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电影幻想(什么叫私语叙事)
1979年电影幻想(什么叫私语叙事)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改革让敏感的第六代导演改变了对电影的传统观念,他们及时调整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主题和文化内涵,不再在虚拟的历史中挖掘精神资源,他们认为电影的目的应该记录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况,因此他们固执地用摄影机记录着社会底层和弱势人群,记录着改革对他们生活产生的影响,冷静客观地观察着他们在社会中的生活轨迹。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发生了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因为改革所带来一系列如工人下岗无法再就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分配不公平、社会阶级逐渐固化等社会问题。这一类导演在创作电影之前观看了大量的电影大师的作品,努力在本土生活经验与先锋手法之间寻求平衡,但仍然停留在水平较低的模仿阶段,以致于从他们的电影中可以看到多位电影大师的痕迹,比如王全安的《月蚀》等。尽管“第六代”导演个性迥异并有着不同的艺术追求,但是他们对于私语叙事的选
在共同的社会语境和思想艺术的滋养下,本来各具特色的“第六代”导演却有着共同的叙事选择——私语叙事。他们执着于对生命初始状态的还原、对成长焦虑的书写、对边缘个体的关照,个人经历与主观感受成为他们电影创作的出发点,青春私语、边缘私语、都市私语成为了他们电影叙事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第六代导演早期作品的梳理,我们会发现他们在进行私语叙事大致会有三种选择倾向:第一种是通过电影表达自己的意识形态,他们通常游离于主流的意识形态之外,倾向描述被遮蔽和压抑的边缘感受。
比如张元导演的《东宫西宫》为观众讲述的则是被主流意识形态排斥在外的非异性恋个体的情感遭遇。这一类导演在电影创作中更愿意从个体经验出发,对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和边缘个体的生存焦虑投以更多的关注;第二种私语叙事选择则倾向于去表达新生活,开拓商业市场,利用先锋化的手法去迎合市场的需求,促使情感体验向情感消费的方向转化,如张扬的《爱情麻辣烫》、施润玖的《美丽新世界》。
这些电影在开拓电影市场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第三种私语叙事选择是倾向于对电影艺术的探索,具有电影先锋意味。
这一类导演在创作电影之前观看了大量的电影大师的作品,努力在本土生活经验与先锋手法之间寻求平衡,但仍然停留在水平较低的模仿阶段,以致于从他们的电影中可以看到多位电影大师的痕迹,比如王全安的《月蚀》等。
尽管“第六代”导演个性迥异并有着不同的艺术追求,但是他们对于私语叙事的选择却有着惊人的一致。因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让第六代导演在有着强大公共叙事的传统下做出了不一样的叙事选择。
首先社会语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第六代”导演成长于1980年代,这个时间段恰逢中国社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变迁。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发生了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因为改革所带来一系列如工人下岗无法再就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分配不公平、社会阶级逐渐固化等社会问题。
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改革让敏感的第六代导演改变了对电影的传统观念,他们及时调整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主题和文化内涵,不再在虚拟的历史中挖掘精神资源,他们认为电影的目的应该记录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况,因此他们固执地用摄影机记录着社会底层和弱势人群,记录着改革对他们生活产生的影响,冷静客观地观察着他们在社会中的生活轨迹。
在这种创作倾向下,“第六代”导演的作品被深深地烙上那个时代的印记——彷徨、迷茫、不知所措、无力抗争。
其次,电影行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电影语境上来说,“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相比,“第五代”导演无疑是幸运的。“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不同,他们是文革之后第一批受过专业电影学院训练的电影人,他们一毕业之后就立刻有机会进入一些电影厂进而可以执导电影的拍摄。
除此之外,当时的电影体制与“第六代”导演成长时期的电影体制不同,在计划经济时代“第五代”导演进行电影创作是没有票房压力的,他们不需要去考虑市场的因素,因为当时只要在拍摄计划之内的影片,不管票房如何市场如何,最后都会被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以70万元进行收购。
到了19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国内的电影体制也随之进行调整。迫于市场的压力,国家没有办法再给电影拍摄施以优惠,各大电影厂也只能自负盈亏通过票房来收取成本。
彼时,在1980年代就已经在国内外声名鹊起的“第五代”导演因为拥有非常巨大的资本号召力,他们在九十年代接连拍摄了《霸王别姬》、《菊豆》、《红粉》等影片。
他们在中国电影市场上挥洒自如,完全体会不到“第六代”导演无片可拍的尴尬。“第五代”导演在电影市场上形成的巨大压制和难以解决的资金问题给“第六代”导演的生存空间形成一种挤压之势。
在这种情况下,“第六代”导演开始走出体制自寻出路,王小帅就是典型的例子。“第六代”导演王小帅从电影学院毕业之后就投身于福建电影制片厂,试图走“第五代”导演的路径来实现自己的电影梦想,然而在制片厂努力了三年之后,身份依然是场记,根本没有拍摄电影的机会,自己写的剧本也是屡屡被退。
无奈之下,王小帅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北漂”,尝试在体制之外筹措资金进行独立拍片。这就是当时“第六代”导演所面临的电影环境,他们是被体制拒绝,被秩序隔离的独行者。
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大众文化的兴起促使他们走了一条与“第五代”导演大相径庭的道路,后来成功之后的王小帅这样说:“我们是石头缝里的一棵草,缝里还有泥土,所以长出来了。”
此外,“第六代”导演的私语叙事还与当时的文化形势有关。“第六代”导演成长于20世纪80年代,彼时正是中国思想文化飞速涌动的阶段,文化思潮方面也在义无反顾地狂飙突进。
“第六代”导演在这样特殊的历史内一直扮演的“文化精英”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领域的启蒙者,但其所倡导的思想意识却无法占据主流的政治话语空间,这其实对他们的文化心理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大众文化逐渐兴盛并对第六代导演所占据的精英阵地形成了一种蚕食之势,港台歌曲、电影、小说等娱乐文化逐渐成为了普通民众的精神栖息之地。因此,以“第六代”导演为代表的精英文化逐渐被排挤到社会的边缘地位,他们只能站在自己狭小的精英阵地抒发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