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部优秀的德国电影推荐(不要轻易去看德国电影)
7部优秀的德国电影推荐(不要轻易去看德国电影)他甚至还与另一位小美女南希,渐渐产生了一种青涩而懵懂的情愫。还有性格孤僻,却偏偏对埃勒斯另眼相看的小美女艾米丽。《八月的雾》埃勒斯很快适应了这里环境和工作,还交到了新的朋友。比如瘦小羸弱,但却能和埃勒斯踢球,玩得不亦乐乎的托尼。
二战的电影,德国人拍了不少,很多反映真实、视角独到、挖掘深刻,让好莱坞自愧不如。
有人说,不要轻易去看德国电影,因为很多都是绝对虐心的级别。
《浪潮》、《窃听风暴》、《感化院》这类影片都让人感到毛骨悚然。
今天,番茄君要说的这部德国影片也不例外。(心力弱者,慎入!)
《八月的雾》
埃勒斯很快适应了这里环境和工作,还交到了新的朋友。
比如瘦小羸弱,但却能和埃勒斯踢球,玩得不亦乐乎的托尼。
还有性格孤僻,却偏偏对埃勒斯另眼相看的小美女艾米丽。
他甚至还与另一位小美女南希,渐渐产生了一种青涩而懵懂的情愫。
然而,埃勒斯渐渐发现,看似救死扶伤的医院,并没有那么简单。
黑色的巴士车,不断地将医院里的病人运走。
病人似乎知道些什么,宁死不愿意上这辆“黑车”。
可是,挣扎和逃避并无法改变他们被送走的命运。
很快,从修女和院长的对话中,我们得知了“黑车”的可怕真相。
安乐死。
二战期间,希特勒政府实行的“安乐死”运动,虽然远不及对犹太人的迫害出名,对德国人却造成了同样深刻的伤害。
1938年秋天,一个德国人写信给希特勒,说他的儿子生下来就失明、智障、少胳膊少腿,抚养他将给家庭造成严重的负担,并且他活得极为痛苦。
因此请求允许“仁慈的死亡”。
希特勒让他的私人医生去检查,如果情况属实,他将有权对这个孩子执行安乐死。
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在疯狂的种族主义者希特勒的眼中,却显得那么“意义非凡”。
他狂热地追求最高贵的雅利安人种血统,已经不再满足于清洗犹太人等“低等人种”,开始对日耳曼民族中的“不健康人种”进行“净化”。
1939年,在希特勒的秘密授意之下,由维克多·布拉克医生负责的T4项目启动——
专门屠杀被视为“精神上有问题”儿童的“安乐死”计划。
这些孩子们从全国各地被运往德国的一个特别精神医院并被杀害,而这所医院,现实中是这个样子:
而电影中是这个样子:
神似!
主持安乐死的维克多·布拉克医生和片中的医院院长也是极其地相似——
甚至连“黑车”拉人的片段,影片也几乎完全还原了历史。
历史上,在大主教克莱门斯·冯·加伦伯爵对“安乐死”运动公开表示谴责之后,德国国内抗议呼声的逐渐高涨,希特勒才不得不下令终止“安乐死”。
但该计划依然在波兰等德占区大张旗鼓地进行,甚至很多对种族理论狂热崇拜的德国医院,还依然在暗中继续推动“安乐死”。
《八月的雾》这部电影中,埃勒斯所在的医院,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这是一部披着剧情片外衣的恐怖片,也被称作“儿童恐怖片”。
为什么说它是恐怖片,是由于本片是站在一个孩子懵懂的视角去看一段全民皆为恶的历史。
埃勒斯目睹了院长等人借由“帮生病的孩子解除痛苦”和“帮助帝国净化人种”试验并推广安乐死计划,残害无辜儿童和生命。
在这场“无声的屠杀”行动中,不同的人表现出了人性的善恶。
新来的护士姐姐,亲切、美丽。
穿上白大褂笑起来就像天使一样。
但转过身,她就是在病人的饮料中下药的“绝命毒师”。
同样是表现纳粹的恶行,《美丽人生》通过一个美丽的谎言和游戏来侧面展示纳粹的灭绝人性;《辛德勒的名单》则是通过一份“名单”来拯救一些生命,而这部电影也多次出现院长“勾画”名单的镜头。
上一秒他还是和蔼可亲的,与医院里的孩子愉快地玩闹。
下一秒,他就在病人的名单上轻轻划掉几个名字,宣告了这些病人的死亡。
他作为一个资深的医务人员,暗中开展“安乐死”的临床实验。
他开发了一种毫无营养成分的蔬菜汤,来给医院的病人食用。
病人虽然天天进食,却相当于什么都没吃,最终只能活活饿死。
院长带着自己开发的“改良式”的安乐死技术到柏林参加会议,获得了满堂喝彩。
恐怖啊!
到底是什么样的冷静,使得德国人在生命遭到无情的屠戮的时候,还能稳坐桌前,拍手称赞?
又到底是什么样的疯狂,使得德国人耗尽聪明才智,机关算尽地去大面积谋害自己的同胞?
索菲亚修女在一次盟军的轰炸中意外死亡。
在索菲亚修女的葬礼上,人面兽心的院长,竟然冠冕堂皇地将自己与索菲亚修女的分歧说成是“宗教与科学”的矛盾。
他依然无耻地利用“帮助弱者解脱”的一套说辞,来为自己谋杀的事实做辩护。
然而埃勒斯此刻已经看穿了院长的本质——一个骗子、罪人、凶手。
在索菲亚修女的葬礼之后,埃勒斯与院长撕破脸皮,义正言辞地斥责院长。
然而,很快地为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院长撕下了好人面具,直接下令毒死埃勒斯。
要知道,这个命令甚至已经背离了“安乐死”的初衷——“帮助病人摆脱病痛”。
埃勒斯是一个完全健康的男孩!这就是赤裸裸地谋杀好吗?!
结果让人心碎,埃勒斯并没有因为他是电影的主角,而迎来不同的命运。
看完《八月的雾》,久久不能平静,胸口隐隐作痛。
不仅仅是因为片中病人们悲惨的命运,同时也为这个故事后续的真相——
二战结束后,所有的战犯无一例外地都被国际军事法庭公开审判,大多数都罪有应得。
片中的院长和他的帮凶们呢?
影片最后的字幕这样写道:
“院长被判3年有期徒刑,但在1949年因健康状况获释,并在1954年平反。”
“下药的女护士被判4年有期徒刑,出狱后继续从事儿童护理工作。”
院长在犯下这样人神共愤的罪行之后,不仅获释,还被平反。
毒杀了无数儿童的女护士,出狱后竟然还可以继续从事儿童护理工作?
《八月的雾》在真实地记录了德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页的同时,也向观众传递了一种无奈和悲观的情感。
有些事,注定无法避免。
就像埃勒斯的父亲,只能局促地站在院长的面前,却无法接走埃勒斯,圆自己父子相聚的梦。
就像埃勒斯,拼尽全力地去冒险,却也依然没能将自己心爱的南希带离险境。
还好,至少我们还有南希。
影片的最后,得知埃勒斯的死讯的南希,跑到医院的食堂,微笑着告诉大家——
“他去美国了。”
医院的众人,从一开始的将信将疑,到最后的满堂同庆。
南希化腐朽为神奇,用埃勒斯的死,为被关在医院里的众人带来轻松和笑意。
所有人,都模仿者埃勒斯当年把盘子里的鱼扔向天花板的“壮举”。
这最终的一幕,带给我们的,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