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春风斗古城老电影简介(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关敬陶团反正后的光荣历程)
野火春风斗古城老电影简介(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关敬陶团反正后的光荣历程)杨庄岭位于唐县县城西北5公里,是平原进入山区根据地的要道,入口两侧是海拔不算太高的山岭。此岭的东北是封庄进山隘口,西南是魏庄进山隘口,三个隘口是进入山区抗日根据地的第一道防线。游击军遵军区命令,阻敌于杨庄岭下,待滞迟和消灭日寇后再行转移。1938年8月31日,晋察冀军区在唐县北店头村召开欢迎反正部队大会1938年8月31日,晋察冀军区在唐县北店头村召开欢迎大会,各界群众近万人参加了大会,会场布置的隆重热烈,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亲临会场并讲话,使许多反正官兵感动的流下热泪。大会上反正部队被晋察冀军区正式命名为“晋察冀军区抗日游击军”,隶属第三军分区建制。李允声任司令员,王溥任副司令员,历男任政治部主任。下设三个支队(支队相当营),每个支队下辖三个大队,每大队编制150人。军部直属有迫击炮大队和一部电台。游击军装备有轻、重机枪、掷弹筒,步枪均为“三八式”,这在当时算得上装备精良。游击军成立后分别驻
李英儒的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描写古城保定军民英勇抗战的故事,被大家所熟知。后来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在银幕上再现了扬晓东、金环、银环等我党地下工作者在极端险恶的环境里,机智勇敢,出生入死,宣传群众,发展组织,搜集情报,策反伪军,向根据地输送急需物资的英雄形象。展现了他们宁死不屈、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使人们百看不厌,受益颇深。其中电影以伪军关敬陶团起义,奔赴抗日根据地而结束。那么后来这支部队实际情况怎么样呢?又有那些光荣历程呢?为了挖掘抗日资源,追踪历史文化,现将其战斗历程简略介绍如下:
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作者李英儒
《野火春风斗古城》是根据真实事例改编的。我党地下工作者的原型为我晋察冀军区敌工部部长厉男,起义团长关敬陶的原型就是率领“平汉线伪警防队第四区队”反正的区队长王溥。1938年8月25日,在我党地下工作者的争取下,伪冀东自治政府平汉线警防队第四区队,在区队长王溥带领下,率1800多人反正,这是抗战时期敌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伪军反正。反正部队在我抗日武装的接应下,奉命开赴到抗日根据地基础较好的河北唐县北店头村(当时该村是唐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整编,受到边区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策反关敬陶团的场景
1938年8月31日,晋察冀军区在唐县北店头村召开欢迎大会,各界群众近万人参加了大会,会场布置的隆重热烈,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亲临会场并讲话,使许多反正官兵感动的流下热泪。大会上反正部队被晋察冀军区正式命名为“晋察冀军区抗日游击军”,隶属第三军分区建制。李允声任司令员,王溥任副司令员,历男任政治部主任。下设三个支队(支队相当营),每个支队下辖三个大队,每大队编制150人。军部直属有迫击炮大队和一部电台。游击军装备有轻、重机枪、掷弹筒,步枪均为“三八式”,这在当时算得上装备精良。游击军成立后分别驻在北店头附近的东杨庄、封庄、魏庄三个村庄。分别把守进入山区抗日根据地的三个隘口,这也是军区对抗日游击军的充分信任。
1938年31日,晋察冀军区在唐县北店头村召开欢迎反正部队大会
1938年9月,日军集中5万余人,对我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实施“扫荡”。当时反正后的游击军就扼守在通往根据地的东大门——唐县扬庄岭一带防线。官兵们听说要与日寇作战,非常兴奋,自上到下都憋着一股子劲,想把多年受日寇压抑的怒火发泄出来,这次机会终于来了,纷纷写请战书和决心书,表示要用打胜仗的实际行动感谢群众对部队的支持,用消灭日寇的辉煌战果向根据地献礼。
