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打着关心我的幌子(打着关爱的幌子)
别打着关心我的幌子(打着关爱的幌子)还有的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感化院》因为聚焦社会问题获赞它的名字叫《总有一天》有关青少年在感化院、收容所、寄宿学校等遭到人身虐待的影片,一直不乏佳作
最近连着几周
都看到一部 丹麦小众电影
顽强的存在于热搜榜的前端
评分高达 8.8
它的名字叫《总有一天》
有关青少年在感化院、收容所、寄宿学校等
遭到人身虐待的影片,一直不乏佳作
《感化院》因为聚焦社会问题获赞
还有的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
甚至推动法律完善
比如《熔炉》
但是这些影片中
虐待、猥亵、人身攻击
将这些地方变成暴力肆虐的温床
《总有一天》被称为“丹麦版《熔炉》”
影片同样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讲述父亲自杀、母亲病重的
艾瑞克 和 艾尔玛 兄弟因无人照顾
只能被送往由校长赫克开办的寄宿学校中
然而进去后他们发现
这里犹如炼狱
老师滥用暴力
同伴互相欺凌
存在其中的青少年
大多是 被社会遗弃的边缘人
要么是贫穷的底层
要么家庭破碎,无人疼爱
若想生存
首先要隐藏思想、个性,然后服从
忍受无尽无止的折磨
兄弟俩被送进寄宿学校后
第一节课的“见面礼”
是诡异的氛围以及校长重重的两巴掌
以此警示他们,这里的生存法则
没有谆谆教导,只有以暴制暴
一个小孩子尿床是很正常的事
但在这里尿床是犯错
幼小的艾尔玛被罚不穿衣服
在寒风中扯着床单,直到晾干床单
兄弟俩想过逃跑
像《四百下》里安托万那样,尽力向前跑
但最终还是被困于牢笼
一个在寄宿学校多年的男孩告诉他们
“如果你想在这里生存
你需要放弃思想,变成鬼魂
如果你什么都不做,没有人会关注你
做个鬼魂,你将不会有麻烦
你不会永远困在这里
坚持到你15岁”
于是兄弟俩只能尽量听话,不惹人注意
一天捱过一天地期盼圣诞节回家
然而等来的却是母亲的死讯
叔叔因为没有工作无力抚养
而没有履行将他们带走的诺言
只有刚来的语文老师 莉莉安
私下里一直照顾和维护着他俩
然而面对惨无人道的暴行
莉莉安也束手无策
在一次误会后,她离开了学校
终于等到 15岁 的艾瑞克
以为一切将会出现转机
却被告知无法离开学校
他 崩溃并陷入绝望中
累积多年的愤怒一瞬间爆发
但却被校长和老师打得奄奄一息
他 绝食以死抗议
为了救哥哥,艾尔玛不得不借故外出
求助在哥本哈根的莉莉安老师
让她帮忙寻求检察官的帮助
但却没能实现,只能返回学校
当天返回时
艾瑞克准备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想以死引起学校的重视,挑战校长的权威
这是 孤注一掷 的做法,也是无可奈何之举
至于结局,就先不剧透了
影片中的寄宿学校
远离城市,只有一条土路通往外面的世界
学校像被封闭起来的孤岛
在里面发生怎样罪恶的事情
仿佛都会因为不被发现而合理化
在“全球幸福指数”最高 的丹麦
这个故事显得格外讽刺
它们无疑是地狱,是深渊,是刑场
任谁掉入这个恶的磁场中
都会被吸附和规训成没有情感的工具
初来乍到,极具 反抗精神 的两兄弟
吃了不少苦头
因为反驳校长被惩罚、殴打
还有 无止尽的霸凌
然而让人最痛心的是
大部分孩子并没有同情心和正义感
影片中有一幕
老师在熄灯后的深夜
像例行翻牌一样,看着哪个男孩顺眼
便把他带出去性侵
一个小男孩,害怕又不敢反抗地被带走
在早晨仍蜷缩着瑟瑟发抖
