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崔器与张小敬聊长安(透析李必和张小敬)
长安十二时辰崔器与张小敬聊长安(透析李必和张小敬)当时,郭正一有个养生习惯,每晚喝上一盅浆水粥,益气补脾,调整多年战阵生涯的杀气。有趣的是,这个粥却必须由玉素烹饪,也许只有来自高句丽战场的气息,才能让郭正一心安。武则天年间,有一位朝廷官员名唤郭正一。他军功卓著,曾参加唐军攻灭高句[gōu]丽一战。在征战途中,郭正一从平壤掳回一位婢女,取名玉素。玉素初到长安,温婉清丽,甚是可人,很快受到宠信。不良人的职责,主要是管理长安的基层治安。在清朝人看来,他们职责主要是从事一些刑讯,侦查,缉捕工作,而且大多时候会打“擦边球”。简单来说,不良人是政府的“阴影”,很多见不得人的工作需要他们解决。“不良人”是阴影,需要做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比如唐朝的《朝野佥载》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案件。
《长安十二时辰》热播,“不良人”惹人好奇最近,文字鬼才马伯庸的小说《长安十二时辰》被搬上了大荧幕。唯美的画面,丝丝入扣的剧情,精致的设计引起一阵热捧。尤其是雷佳音饰演的不良帅张小敬,不拘一格,飘逸洒脱,圈粉无数。“不良人”这个神秘团体也引起了很多观众的注意。
表面上来看,不良人似乎属于官府,抓凶缉盗。但是从穿着打扮到行事风格,在他们身上没有一点“正规军”的影子。历史上真的有这个组织吗?他们又是干什么的呢?下面,我们一一揭晓。
历史上的确有“不良人”存在。而且我们一看名字,就能看出这名字有问题。“不良”,实际上就是不好嘛。
清朝的《称谓录》,也就是一本记录官名的书中记载:
“缉事番役,在唐称为不良人,有不良帅主之,即汉之大谁何。”不良人的职责,主要是管理长安的基层治安。在清朝人看来,他们职责主要是从事一些刑讯,侦查,缉捕工作,而且大多时候会打“擦边球”。简单来说,不良人是政府的“阴影”,很多见不得人的工作需要他们解决。
“不良人”是阴影,需要做一些见不得人的事
比如唐朝的《朝野佥载》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案件。
武则天年间,有一位朝廷官员名唤郭正一。他军功卓著,曾参加唐军攻灭高句[gōu]丽一战。在征战途中,郭正一从平壤掳回一位婢女,取名玉素。玉素初到长安,温婉清丽,甚是可人,很快受到宠信。
当时,郭正一有个养生习惯,每晚喝上一盅浆水粥,益气补脾,调整多年战阵生涯的杀气。有趣的是,这个粥却必须由玉素烹饪,也许只有来自高句丽战场的气息,才能让郭正一心安。
隋朝曾有过几次对高句丽的征讨
然而玉素并不像表面上那样温柔。有一天,她突然在粥里下了毒。郭正一这边刚吃下去,毒药就发作了。刚好那玉素手段不足,得不到上好的毒药,郭正一并没有毒发身亡,而是紧急吃一些解药,缓了过来。这时,玉素已经不见踪影。同她一起消失的,还有府里十几件贵重的金银器。
显然,玉素是见谋杀未遂,便卷了财物逃跑。这件事很快就在朝廷传开,一时间,长安官宦人心惶惶,许多人家甚至开始处死高句丽的婢女。朝廷只得发下死命令:要求长安地面上的县官限期破案。命令虽死,但几天过去了,案件却没有任何松动。别无他法,长安只得启用了不良帅魏昶[chǎng]。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李必
这魏昶不知什么来头,只听完案情,第一时间就定下两条计策:
第一条:诡诈之术。从郭府找了三个面目忠厚的家奴,套头蒙面,当街押回衙门。此举为暗示真凶:同伙已经落网。以此诱使对方在惊慌中露马脚。第二条:扩大搜索范围。传唤郭府卫士,查问案发时日前来拜访的可疑者,主动追查线索。结果第二条计策生效:曾经有一个同样从高句丽战场的俘虏来访,并给马夫留了一封信。
不良人迅速展开行动,找到了信件,发现留了一句话:“金城坊空宅。”于是不良人立即前往金城坊搜索,果然在一所空宅内,抓获了婢女玉素、马夫和高句丽降人。三人合谋的行径也因此侦破。
剧中的李必和张小敬
说到这里,不良人的形象已经比较清晰了。他们生于市井,长于草根。非常熟悉基层的生存规则,了解各种潜规则和非正常手段。他们善于通过非常规的方法侦破案件。也许“不良”暗示着这群人自身也属于市井无赖,或有着一些“前科”,只有罪犯最了解罪犯。
盗亦有道,贼喊捉贼。
不良人的“忠诚”,昭示了大唐·长安中每个人的结局在剧中,不良人的作风也和历史定位非常接近。比如被称为五樽阎罗的张小敬似乎从来不懂什么是规矩,别人走大道,他却偏要走小门夜路。别人在明面上做事,他却总要用“潜规则”。让人意外的是,每次使用潜规则都异常顺利。这就是在暗示我们,外表光鲜亮丽的长安,实际上有着一个地下世界,还有一套“地下规则”,而这个规则似乎才是长安的主流。
李必和徐宾
比如“大堪舆术”创立者徐宾劝说李必:
“为了太子着想,应该把心思放在捉拿狼卫的漏网之鱼这件事,别主动去查‘阙勒霍多’,做多错多,还会连累到太子。”这是什么意思?
