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的这部冷门电影堪称神作(陈凯歌最被低估的电影)
陈凯歌的这部冷门电影堪称神作(陈凯歌最被低估的电影)你说命运很眷顾陈凯歌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这不单单是陈凯歌一个人的功劳。无需用太多的语言来褒奖这部丰碑般的佳作,但凡对电影有常识的观众,提起这四个字,心中便会泛起滚滚热浪。1987年,当35岁的陈凯歌拍出《孩子王》,再次提名金棕榈奖的时候,国内电影大师的地位基本上已经稳固了。《孩子王》中的影像具有一种高度先锋的特色,作品内敛沉思,同时具备了尖锐的批判性,声音与镜头的组合更是充满了想象力。时间来到1993年,中国电影史最具有艺术价值之一的电影《霸王别姬》诞生了。
作为中国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导演,陈凯歌这个名字背负了太多的荣誉与骂名。
1984年,《黄土地》横空出世,吹响了中国第五代导演崛起的号角。那一年,他32岁。
虽然相比较其他电影导演大师,陈凯歌起步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但他依然展示出了异于常人的电影天赋。
带领着十几号人的小团队,手里攥着几十万块的资金,提枪牵马的就上了战场,一亮相便惊艳众人。
1987年,当35岁的陈凯歌拍出《孩子王》,再次提名金棕榈奖的时候,国内电影大师的地位基本上已经稳固了。
《孩子王》中的影像具有一种高度先锋的特色,作品内敛沉思,同时具备了尖锐的批判性,声音与镜头的组合更是充满了想象力。
时间来到1993年,中国电影史最具有艺术价值之一的电影《霸王别姬》诞生了。
无需用太多的语言来褒奖这部丰碑般的佳作,但凡对电影有常识的观众,提起这四个字,心中便会泛起滚滚热浪。
你说命运很眷顾陈凯歌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这不单单是陈凯歌一个人的功劳。
从编剧到摄影,从导演到演员。当时的每一个人都处在一种特别完美的状态,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发挥到了极致。
此时的陈凯歌,正好来到了不惑之年。仅仅八年的时间,他便让自己到达了巅峰。
毫不客气的说,当时的陈凯歌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也是中国电影的引领者。
那时的他可以说是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更多的奇迹在等着他去创造。
但谁也不曾想到,此后的25年,陈凯歌的电影生涯会充满了坎坷和曲折。
《霸王别姬》的编剧芦苇回忆起时说到:
那时候我坠入幻境,觉得我们终于起步了。可我没想到,那就是我们这一代的终点。
没错,那是一代电影人的终点,是中国电影的终点,也是陈凯歌的“终点”。
从《霸王别姬》开始,陈凯歌的作品便接连遭到媒体和观众的口诛笔伐,很多人都说他江郎才尽了。
或许是观众太恨铁不成钢了,以至于后来流传了一个颇具阴谋论的说法
——《霸王别姬》不是陈凯歌拍的,而是其父陈怀皑代拍的,他不过是挂了个名而已。
这个说法其实是毫无根据的,影叔提两点:
一,《霸王别姬》于1992年拍摄,那时候的陈怀皑老爷子已经重病缠身了——肺癌晚期。两年之后,老爷子就辞世了。
拍电影是一件非常消耗体力的活儿,并且需要时刻在片场。陈老爷子给儿子提提意见倒还可信,但是说全程拍摄,有这个可能么?
二,《霸王别姬》拍摄的时候汇集了当时香港大陆众多璀璨的明星人物,再加上其他工作人员少说也得几百人,但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证明这个说法的,哪怕是匿名发声都没有。
当我们了解这些之后,网上的流言是真是假就会有个分寸了。
其实这个谣言能让观众那么相信都是源于一点:
既然不是他父亲代拍,那为什么陈凯歌之后再也拍不出来那么好的电影了?
唉,这不仅是陈凯歌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众多导演的问题——自己拍出超越个人生涯最佳的作品是非常困难的。
别说陈凯歌了,中国电影再发展20年,你觉得诞生一部超越《霸王别姬》的作品的可能性有多大?
归根结底四个字:因爱生恨。对他的期望太高了,观众是真心急啊!
