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印记纪录片(电影十八洞村用平凡的坚持告白祖国)
扶贫印记纪录片(电影十八洞村用平凡的坚持告白祖国)扶贫先扶志,电影《十八洞村》用平凡的坚持告白祖国脱贫攻坚战的核心力量是贫穷的村民本身,而扶贫干部则退为配角。影片在拍摄过程中将“穷”无形化,没有用镜头刻意展现和停留,也毫不回避和遮掩,贫穷体现在需要扶贫村民的旧思想上。物质上的贫穷还能用数字计算,精神上贫困却无法丈量,年轻的扶贫干部带来的新思想和新技术同古老贫困村民的顽固不化的守旧相碰撞激起的火花时刻推动影片的发展,一次次的矛盾的产生和充满人情味儿的化解方式,让离开家乡远到村寨一展抱负的年轻干部同儿女背井离乡出门务工的空巢老人间产生了亲情互补,尊重生命和敬畏自然,人性的光辉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绽放异彩。2012年十八洞村全村有225户共计939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688元,贫困发生率高达57%,同年11月3日中共中央领导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本片由热爱生活和乡土的苗月担当编剧和导演,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十八洞
时常流连于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美景,无意间看到《十八洞村》的海报,碧山绿水的纯净感让奔波在都市的我有了想要酔身于其中的冲动,绝美山水与温暖人心的故事正在湘西大地上演。
扶贫先扶志,电影《十八洞村》用平凡的坚持告白祖国
2017年10月13日上映的电影《十八洞村》讲述了在“精准扶贫”战略的大背景下,扶贫志愿者小王与被国家识别为贫困户的杨英俊及杨家兄弟在扶贫帮困过程中,产生的传统观念与现代思维的碰撞和融合、陈旧的生活方式和腐朽落后的心态发生的转变,用美轮美奂的景别转换和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讲述这场脱贫攻坚战。
扶贫先扶志,电影《十八洞村》用平凡的坚持告白祖国
2012年十八洞村全村有225户共计939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688元,贫困发生率高达57%,同年11月3日中共中央领导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本片由热爱生活和乡土的苗月担当编剧和导演,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十八洞村》并没有照搬原样,电影主创们用高超的艺术技巧和高度的思想智慧将故事二次创作,不仅毫无命题电影痕迹还完成了艺术化处理、艺术化创新、艺术化探索,使得本片成功提名“改革开放40年全国十佳电影”。
这部主旋律影片大改以往刻板说教片的颂歌式主题思想灌输和脱离时代的拍摄手法,降低起点将大主题落在村寨中的小人物身上,聚焦扶贫本身的根本所在,从多数农村扶贫影片惯用的扶贫干部视角转换成精准扶贫的百姓身上,一切从农民本身出发,讲述农民与土地的故事。以小见大的低开高走式的叙事手法不仅把严肃的问题温情化,让概念化的“精准扶贫”课题从复杂的政策方针落到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情的偏远山区落后村寨,还深刻挖掘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村民人性自我觉醒和自我救赎。
扶贫先扶志,电影《十八洞村》用平凡的坚持告白祖国
脱贫攻坚战的核心力量是贫穷的村民本身,而扶贫干部则退为配角。影片在拍摄过程中将“穷”无形化,没有用镜头刻意展现和停留,也毫不回避和遮掩,贫穷体现在需要扶贫村民的旧思想上。物质上的贫穷还能用数字计算,精神上贫困却无法丈量,年轻的扶贫干部带来的新思想和新技术同古老贫困村民的顽固不化的守旧相碰撞激起的火花时刻推动影片的发展,一次次的矛盾的产生和充满人情味儿的化解方式,让离开家乡远到村寨一展抱负的年轻干部同儿女背井离乡出门务工的空巢老人间产生了亲情互补,尊重生命和敬畏自然,人性的光辉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绽放异彩。
扶贫先扶志,电影《十八洞村》用平凡的坚持告白祖国
湘西美景中的现实内涵,“拔穷根”成为脱贫第一步一开场的航拍镜头就把观众从烦扰喧嚣的城市带进了清新灵动的湘西美景中。触手可及的蓝天白云,萦绕山涧峡谷的层层薄雾,连绵起伏层峦叠嶂的如黛远山,舍不得移开视线的翠绿,让人慕之许久的仙境桃源。隐藏在群山环绕下的古老山寨,错落有致的梯田稻谷,被袅袅炊烟环绕的石板屋都通过中近景的拍摄手法展现出苗寨淳朴浓郁的人文风情。这自然美景与人文底蕴相辅相成所构造出的真实画面让观众想要走进电影画面中,一探苗寨村民质朴无华的内心世界。石板屋内微弱的灯光,暗色系的简陋家具,要说屋外的绿意是希望的底色,那屋内便是贫穷的黑洞,色调上的强烈反差让诗意化的意境中充满了现实主义内涵。
扶贫先扶志,电影《十八洞村》用平凡的坚持告白祖国
战机修理师杨英俊(老戏骨王学圻饰演)在退役后选择了回老家耕耘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与妻子麻妹和患有脑炎导致终身智力残疾的孙女小南瓜一起生活。日子平淡艰辛,全凭老杨一己之力支撑,儿子儿媳出门务工偿还小南瓜的医药费。根据国家“精准扶贫”标准,杨英俊被识别为贫困户,“我杨英俊几十年一心一意种地,却种成了个贫困户。”传统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已经跟不上当下的经济发展,小孙女昂贵的医药费也让杨家因病致贫。军人的傲骨和苗族汉子的倔劲让他不能接受“被国家扶贫”,这种“耻辱”使得他强行将挂在门上的贫困牌子拆掉,也不接受工作人员的帮助。