忠诚=生命
不良人最强大的武器是什么?是不守规矩?还是长安的三教九流?都不是。是那些暗桩自始至终的忠诚。
在一集中,张小敬为了换取情报,出卖了其他不良小武。但小武仍然慷慨赴死,没有一丝怨言。当然,因为这个原因,不良人都背弃了张小敬,但他们都不曾背弃以及的忠诚。
崔器孤身守靖安司
徐宾明知李必要一查到底,仍然冒着危险劝诫。
崔器明知必死,仍然挺枪守护靖安司。
就连服侍太子的两个小道童,都要俯首待死。
可见长安虽然危在旦夕,但是在这个圈子里,在长安人的心中,这个地方值得他们有生命守护。不论是正是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生命也可抛弃,死得其所。
那么,剧中一众主角的命运究竟会如何呢?我们不妨用“忠诚”解析一番。
李必
李必聪慧异于常人,又忠于太子,忠于长安百姓。然而,李必已经和“绝对忠诚”分道扬镳了。太子几次要求他停止追查,领功受赏,李必却拒绝不受,坚持彻查“阙勒霍多”。徐宾明谏,他反而怀疑起来。就连皇上身边的红人郭利仕都劝不动他。显然,虽然太子和人民都很重要,但他更看重百姓。
李必,只能当救长安的天才,却做不了太子的宰相。
太子
太子是宫中的“两面人”。一方面,他是林相的对手,“圣人”已然偏向林相,刀已在脖子上。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位改革家,想要挽救开始走向陈腐的王朝。因此,他的心既不够硬,也不够狠。不硬,畏缩,手中有李必这把神剑,却不敢上前,惧怕风险。不狠,不黑,也敌不过林相的官场权谋。
两面下注,终于顾此失彼,一场空。
林相
林相是个能人,但也是个政治家。剧播到现在,“上帝视角”就是他了。李必、狼卫甚至龙波的每一步他都看在眼里,兵不血刃夺了太子一众的权。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另一面,靖安司入绝境,他洞若观火。长安垂危,他仍然见缝插针,不忘培植党羽、上下其手。
能人可以治世,但政治家看利益。政治家会在朝堂胜出,能人却再难缔造一个盛世。
龙波
有灭唐志,却无灭唐器。现在看来,很多事情没有偏离他的大计划。但反过来看,“隐患重重”。他的权谋,林相看在眼里。他的计划,被李必渐渐探明。就连他本人和帮手,都和张小敬有莫大牵扯。他没有所谓“忠诚”,只有不择手段。
龙波必败。
但值得注意的是,他背后还有没有人?按道理来说是有的:他如何联系了解塞外狼卫?如何用镖局把火材运入长安?目前来看,龙波的财力和资源都不是普通的身份能说通的。
张小敬和檀棋,代表了长安过去的荣耀
张小敬&檀棋
这俩人适合一起说,因为剧情已把他们连在一起。张小敬从“五尊阎罗”变成长安守护者,始终坚持自己。而檀棋和张小敬的形象是差不多的,坚持自我。
因此长安容不下张小敬。
张小敬就算不死,也会离开长安。当然,死是更符合剧情走向的。因为到目前为止,本剧最大的的隐藏路线,就是长安的衰落。太子一党,林相一党,圣人自己,朝堂上的这三方,只要有任何一方放弃自身利益,和其他人合作,龙波将无处藏身。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唐朝自身问题,剧中这样的情况根本不会发生。而张小敬和檀棋就代表了长安过去的荣耀,这次“阙勒霍多”将是长安由盛转衰的节点。因此,《长安十二时辰》有一条叫最大的暗线,就是一个伟大政权的腐朽,一座辉煌城市的衰落。衰落在官员的内斗中,衰落在百姓的哀嚎里。
这部剧中每个人都有自己行善作恶的理由,每个人也没有绝对的“恶”。这恰恰反映了一个关键问题:坏的体制,会把好人变坏。
当长安开始腐朽,长安的人便无路可逃。当长安辜负了人们的忠诚,《十二时辰》中,便没有赢家。
输掉的是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