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敦刻尔克历史背景(电影敦刻尔克是在为英国洗白么)
电影敦刻尔克历史背景(电影敦刻尔克是在为英国洗白么)而作为英国导演,又怎么会在乎法国人的喜恶呢?所以《敦刻尔克》片面得反映了英国人歪曲的历史观。我们看看大导演的运镜就好,不必过分吹嘘每一部诺兰大导的作品。而法媒最大的意见就在于,整个撤退过程中,英军一直在逃跑,而坚守的法军却在奋力抵抗,为撤退的盟友争取时间。做出了巨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的法军在整部电影里却完全没有体现。在影片中法国军人除了在开头露了一下脸,而且对盟友态度也不好,剩下的形象就是扒死人衣服到处逃窜蹭英国人船的形象。我们为什么要用出卖这个词形容英军呢?因为英军是在未通知法军和比利时军的情况下,单方面展开了撤退,直接弃守了阵地,致使法军和比利时军队的侧翼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暴露在德军的包围中。最终,比利时军当场投降,法军陷入崩溃与混乱,只能胡乱着跟随英军撤退。实际上,法国人在敦刻尔克的时候仍然在抵抗,整个局面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德国并没有真正比英法实力强大,当时的德国虽然靠着闪电战
诺兰导演的《敦刻尔克》从文艺作品的角度来说是一部电影佳作。
影片讲述了1940年5月/6月,四十万英法士兵被困在法国港口城市敦刻尔克,唯一的出路是通过海路撤离,然而德国人掌握了空中优势,对英国士兵和船只进行了猛烈的轰炸。面临严峻的局面,英国为了尽快完成撤退,除了出动庞大的海军之外,还派出了能够动员的所有民用船只,试图将被困部队救出。 本片通过一位士兵的视角,展现了那些被困部队、两名皇家空军战斗机飞行员和一群平民,是如何在德国空军猛烈的轰炸下,如何成功逃离的故事。
诺兰不愧是大师级导演,把一场本来是灰头土脸的溃败,拍的热血澎湃,波澜壮阔。海上的空战和行船镜头看得我是激动不已,这画面美的每一帧都能保存下来做屏保。
但是影片上映期间却遭到了法国媒体的抵制。因为在历史上,敦刻尔克大撤退可谓是英国人的一项不光彩之举,他们出卖了自己的法国和比利时战友,在别人仍在抗争的时候,却一门心思地想要逃跑。结果,原本应该还有转机的战役却变成了一场逃亡的悲剧,英军不仅丢失了大量装备,还导致了法军士气的崩溃。
我们为什么要用出卖这个词形容英军呢?因为英军是在未通知法军和比利时军的情况下,单方面展开了撤退,直接弃守了阵地,致使法军和比利时军队的侧翼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暴露在德军的包围中。最终,比利时军当场投降,法军陷入崩溃与混乱,只能胡乱着跟随英军撤退。
实际上,法国人在敦刻尔克的时候仍然在抵抗,整个局面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德国并没有真正比英法实力强大,当时的德国虽然靠着闪电战等更为先进的理念打了整个欧洲一个措手不及,占领了大量的土地,但是根本没有时间消化占领区,无法把占领区的经济和资源转化为军事实力。许多后来成为经典的装备还没有完全成型,连装甲兵们依赖的都主要是二号、三号等轻型坦克,部队还在依靠畜力运输。
如果此时英法真要硬刚下去,德国也绝对吃不消。但是,关键时刻,英国人却放弃了,固执地坚持离开,带崩了整个战场,最终导致众多军队聚集在滩头无法前行,只能对着大海发呆,等待救援船只的到来。
而法媒最大的意见就在于,整个撤退过程中,英军一直在逃跑,而坚守的法军却在奋力抵抗,为撤退的盟友争取时间。做出了巨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的法军在整部电影里却完全没有体现。在影片中法国军人除了在开头露了一下脸,而且对盟友态度也不好,剩下的形象就是扒死人衣服到处逃窜蹭英国人船的形象。
而作为英国导演,又怎么会在乎法国人的喜恶呢?所以《敦刻尔克》片面得反映了英国人歪曲的历史观。我们看看大导演的运镜就好,不必过分吹嘘每一部诺兰大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