扶贫先扶志,电影《十八洞村》用平凡的坚持告白祖国
“拔穷根”是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想要转变腐朽的思想不易,善良又充满干劲的扶贫青年小王了解到杨英俊的家庭情况之后,与他一起插秧、喝苞谷烧、粗茶淡饭却也增进了彼此的感情。杨英俊的自我觉醒主要依赖于他的军人背景,成为“脱全国人民后腿”的贫困户是他坚决不能接受的事实,再加上小王对于工作的热忱以及长久相处“你吃饭的样子像我儿子,你喝酒的样子像我父亲”的真情换真心的情感互动。扶贫先扶志,杨英俊对于“被扶贫”这件事从不接受到自我质疑,最终由“我被脱贫”变成“我要脱贫”,这一转变过程体现了扶贫工作困难重重,更加突出了农民本身对于提升自身价值和打造美好生活的决心。
陈瑾将温柔而不失韧性,淳朴自强的湘西女性诠释的生动鲜活具有“女版陈道明”之称的陈瑾老师在此片担任女主,剧中台词量不多,可发挥空间又十分有限,她还是凭借精湛的演技一举拿下第3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和第17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陈瑾所饰演的麻妹可谓近年来大荧幕中塑造农村妇女最成功的一位。敢于挑战苗族方言,干净利落的操持家务,瘦弱的身躯成为丈夫的坚实后盾。
扶贫先扶志,电影《十八洞村》用平凡的坚持告白祖国
由于孙女脑膜炎需要坚持去大夫那里扎针,三年时间里没有一天间断过直到小南瓜可以走路。小小的背篓承载的不止是孩子的重量,更是全家的幸福寄托。电影抓取孩子随年龄增长而加重的背篓导致麻妹脊柱弯曲程度变化的细节,短短的几秒钟就抓住了观众柔软的内心,同时也表现出这个角色与丈夫一样具有的坚韧气骨。
扶贫先扶志,电影《十八洞村》用平凡的坚持告白祖国
“小南瓜活到50岁我们就活到100岁,她活到100岁我们就活到150岁。”这句话在电影出现了三次,两次出自麻妹之口。小南瓜注定是要陪着二老的,这个“甜蜜的负担”倾注了全家的爱和希望,人与爱的在一起生活,才会幸福,纵使这个过程中有艰难险阻。正如早年麻妹决定离家去城里务工,在绿皮火车要启动的时候改变主意,在前行的人潮中与丈夫手牵手逆行与其中。麻妹这个人物塑造的相当丰满,温柔贤惠和坚韧不拔的两种特性在她身上都得到体现。
“杨家班”的组建打响了脱贫攻坚战,“愚公移山”般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农民兄弟对于美好生活矢志不渝的追求脱贫攻坚战为主题的农村题材影片想要把扶贫这件事讲好且能吸引观众实属不易,以十八洞村为舞台,组建“杨家班”为契机,多个人物悉数登场,在情节的设置上果敢地把扶贫工作融入到杨家兄弟的矛盾冲突中,使得农民思想转变贯穿故事始终。利用能突显人物张力的抽帧手法、采用一只雄赳赳气昂昂的大公鸡作为转场的过度与现代戏剧中的航拍技术相结合,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导演为观众铺开了一张充满亲情与人性魅力的大网。
扶贫先扶志,电影《十八洞村》用平凡的坚持告白祖国
杨英连的独女小薇薇未经老父同意就嫁给了施又成,100年前的施家祖辈由于干旱时拒绝村民前来取水,喝了鸡血酒与全村绝交,也成为了大家的敌人。百年的恩怨阻碍了两个年轻人的爱情,也让年迈的老父亲家中无丁成为了贫困户。杨懒早年也在大山之外的世界闯荡过,凭借会看矿脉的本领挣了不少钱,两个煤老板为了争夺他发生了火拼,背上被误伤留下了两道刀疤,最后又回到十八洞村,虽有几亩田地也懒于耕种,屋里屋外跟个垃圾堆一样,三餐靠去兄弟家蹭饭,积攒的钱也挥霍而空成为了贫困户。
扶贫先扶志,电影《十八洞村》用平凡的坚持告白祖国
贫困的原因千千万万,想要解决还是要追到源头。先是在“调解员”小王的劝说下施又成带着酒替祖辈向乡亲们赔罪,解开了百年恩怨。苗寨人多地少,小王利用网络找到一块“飞地”,是一处被遗弃的矿渣地。杨家班齐心填土造田,种植老稻谷,之前自私自利、懒惰消极的态度都被对新生活的向往这一坚定信念消灭,面对贫穷的苦苦挣扎和不懈努力都通过演员的演技和具有张力的镜头带给观众强烈的情感冲击。
扶贫先扶志,电影《十八洞村》用平凡的坚持告白祖国
个性化的主人公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性,无论是杨家班中因各种原因致贫的兄弟还是想要一展抱负的青年干部,无论是智力有缺陷的小南瓜还是不得已外出务工的小镇村民,将中国农村7000万需要被国家和社会关注的贫困人口浓缩在小人物身上,影片尊重生命、关注个人命运串联起“精准扶贫”政策的脉络。
结语用苞米做的苞谷烧、与全村为敌要喝的鸡血酒、出门务工挂在村委会房梁上的被褥,展示了苗族特有的人文风情和民族文化。“敬天敬地,尊重生灵,平等待人,爱惜粮食,不能放火烧树林”的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苗族古训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诠释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扶贫青年用自己的青春告白祖国,贫困户用自己双手改变命运,以时代洪流中小人物的故事映照新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又以社会的快速发展推动人心的改变,家乡是他们的归属,土地才是他们的根,影片《十八洞村》正是抓住了民族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