花在请流量明星上面了,那么剩下那些需要花钱的部分,例如剧本、服装、道具、美工、外景、特效、剪辑等等其他所有的制作环节就只能粗制滥造了。当然,片方看待这种现象时也显得非常现实,因为很多烂片的卖点其实就在这些小鲜肉,小仙女们的身上。所有的人员都是在围绕着他们来工作,包括角色的设置,剧情的发展都是以他们为前提来展开的。
我们可以看到,以美国为例,他们的美剧通常是“剧作中心制”的,先有一个好的故事,然后通过剧中的角色来物色合适的演员,而资方决定是否投钱之前也是要通过了解片方打算给大家呈现怎样一个故事。包括演员自己选择是否出演一部作品也要通过剧本来定夺。
剧作中心制的《大西洋帝国》
而在我们的市场当中却存在一种特殊现象,资方投资要先看演员阵容,演员决定是否要参演也要看资方肯出多少钱。在美国作为灵魂的“剧本”在我们这里却被大牌演员和巨额资本所架空了。所以我们的网剧出现各种奇葩雷人的剧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说起天价片酬,笔者个人认为演员本身自然要负最主要的责任,这个不可推卸。的确,片酬不是小鲜肉们自己能决定的,但鲜肉、仙女们可以决定的是如何让自己对得起自己拿到手里的这些天价片酬。尽管有人可以说这些流量明星的卖点在于他们的商业价值,而不是他的艺术价值,但谁规定靠商业就可以不敬业了呢?
宋方金
曾在横店影视城进行过暗访的编剧宋方金就曾描述过:在很多剧组当中,一些小鲜肉演员作为该电视剧的主演,片酬上亿,但却几乎每天都见不到人,更有甚者,一个60集的电视剧,作为主演的小鲜肉一共只来过15天,剩下的戏份都是由替身和配音演员完成的。
话剧泰斗李默然就曾说过:北京人艺演一场话剧,演员拿到手里的只有1500元。
那么这些流量明星们该反思的是,你们拿着比何冰、濮存昕、杨立新、梁冠华这样的国家一级演员都多出无数倍的片酬,却连最起码的出勤率都不能保障。这已经不是专业能力的问题,而是道德水平的问题。你就算没功劳,起码也混一个苦劳吧。
那么话又说回来,除了演员本身,其他环节有没有问题呢?恐怕也有。
作为片方来说,如果你的剧本编写的足够扎实,团队足够专业,内容和主题足够吸引人,导演本身在业内也足够权威的话。作为演员来说他们也不一定就会把自己束之高阁,片方拿出大量制作成本用来“砸演员”,导致自己最后成了烂片作坊,这种后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确实不太值得人们同情。
2017年,电视剧《天下粮田》问世,该作品由金牌编剧高峰执笔创作,花费整整十三年进行打磨。其质量可想而知,以吴京安为首的众多演员们在拿到剧本之后都被打动了,他们评价剧中的台词是“字字见血,刀刀留尖,扎人心扉”。吴京安坦言:“我很少在电视剧中感受到文学性,但在这部剧中,台词的表述是那样的有力量、有文学性。就比如剧中的最后一场戏,一场戏就几乎剪成了一集剧,因为台词太漂亮了。”
电视剧《天下粮田》
但由于该片的预算成本有限,大家为了能让这部剧呈现出最好效果,演员们纷纷自发的将片酬压到最低,通过自降片酬的方式为整部作品节省出更多的制作成本,因为大家都本着一个心愿,就是把钱放在制作上,让这部剧的服装更加考究,让后期制作更加精良,让布景更加真实,让场面更加宏大。
2006年,导演高群书曾找到英达,想请他来参演自己的电影《东京审判》,一开始英达自然也市侩了一番,一张嘴就问:你出多少钱?。而当高群书告诉他,这是一部反映我们民族历史的影片,并且希望他能在片中饰演民族英雄倪征燠。听到这里,英达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电影《东京审判》
英达当然知道能够出演这样一个人物是自己的荣幸,当时他也敏锐的洞察到这部电影有着不一般的艺术价值,这些都不是简单的可以用钱去衡量的东西。
甚至像《建军大业》这样的主旋律影片,参演的演员都是零片酬,而收益所得全部用于回报社会。除了演员自身的觉悟之外,其实还有一些很现实的因素。聪明的演员永远会用一种发展眼光去看待一部影视作品,一部电影可以给演员们带来的除了短期的一些回报之外,更多的是一种长远的投资。保有一种“养成类”心态的演员会明白,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会给所有主创人员带来不同程度的收益,这对自己未来在影视行业的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作为一名演员,你的作品才是你最重要的标签。
一个有野心的,聪明的演员会把每一次出演角色的机会当做一次自己才华的展示,他们会通过这样一个载体去丰富自己,让自己获得更多的积累。年轻与漂亮是一个演员的本钱,它确实为演员的成功提供了捷径与便利,但演员不可能靠它吃一辈子。
而2020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与《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厉行节约,共克时艰,规范行业秩序的倡议书》,倡议书中明确表明了相关部门对于中国电视剧成本分配的态度:
影视制作行业应谨慎立项,慎重开机,杜绝一切资源浪费和资金浪费现象再度重现。目前各电视平台、视频网站平台、购片与自制片订制价格已下降30%-40%。为保证生产和产出的合理平衡,建议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应控制在每集400万元人民币以内,摄制人员酬劳亦应同步降低30%。根据国际惯例,一部电视剧、网络剧的编剧、导演和男、女一号主演的酬金,各自最高不得超过制作成本的10%,全体演员酬金不得超过制作成本的40%。
流量明星如果继续只看重眼前的这些利益,急功近利,以牺牲自己的作品为代价换取巨额的金钱回报的话,是注定无法长久的。长此以往当这些流量明星们被片方把剩余价值提前透支完毕之后,他们也就将由“流量明星”变为“流星”,从而被更“鲜”的“肉”所取代。
这绝不是骇人听闻,我们好好回忆一下,那些没有作品,仅仅依靠经纪公司流水线包装出来的“产品”有多少是真正能够长久的,通过炮制绯闻、炒作和其他手段制造出来的明星最终都会成为弃儿。
而真正能够让自己在影视圈内立于不败的仍是自身过硬的实力,敬业的精神,业内良好的口碑,以及观众们所津津乐道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