自从《霸王别姬》之后,更准确的说,进入新世纪以来,陈凯歌的每一部作品都会引来主流媒体和观众的谴责。
尤其是04年的一部《无极》,把质疑陈凯歌的声浪推到了顶峰。
恶搞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点击量甚至都要比原作高,一气之下,陈导把胡戈告上了法庭。
即使如此,陈凯歌还是放言说:我坚信《无极》不是一部烂片,未来十年内,不会有观众看得懂。
就个人而言,《无极》没有舆论中的那么无可救药,但是如今再看,依然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
问题出在哪里呢?答案在上面陈导说的那句话里——观众看不懂。
这句话猛一听感觉很高级,很高雅,我们欣赏不了的感觉。但实际上这也反映出了病根所在,用三个通俗的字说就是——假大空。
《无极》是以中国神话和历史为原型,试图构建一个完全架空的幻想世界。这种题材,在当时的时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处于文化的边缘。
陈凯歌往里面注入了太多的个人色彩,他甚至是不管剧情的走向,完全靠情绪来带动节奏,以至于观众看得云里雾里,空有花里胡哨的场面设计,但结果反馈给观众的思想往往与他自己相背而驰。
就拿《道士下山》来说,当时首映刚结束,立马被贴上了“民国武林版《断背山》”的标签,导演想表达的郭富城和张震之间惺惺相惜的友情,结果被解读为基情。
后来制片方站出来解释,说这种解读是创作者当初完全没有想到的。从这一点我们可以得知,陈凯歌与观众之间,存在着多么遥远的距离。
这里并没有表达《无极》是一部被严重低估的作品之意,因为现在再看《无极》,还是简单的两个字:无感。
然而,纵观陈导几十年的导演生涯,真的没有一部是被低估的作品吗?
有的,有一部作品在最开始的时候和《无极》一样,票房和口碑惨败,主流媒体对其狂轰滥炸。但时隔多年,逐渐的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荆轲刺秦王》
当时这片上映时观众矛盾焦点主要集中在秦始皇这个人物形象上面。
我们印象中的始皇帝虽然暴戾,但仍然是一代帝王,他的一生都是意气风发,雄图壮志的。
但在电影里陈凯歌把他塑造为一个矮小,跋扈,几近疯癫,甚至歇斯底里的老头子,因为权利的侵蚀,变得越发的不堪和失意,这完全颠覆了大众的认知。
但陈凯歌这么做,难得可贵的一点是把贴着始皇帝标签的嬴政,还原成了一个人。
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力符号,是天下义士杀之后快的仇恨标靶,而是集残忍与怯懦为一体的复杂个体。他的心中想着的不仅仅是疆土和国家,他也有普通人的爱恨情仇。
但在当时的那个时代是不被人接受的,很多人都说他是在戏说历史,但实际上只不过是陈凯歌在解读历史。真正的历史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从来看不到。
当初《荆轲刺秦王》在1998年10月6日于人民大会堂首映的时候就引来了一片叫骂声。
虽然后来提名了金棕榈奖,但迫于舆论的压力,电影在正式上映之前,投资方勒令他修改重剪。
即使如此换来的仍旧是一片质疑声,票房遭遇滑铁卢。
有多惨,列一下数字就能明白了。当时这部片子的投资是8000万,(98年这是一笔巨额了)最终内地票房200万,可以说是赔得连裤衩都不剩了。
由于极具颠覆性的人物表达,片子里极其出彩的电影语言所散发的光芒也被掩盖了,同时也忽略了里面众多演员的精彩表演。
李雪健、张丰毅、王志文、孙周都贡献了生平最佳的大银幕演出之一。
现在来看,《荆轲刺秦王》不仅有浓郁的历史感和艺术感,还有强烈的舞台感,剧场感。时至今日,国内大片能担的起史诗二字的,也许只有它了。
如今时过境迁,《荆轲刺秦王》的声誉开始逐渐回升,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豆瓣评分慢慢的爬升到了7.6分。
多年后,拍出《末代皇帝》的导演贝托鲁奇在戛纳看了《刺秦》之后,认为评委们没有理解这部电影。
今年《妖猫传》上映的时候,陈凯歌已经65岁了。
他在40岁的时候登上了巅峰,然后被嘲笑了25年。如今的他,杀回来了吗?这个问题的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因为你我都明白,如果要再拍出一部《霸王别姬》才能证明他的艺术成就,未免太苛刻,太不讲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