1938年8月31日,晋察冀军区在唐县北店头村召开欢迎反正部队大会
杨庄岭位于唐县县城西北5公里,是平原进入山区根据地的要道,入口两侧是海拔不算太高的山岭。此岭的东北是封庄进山隘口,西南是魏庄进山隘口,三个隘口是进入山区抗日根据地的第一道防线。游击军遵军区命令,阻敌于杨庄岭下,待滞迟和消灭日寇后再行转移。
9月中旬,保定的日军纠集1000余人,兵分两路进攻游击军,一路直接攻打杨庄岭,一路采取迂回包抄战术从魏庄包抄过来。游击军不畏强敌,积极迎战,一方面英勇顽强地利用杨庄岭主阵地抗击日寇;另一方面对魏庄来敌采取近打,分割围歼的方法,消灭日寇。两处战场打得十分激烈,其中以杨庄岭阻击战打得最为惨烈,在战斗的最激烈时,日军曾施放毒气,对我军造成很大威胁。但我军英勇顽强,打退了日寇十几次进攻,始终坚守在杨庄岭阵地上,未让日寇前进一步。鏖战三日,迫敌撤退,缩回保定。三天战斗,游击军共毙伤敌200余人。取得了游击军成立以来首次胜利。受到军区通令嘉奖,也赢得了边区人民的赞扬和信任。
1939年1月6日,游击军奉命移防到唐县管家佐一带休整,期间,针对少数官兵违纪和勾结日伪的行为进行了处理。清除了”三青团“组织,对部队进行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教育,在部队中建立了党的组织,对官兵进行了阶级教育,以提高政治觉悟。同时对部队中的投机分子进行了清理,纯洁了部队。
1940年初,游击军调防到唐县迷城一带。三个支队分别驻防在西迷城、中迷城、东迷城三个村庄。一方面警戒灵山方向的敌情,另一方面按照军区要求,对部队进行了政治建军和整编整训,主要内容就是按照八路军部队的标准,对部队进行改造教育,在部队各级中完善党的组织和党的生活制度,建立士兵委员会,实行军事民主;加强纪律建设,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官兵进行游击战术的训练。并补充新兵员,由第三军分区游击第一支队支队长赵国泰率六个连队,800多人分散编入游击军,为部队补充了大量党员和骨干力量,提高了部队中的先进成分,军政素质得到增强。整编后,王溥任游击军司令,赵国泰任政委。同年,王溥由晋察冀军区敌工部部长厉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整编后该部参加了保卫根据地和反“扫荡”的多次战斗。经过艰苦的作战,不但大量地消灭了日伪军,而且锻炼了部队,提高了部队作战能力。部队运用游击战术更加娴熟,其战斗力日渐增强,从一支反正的军队逐步发展成为了主力部队。
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打响后,王溥奉命率领游击军对平汉路望都至王京段的破击任务。在民兵和群众的配合下,他们主动出击,炸毁桥梁4座,收割电线数千斤,拔掉多处日伪据点,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21日7时,游击军从平汉破击铁路返回唐县田家庄村宿营,遭日伪军300多人的偷袭,游击军一面向上报告,一面指挥部队抢占制高点,诱敌入村,然后在田家庄村将敌围歼,共毙伤日、伪军100余人,缴军用物资一部。11月16日,游击军在河北曲阳张家峪被日军包围,敌侦知我团部驻地后,在飞机大炮配合下猛攻团部。在此危急时刻,王溥决定亲率警卫连掩护赵政委和胡参谋长分率主力和机关突围。经两个小时激战,警卫连伤亡惨重,只剩下王溥和12名战士。他们被压缩在一个小高地上,敌人一次又一次发动冲锋,机枪手不幸中弹牺牲。王溥接过机枪向敌人扫射,警卫班长郑和荣催促他赶快突围,王溥坚决不撤退,并命令警卫员们突围。他的身先士卒精神,影响着每一个战士。警卫员崔福申说:“死就在一起死,决不离开司令员”。此时,王溥仍担心赵国泰政委是否率军部突出重围(事后查明,除游击军政治部副主任郝玉明等少数官兵在转移途中不幸牺牲外,游击军主力成功突围)。决心再坚持下去,拖住敌人。敌人一次次冲锋被打退,恼羞成怒的日军眼见无法围歼游击军大部队,于是就集中炮火向高地猛烈轰击,郑和荣牺牲了,王溥的身体也受伤五处,不能行动。于是,他再次命令警卫战士尽快突围,可是谁也不肯离开,继续向敌人射击。这时王溥的手枪里只剩下三发子弹,他支撑着身体,向敌人射出两发后,用最后一发子弹射向了自己的太阳穴,壮烈牺牲,年仅33岁。王溥是百团大战中我八路军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将领,安葬于唐县军城晋察冀烈士陵园。
1943年秋季,42团团长成少甫(中)与参谋长马卫华(左)在指挥大茂山反“扫荡”作战
