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关于盲人电影的观后感(17年间给2万盲人讲了1000部电影的他们)

关于盲人电影的观后感(17年间给2万盲人讲了1000部电影的他们)“天堂”里的“守门人”,也是第一个请盲人免费“看”电影的人,叫王伟力。许多盲人影迷亲切地叫他“大伟”“大伟老师”。志愿者卡片“一个小男孩穿着平底的运动鞋,用脚一步步量着地上的影子······”“他回头看到一处荒废的房子,门上锈迹斑斑······”这里就是心目影院,全国第一个免费请盲人“看”电影的地方,许多盲人都把这里比作“天堂”。

一个周六上午,一群人准时来到北京丰台区惠爱大厦的一间小放映厅里。

一个声音招呼在场观众,“大家请安静,电影马上开始了。”

关于盲人电影的观后感(17年间给2万盲人讲了1000部电影的他们)(1)

心目影院放映现场

声音来自影厅前排,一个手拿话筒的志愿者一会儿盯着荧幕,一会儿转头向台下的观众讲述着荧幕上的画面:

“一个小男孩穿着平底的运动鞋,用脚一步步量着地上的影子······”

“他回头看到一处荒废的房子,门上锈迹斑斑······”

这里就是心目影院,全国第一个免费请盲人“看”电影的地方,许多盲人都把这里比作“天堂”。

关于盲人电影的观后感(17年间给2万盲人讲了1000部电影的他们)(2)

志愿者卡片

01

“天堂”里的“守门人”,也是第一个请盲人免费“看”电影的人,叫王伟力。许多盲人影迷亲切地叫他“大伟”“大伟老师”。

关于盲人电影的观后感(17年间给2万盲人讲了1000部电影的他们)(3)

王伟力

那是千禧2000年,一个盲人朋友来到王伟力家做客,他恰巧正在看电影《终结者》,边看边激动地向盲人朋友滔滔不绝地讲述。

原是朋友间的家常唠嗑,没想到盲人朋友听完像中大奖一样,“是我三十年来最幸福的一天”。

这让王伟力这个中科院的理工男一时间感慨万千。

因为他家里也有个小五岁的残障妹妹,智力低下、耳朵失聪、嘴巴只能发出咿呀的声音。

关于盲人电影的观后感(17年间给2万盲人讲了1000部电影的他们)(4)

王伟力照顾妹妹

让千千万万像妹妹和盲人朋友一样的视障人士走进电影院,也就是心目影院的雏形,在王伟力心中悄然生根。

几年后,他和妻子郑晓洁先后“辞职下海”。

前路未卜,妻子偶然提起大学宿舍里的残障舍友“拒绝同学帮忙,扶着栏杆一步步艰难上楼”的场景,瞬间触动了夫妻俩的内心。

于是他们毅然决然地拿出两人所有的房子拆迁补偿款和积蓄,走进助残事业。

一做便是十几二十年。

关于盲人电影的观后感(17年间给2万盲人讲了1000部电影的他们)(5)

王伟力和郑晓洁夫妻

一开始,他们自费拍摄的残障故事纪录片“夭折”停播,也让夫妻俩见识到了助残事业的任重道远和自己的力量微弱。

与其杯水车薪地“盲目助残”,不如先为他们做些“小事”。给盲人讲电影的心目影院,就这样诞生了。

但一开始,他们“没资源,靠自己摸索,自己贴钱,连吃一份早餐都要计划一下。”

心目影院也只能“蜗居”在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79号的一个四合院里,一间20平方米的小屋,一台液晶电视和一台DVD,旁边放着20多把座椅。

“硬件”简陋至极,给盲人讲电影本身也不容易:

既要保证观众听清电影的原有声音,避免压盖影片原有的关键元素,破坏电影本身的氛围。

又要恰如其分地穿插画面和分镜的讲解,让盲人观众不仅听到,还得能理解到。

为此,王伟力没少下苦功夫:

每次开讲前,他都要花两三天把电影从头到尾看数遍。

再一帧一帧、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反复琢磨,把五六页手写的稿子反复增删。

关于盲人电影的观后感(17年间给2万盲人讲了1000部电影的他们)(6)

电影讲述志愿者

然后让妻子郑晓洁背对电视,模拟盲人的观影过程,直到确保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事物,都能听得清晰准确,讲得通俗易懂。

“音响不能小,那样太“对不起”盲人的耳朵;位置摆放得在观众后侧方,才不会扰乱主音效;

主讲人要注意自己的站位,声音不能总是从前边传来;音量适当,要给观众一种在耳边低语的感觉……”