然而当老师又一次
抽打艾尔玛和艾瑞克兄弟时
原本像受伤的小鹿一样惹人可怜的男孩
立即发出充满敌意的凶狠目光
口中发出浑浊嘶吼的声音
加入一众孩子的行列
为老师的暴力行为助威呐喊
他们面对老师的 长期虐待
已经放弃了反抗的灵魂
在逐渐消磨作为人该有的 正常情感 时
选择将满腔愤怒转嫁到
不遵循游戏规则的人身上
通过欺压更弱小的人
来获取存在感和集体认同感
在日复一日的 洗脑
和毫无自由意志的“监狱”生活中
他们由极力反抗到集体失语再到习惯麻木
他们成为 施暴者的同谋
被规训成极听话的 暴力机器
跟《熔炉》比,这部影片更加深刻
相比《熔炉》里非黑即白的人物塑造
这部影片的人物 更丰满,也更虐心
《熔炉》中,除了孔刘饰演的美术老师有过挣扎
其余人,校长、老师、警察和检察官
都是 彻底的反面形象
猥琐、邪恶,毫无善念
因为带有道德批判
而将人物刻意丑化、极端化、脸谱化
给人更强的情感冲击,甚至煽动
这也是韩国电影一贯的
有点 过火 的表现风格
但真实世界里的施暴者
并不都长得贼眉鼠眼、坏得面不改色
他们往往用仁义道德伪装自己
甚至自己把自己骗信了
像《总有一天》里的校长
目光炯炯,道貌岸然
他 信奉暴力
自认为一心为了教育事业
坚信只有武力才能让孩子信服
确保他们走上 正确 的人生道路
但同时,他如 魔鬼 一样
只要有不服从他的孩子
便毫不手软地 拳打脚踢
《熔炉》里的校长是个彻头彻尾的坏蛋
《总有一天》里的校长
既让人 痛恨 又感到 可悲
因为他 作恶却不自知
直到艾瑞克、艾尔玛兄弟退学时
他仍没有一丝愧疚
“你必须明白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
一直追问艾尔玛,“听明白了吗?”
这种 病态的自私和自我
让孩子们变成变态校长
用以 发泄私欲 的牺牲品
这让我想起雷霆萨满 杨永信
关于他的评价,争议极大
作为 电击疗法第一人
他是家长的救世主,网瘾少年的噩梦
很多父母把孩子送到他那戒网瘾
然而他采取的 电击、药物 等极端治疗方法
还有极为严苛的军事化管理
令很多孩子在走出网戒中心时
患上精神疾病
甚至对父母完全失去信任
很长时间无法正常生活
然而杨永信一直认为
自己是拯救网瘾少年的 天神
就如本片中的校长和老师
打着关爱的幌子,做着禽兽的勾当
享受着权力崇拜的快感
然后将所有非人性的残忍和暴虐归结为
“这是为你好”
这句中国老师和家长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难道不值得引起深思吗?
打骂、压制、虐待
将孩子变成 主流 或只是 自己想要的样子
到底是为他们好,还是为满足自己的欲望?
坏得彻底并不容易
最可怕的是,在善恶不分的个体那里
恶都被合理化成善
《总有一天》跟《熔炉》很像
《熔炉》的情绪是 饱满和激烈 的
但《总有一天》的叙事是 不急躁 的
并做了具有欧洲风味的 浪漫化处理
艾尔玛一直梦想成为宇航员
并被别人嘲笑,认为登月是天方夜谭
但片中美国宇航员成功登月的新闻
温情地呵护了他幼小的梦
为残酷的影片注入童真童趣
当艾尔玛穿上自制的航空服
放响《2001:太空漫游》主旋律唱片
纵身一跃翱翔太空的超现实桥段
更是将影片推向高潮
他始终不愿放弃灵魂和梦想
最终选择反抗,无所畏惧
这一举动也唤醒沉默的孩子
最终让他们鼓起勇气
在检察官面前说出实情
还有多少赫克校长、杨永信天神
潜藏在人性阴暗处
上演着触目惊心的惨剧
粉饰着一片祥和的太平
光明背后令人窒息的苦痛和绝望
难以想象
还好艾尔玛的天真和善良
没有因为环境的恶劣而改变
还好,所有的恶魔
总有被曝晒于阳光下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