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值得你反思人生的电影(让你破除成长的焦虑)
一部值得你反思人生的电影(让你破除成长的焦虑)《飞越疯人院》剧情先大概讲讲这两部电影看这种所谓以前的好电影,我一向没有读书和听课那么勤快。但当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不得不去看时,发现不愧是七非先生推荐的,还真挺精彩和有启发!看都看了,不能白看,那就趁机写篇文章吧!
你好呀,我是仰心~
正心读书会的梓桐,约我做一场抖音直播。我欣然接受,算是迈出直播的头一步吧!
有些事不试试,根本不知道有啥宝藏等你去发掘。
准备直播附带的作业是,要看两部电影:《飞越疯人院》和《因父之名》。
看这种所谓以前的好电影,我一向没有读书和听课那么勤快。
但当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不得不去看时,发现不愧是七非先生推荐的,还真挺精彩和有启发!
看都看了,不能白看,那就趁机写篇文章吧!
先大概讲讲这两部电影
《飞越疯人院》剧情
这是一个在疯人院里的正常人,想要获得自由的故事!
麦克墨菲为了逃避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他的到来,给死气沉沉的精神病院带来了剧烈的冲击。麦克挑战了医院严格的管理制度,受到护士长拉契特的百般阻挠。
他还带领病人偷跑出海捕鱼,振奋了他们的精神,却让院方头痛不已。院方为了惩处麦克胆大妄为、屡犯院规,决定将他永远留在疯人院。
生性自由的麦克再也无法忍受疯人院的生活,他联合病友,高大的印第安人“酋长”,开始自己的计划:飞越疯人院。
本片获1975年第48届奥斯卡五项大奖。主人公“不自由,毋宁死”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因父之名》剧情
这是一家人被无辜陷害成凶手,想要洗脱冤情出来的故事。
它改编自真实的故事。盖瑞生活于当年战火纷飞的北爱尔兰,整日无所事事,偷鸡摸狗,无意间得罪了北爱共和军。
无奈之下,其父只能送他到英国闯天下。孰料,刚到英国的盖瑞就被当地心急立功的警察诬蔑为北爱共和军的凶手,还连累了在英国的姑妈一家一同被当作暴徒关进了监狱。
其父四处陈情,也被关进了监禁。父子俩在监狱受尽苦头。直到多年之后,一位英国的女律师才开始从头调查这件很荒谬的冤案。这件冤案能否得以平反,父子能否重见生天?
1.有一种成功,叫"我试了"在《飞越疯人院》里,主角想了很多办法要逃出去。
比如他想把病人浴室里,装了水管的大水泥墩子搬起,砸破窗户跳出去。
其他病人说不可能,那么重你根本搬不起来。
他很有信心地跑过去,使出吃奶的力气,搬了三次也没办法。
然后他无奈地站起来身走开,说了一句:至少,我试了!
这个场景我印象挺深,试过知道不行,至少没遗憾,知道这条路行不通,果断换另一条路。
《因父之名》里,盖被判终身监禁,一下子很难接受现实,于是自暴自弃。
可同在狱中的父亲,一直在鼓励他,试着去和女律师谈谈,不要放弃希望,结果真的发生了奇迹。
很多时候,我们连试试的勇气都没有!
比如我近期想写专栏,做好了框架,发现题目太大、太宽泛了,不够聚焦其实一点都不好写。
于是我又开始拖延,想着难道要换其他的主题?要找很多资料怎么办?
但何不试试呢?就当只是写给自己看。
如果不行,至少我试过!难说在写的过程中,准备素材收集资料,又能有更多更好的灵感呢?
看到这里的你,有什么事情一直想做,但一直没迈出尝试的头一步呢?
《因父之名》里很感人的一个点就是,父与子的"相爱相杀"。
盖曾经很讨厌父亲,觉得他刻板木讷,还用沙子写父亲的名字撒尿浇。
在他被抓,父亲为找他也进监狱时,他非常反感说:你怎么又跟来了?!