关于盲人电影的观后感(17年间给2万盲人讲了1000部电影的他们)(7)

电影讲述手稿

还得用尽可能生活化的比喻,帮盲人观众跨越对陌生事物的理解鸿沟。

比如把“直升机”形容成“扣着的汤勺,加几片旋转的扇叶”,

把“摩天大楼”解释为“扣着的巨大玻璃杯”,但里面有很多房间······

甚至有一次放映过程中突然全屏“飘雪花”,只有声音没有画面。

他也能凭借对电影镜头的熟悉,不间断讲述,以至于台下观众丝毫没有察觉到异样。

关于盲人电影的观后感(17年间给2万盲人讲了1000部电影的他们)(8)

就这样,王伟力不断摸索精进,心目影院的观众也从一位到成百上千,直到今天已经给2万多盲人讲过1000多部电影。

02

其中有不少像肖焕义老人这样的“老顾客”。

从2006年开始,一到周六上午,他就早起乘车两小时,中途倒两趟公交车,从几十公里外赶来,年过六旬,仍风雨无阻。

每次电影放映前的互动环节,他都是最积极的那个。

也常常客串主持人,讲讲串词,偶尔还幽默一下——

情不自禁地抚摸一下自己的脸,然后得意地问“非常有男人的魅力吧?”

关于盲人电影的观后感(17年间给2万盲人讲了1000部电影的他们)(9)

张华老人从第一次走进心目影院,距今也已整整10年。

而且每次她都要认真打扮一番,然后戴上墨镜出门,哪怕冒雨打车也要赶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节日”。

甚至有一次因为担心迟到,还不停催促的士司机“开快点儿,再快点儿”。

关于盲人电影的观后感(17年间给2万盲人讲了1000部电影的他们)(10)

不少常来心目影院的盲人观众,虽然从未看见过彼此,但他们三三两两站到心目影院门口,互相摸一摸手,碰一碰盲杖,就确定彼此是这里的“老熟人”。

“今天看什么电影呀?”“什么都行。”

这么多年,心目影院已经不再是“看懂”电影,更是老朋友的会面,甚至像“回家”一样。

关于盲人电影的观后感(17年间给2万盲人讲了1000部电影的他们)(11)

03

肖焕义老人说,原来他“靠别人生活”,是心目影院让他“找到了自我”,获得了安全感。

这是王伟力和郑晓洁夫妻创办心目电影的初衷,也是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温度。

关于盲人电影的观后感(17年间给2万盲人讲了1000部电影的他们)(12)

所幸,他们夫妻多年的努力没有被辜负:

如今心目影院拥有固定电影讲述人50多位,注册志愿者超过1万名;

专门为孩子们录制的电影讲述送到了全国一千多所盲校;

北京之外,“心目影院”的模式还落地了天津、徐州、郑州、昆明、苏州、大连等国内多个城市;

中国广电“光明影院”公益点播专区也已上线,全国1700多万视障人士有了自己的 “无障碍电影”免费点播专区。

关于盲人电影的观后感(17年间给2万盲人讲了1000部电影的他们)(13)

光明影院网站首页

此外,王伟力和郑晓洁夫妻还创办了“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这个专业助盲机构。

除了心目影院,心目图书馆制作的数字信息无障碍系统语音图书和文本图书,已达到国际标准,为全国诸多公共图书馆和盲校(特殊教育学校)提供无障碍阅读服务;

“快乐融合 盲健同行健身”带视障朋友进行常走和长跑,参与北京国际马拉松,举办盲人趣味运动会。

“假如给我三天黑暗”通过组织一系列视障体验和助盲活动,让更多人切身体验视障群体的真实生活······

关于盲人电影的观后感(17年间给2万盲人讲了1000部电影的他们)(14)

“假如给我三天黑暗”活动

粗略统计,“红丹丹”的助盲服务已经覆盖全国105所盲校和特校及相应省份,直接受益视障人士超过10万人次。

但正如王伟力和郑晓洁夫妇所言,这对我国目前的8500万残障人群来说,依旧是杯水车薪。

但他们给我们提了醒:

助盲助残不仅是帮他们方便生活设施,更是在生活点滴处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

然后一点点努力让他们都敢做想做的事,逛街看电影到远方旅行······“

让“我们都一样”,没什么“特殊的地方”。

关于盲人电影的观后感(17年间给2万盲人讲了1000部电影的他们)(15)

参考资料

·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网站

·人民资讯《1000场陪伴 “心目影院”温暖十七载》

·《今天,曝光全国电影院最“黑”一幕!》

·正观快评:“心目影院”让光影艺术点亮盲人生活

·新黄河《盲人影院里的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