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里的电影资源从哪里来的(上海电影院的那些沉浮往事)
电影院里的电影资源从哪里来的(上海电影院的那些沉浮往事)1956年,蒋柯夫、李秀萍接管电影院,更名为上海电影院,次年,李秀萍带领团队对电影院进行修复,但来看电影的观众还是络绎不绝。戏院几经周折,直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上海大戏院在《申报》刊登了最后一次影片广告,当天最后三场放映的是邬丽姝、顾也鲁主演的武侠巨片《女勇士》。影戏院初期,专演艺华剧团的话剧。“艺华”演出剧目有《女人》《大鹏山》《多天宝鉴》等。为庆祝“双十”佳节(辛亥革命起义日),还隆重献演曹禺的话剧《原野》,《原野》演出后好评如潮。戏院有时还加演歌舞表演,如开幕次月,特邀南洋“夏威夷歌舞团”来沪举行特别公演六天。可好景不长,1944年,演完话剧《陈白露》《正在想》之后,经营不善,上海大戏院停演话剧开始改映电影。
说到电影,自然要谈到电影院。中国电影能在上海生根发芽,得益于老上海电影院的繁荣兴盛。如今那些老影院或改名,或搬迁,更多的已湮没在时光里。
上海电影院前身上海大戏院,他在大上海一个近世纪的沉浮后,虽然现在鲜为人知,背后的那些往事却深深刻在了他破旧的墙砖上。
该院初名银光大戏院,1941年由法国人白伐特和前苏联人赵福克合营的上海影院公司购得地块准备兴建影戏院,
由罗古文出资修建影院未完成的部分,影院尚未完工,就已在《申报》刊登广告。
影戏院初期,专演艺华剧团的话剧。“艺华”演出剧目有《女人》《大鹏山》《多天宝鉴》等。为庆祝“双十”佳节(辛亥革命起义日),还隆重献演曹禺的话剧《原野》,《原野》演出后好评如潮。
戏院有时还加演歌舞表演,如开幕次月,特邀南洋“夏威夷歌舞团”来沪举行特别公演六天。
可好景不长,1944年,演完话剧《陈白露》《正在想》之后,经营不善,上海大戏院停演话剧开始改映电影。
戏院几经周折,直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上海大戏院在《申报》刊登了最后一次影片广告,当天最后三场放映的是邬丽姝、顾也鲁主演的武侠巨片《女勇士》。
1956年,蒋柯夫、李秀萍接管电影院,更名为上海电影院,次年,李秀萍带领团队对电影院进行修复,但来看电影的观众还是络绎不绝。
1958年上海电影院收回国有。之后,上海电影院隶属于徐汇区文化局。当时正处“大跃进”,电影院职工白天放电影,晚上炼钢铁;有的职工还去捞猪草养猪,脚浸在河浜里,后来得了血吸虫病,肾脏坏了,人也走了。
90年代中后期,卡拉OK和VCD风靡娱乐市场,且很快成为年轻人喜欢的娱乐活动。当时上海电影院为弥补逐年下降的票房,实行多种经营,建起了咖啡厅、录像室及电子游艺室,以满足观众多层次娱乐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