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家现状(有一种家国情怀令人潸然泪下)
电影音乐家现状(有一种家国情怀令人潸然泪下)“下面一首乐曲,我要献给我的祖国。我坚信,她在遥远的地方,一定能听到。”随着《黄河大合唱》那慷慨激昂的旋律在阿拉木图奏响,身患肺疾的冼星海倒下了,并于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同时,冼星海也在阿拉木图完成了对《黄河大合唱》的重新整理加工。《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其创作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年春天,同年4月13日首演于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由邬祈零指导)立即引起巨大反响,随即很快唱响全国,成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影片中,迪纳斯饰演的哈族小女孩卡利亚,视黄训为最亲近的人。在战争环境下,尽管跨越语言、民族和国家,黄训却能用音乐架起沟通的桥梁,两人之间满载着爱与温暖的回忆也深深地烙在了卡利亚的生命中。无论是卡利亚在街头等候“上战场了”的父亲回家,或是不愿黄训这位“阔克”(哈萨克人对至亲长辈的称呼)的离去,迪纳斯本色、天真的演绎,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呈英豪。端起了长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当慷慨激昂的音乐响起时,人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曾经,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激起了无数中国人的抗日斗志。
5月16日,在电影《音乐家》全国公映之际,有幸在曲江国际影城(西北影城店)先睹为快。电影《音乐家》由国家一级导演、曾执导电影《真爱》的中国维吾尔族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执导,中国著名演员胡军和哈萨克斯坦著名演员别里克·艾特占诺夫担任主演。它讲述了二战期间,音乐家冼星海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在残酷环境下得到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救助并坚持创作的故事。
一场紧张而极具感官刺激的空袭与轰炸,拉开了电影《音乐家》的序幕,由此也为冼星海在阿拉木图的人生遭遇埋下了伏笔。而在此后一直到影片结束,一种悲怆的氛围始终笼罩着观众。可以毫不保留地说,很多人都是含着热泪看完电影的。
1940年,受延安方面的派遣,化名“黄训”的冼星海,前往苏联为抗战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配乐和后期制作。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胶片不幸毁于战火,贫病交加的冼星海流落阿拉木图街头。在生活极其困顿之际,冼星海获得了哈萨克斯坦著名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及其家人的无私救助……
影片中,迪纳斯饰演的哈族小女孩卡利亚,视黄训为最亲近的人。在战争环境下,尽管跨越语言、民族和国家,黄训却能用音乐架起沟通的桥梁,两人之间满载着爱与温暖的回忆也深深地烙在了卡利亚的生命中。无论是卡利亚在街头等候“上战场了”的父亲回家,或是不愿黄训这位“阔克”(哈萨克人对至亲长辈的称呼)的离去,迪纳斯本色、天真的演绎,总是令人看了不禁潸然泪下。
在随拜卡达莫夫辗转阿拉木图等地时,冼星海却始终无法释怀对祖国和亲人的思念。“我的祖国,就在那里!”面对仅相隔一道铁丝网的中国,冼星海唯有默然遥望,这近在咫尺的归家路,终被无情的战火所阻断。
“我的国家在打仗,我却被困在这里!” 几经努力,冼星海亦未能离开异国他乡,未能回到祖国和亲人的身边。所有的悲怆,化成了冼星海手中的力量。在阿拉木图,冼星海创作了《民族解放》、《神圣之战》、《满江红》等著名音乐作品,并根据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的事迹创作出交响诗《阿曼盖尔德》,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
同时,冼星海也在阿拉木图完成了对《黄河大合唱》的重新整理加工。《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其创作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年春天,同年4月13日首演于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由邬祈零指导)立即引起巨大反响,随即很快唱响全国,成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
“下面一首乐曲,我要献给我的祖国。我坚信,她在遥远的地方,一定能听到。”随着《黄河大合唱》那慷慨激昂的旋律在阿拉木图奏响,身患肺疾的冼星海倒下了,并于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
“吹起小喇叭,嗒嘀嗒嘀嗒。打起小铜鼓,咚隆咚隆咚......”冼星海离开延安时,他的女儿冼妮娜只有8个月大,但那次告别,她和母亲(袁泉饰演)再也没能盼到父亲的归来。而在阿拉木图的卡利亚,也永远地失去了自己最亲爱的“阔克”。家与国的悲伤,跃然荧幕,无不动人心弦……
音乐无国界,岁月永留声。冼星海的生命终止于40岁的光景,但他所创作的众多音乐作品,却成为了这个世界永恒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当时光悄然远逝,记忆逐渐变得模糊,能拨动人们心底那根弦的,往往就是音乐。这,也许就是音乐的魅力吧!(文/视点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