可就是在监狱这个不得不和父亲面对面,朝夕相处的小空间里,父子关系发生了转机。
他愤怒着讲出小时候得了奖牌,却不被表扬,反而被纠错的事。
这让父亲开始意识到,过去忽略了儿子的很多地方。
这在日常人际关系里也一样。我们总在心里怨怼,家人朋友做得不好,有缺失的地方,但又没法坦诚地说出来。
所以就憋气闹别扭、用孩子气的方式去回敬对方。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大声坦诚讲出自己的心里话,效果比绕圈子好多了!
你不说,没人天生有义务懂你。
曾经仰心与父母的关系也这样,心里觉得你们不理解我,但又不敢明说,而是采取绕圈子的方式,去应付他们。
终于有一次我也不想兜圈子去敷衍和哄他们了,干脆直白地说出自己以前自己不敢说的心里话。
结果吧~他们开始站在我的立场去看问题,慢慢就和解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站在自己的角度,以为对方好的方式在说话做事,伤害到对方而不自知。
如果对方也站在Ta自己的角度,觉得为什么你不能理解我?不能看见我的好?如此,就产生了很多隔阂和障碍。
没有谁会真的想伤害谁,或者刻意给谁添堵,只是没注意到别人的立场和听到Ta的心声而已。
这种时候,谁难过谁处理,干脆大声说出来,爱咋滴就咋滴吧!
基于坦诚直心,不刻意造作的交流,反而会起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在《飞越疯人院》里,其实很多人是正常无病的,但因为人生中某一个卡点过不去,选择了逃避,把自己当做病人来看待。
主角一开始认为这里的人,都和自己一样,是迫不得已才来的。
结果一问,好几个都是『逃避现实』而到疯人院的。
有恋爱失败和妈妈关系处理不好的,有介意妻子盯着别的男人看的,有装傻充愣找个栖身之地的......
再加上疯人院里护士长的刻意引导,让这些人更是揪着一个小问题反反复复纠缠,觉得自己好像真的是个弱者,真的病了。
麦克很诧异,开始带着他们去玩去闹,去体验正常人的生活,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本就正常,本可自由。
而《因父之名》里,在父亲的引导下,盖从开始的轻浮狂躁,慢慢沉淀下来,正视自己的人生。
即便是父亲因病在狱中过逝了,他也没有放弃洗脱罪名的希望。
因为他后来真的觉得,自己还不错,不能如此混沌一生。
所以,遇到困难挫折时,我们是谁?
是只想当抱大腿、找靠山的巨婴,还是敢于面对考验的勇者?
区别只在于,我们给自己贴一个什么样的标签?
4.在利他中,你会强大《因父之名》里的女律师,挺让人印象深刻的。
因为一出场的她唯唯诺诺,内心虽有想帮助父子俩的想法,但是底气力量还不足,盖看着她也不怎么相信真能发生奇迹。
随着查案的开展,她和盖接触得越来越多。盖告诉她,说话时直视对方的眼睛,这样别人才会听你说。
到后来,她边四处奔走查资料,边和民众一起去上街,到开庭辩护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掷地有声,气场十足的律师!
《飞越疯人院》里的印第安『酋长』,空有一身力气,却毫无想法和存在感,大木头一样的存在。
是麦克开启了他灵动的一环,开始融入这个集体,打篮球找到乐趣,找到了朋友。
也是由于后来麦克被院方伤害,做手术成了名副其实的"行尸走肉",让酋长生出了带着朋友的精神一起离开的勇气.
他搬动之前大家都认为不可能的大水泥墩,砸破窗户跳出疯人院,奔向广阔天地。
这两个角色,一开始都不那么强大,或者不知道自己本身很强大。
但正因为有想帮助别人的心,并付诸了行动,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成人成事,收获成长和力量!
总个结
【正心读书会】有一长串非常棒的电影清单,都是七非先生选的。
但我一直没有时间顺着来看,到目前也只看了4部。
不过我很喜欢读书会的宗旨:
通过观影读书来拓展视野,丰富阅历,优化人文格局,深化课程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也就是说,好电影看了,一定得结合我们自身来思考,否则情节再精彩、人物再帅气、画面再美、阵容再强大,也与己无关。
我的计划是先把课给精学一遍,然后再来观影。
之前的观后感还差一部《五岁庵》,找时间补完作业
愿大家勇气满满,大胆尝试热爱的领域,迈出头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