1942年2月,晋察冀军区整编部队,“游击军”番号被撤消,游击军组建成两个八路军正规团,既: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41团、第42团,归军区三分区建制。这标志着游击军编入八路军正规部队系列,成为晋察冀军区和第三军分区的主力团。为加强山区游击战争的作战需要,使部队更加机动灵活,每个团取消“营”建制,团直辖连,以连为作战单位。每个团下辖4个连,1个特务连,以连为作战单位开展游击战:团直属机枪排,侦察排,通讯排。团部设有政治处,参谋处,供给处,卫生所。团部在以后的作战中分别驻防在唐县的北店头、军城、曲阳武家湾等地。部队整编后,其战斗力大大提高,多次担当军区主力参加反扫荡和保卫麦收战斗,转战于唐县、曲阳、阜平、完县、定县等地。
1943年秋季,42团在大茂山保卫战中的机枪阵地
1943年3月,军区主力2团3营、骑兵团7连、8连补入42团,使该团战斗力大增。当年秋季日寇集中4万多人对我晋察冀根据地腹地大茂山一带进行大规模的扫荡,这里驻扎着晋察冀根据地的党、政、军、后领导机关和后勤保障机构。42团奉命阻击日寇,保卫大茂山一带的首脑机关。42团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经过3个多月的浴血奋战,与日军作战大、小战斗共计46次,共毙、伤敌800多名,击落敌机一架,缴获重机枪一挺,彻底粉碎了日军两次合围大茂山的图谋。晋察冀军区对42团予以通令嘉奖,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奖给42团“神仙山保卫者”红旗一面。
1943年秋季,42团在唐县大茂山反“扫荡”作战中,我军阵地
在抗日战争中,该团打了许多恶仗险仗,大量地消灭了敌人,保卫了抗日根据地,保护了人民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1945年8月10日,42团补入云彪支队3个连恢复大团编制。1945年9月21日,42团编入冀晋纵队(赵尔陆纵队)第1旅,为该旅第3团,是主力团之一。
1946年4月,晋察冀部队进行第一次精简整编,以冀晋(赵尔陆)纵队和冀晋(陈正湘)纵队整编为冀晋纵队,该团被编入该纵队第3旅第10团。
1946年7月,为适应大兵团作战的需要,晋察冀军区对部队进行第3次整编,冀晋纵队改番号为晋察冀野战军第4纵队,原冀晋纵队第3旅改为晋察冀野战军第4纵队第10旅,该团为晋察冀野战军4纵队10旅第30团。1947年11月,在解放石家庄时,该团攻势凶猛,从东北角率先攻入城内。二连巧入敌穴,活捉石家庄警备司令“刘英”,迫残敌投降,打出了主力团的威风。该团随四纵进军冀东,在解放冀东战斗中,打得英勇顽强,电影《集结号》就是根据该团的战斗事例改编的。
1948年12月,中央军委实行全军统一番号编制,晋察冀野战军第4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军,第10旅改称为190师,该团(30团)改为570团。该团基础很老,战斗力较强,一直都是军、师主力团,先后参加了绥远、大同、集宁、张家口、保定南北、正太、清风店围歼、石家庄攻坚、出击察南、转进冀东、主攻新保安、助攻太原等解放华北诸战役。6月,该团随第64军调归第一野战军建制,执行解放西北各省区任务。7、8月间,参加了扶眉战役、兰州战役,9月底进驻银川,解放宁夏全境。解放战争中,该团转战于华北、西北,参加了29场主要战役。
1950年1月,奉命修筑宝(鸡)天(水)铁路,被誉为建设大西北的“开路先锋”。
1951年2月,该团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4军第190师570团入朝参战。先后参加第五次战役和保卫马良山积极防御作战。打出了主力团的威风,回国后该军一直驻守在辽宁的东部。
1955年3月该团随190师奉中央军委命令接受接收苏联装备,团配属中型坦克营,炮营,高炮连。综合战力明显提高,是我军当时装备最精良的步兵团之一。
1957年该团参加了叶帅组织导演的“辽东半岛抗登陆战役演习”,其过硬的军事素质受到彭,贺,聂三帅检阅。
1958年10月该团随190师进行了“滨海防御战役中机化师机动作战”演习,提高了抗登陆作战的能力。
198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整编。该团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集团军190师570团。该团在本溪市驻守42年,在大连市驻防6年。1998年至2003年间,190师被编入39集团军,改为190旅,570团炮营随190旅编入39集团军;三营被编入191旅,先随191旅归属辽宁省军区,后编入40集团军;一、二营编为吉林省军区边防一团。
本文原创,侵权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