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电影桥感想(重温南斯拉夫电影桥)
南斯拉夫电影桥感想(重温南斯拉夫电影桥)电影中描述的是真实发生的故事。和电影有所区别的是,炸桥的不是一个游击小分队,而只有三个游击队员,并且全部在这次战斗中牺牲了。事件发生不是1944年二战未期,而是1941年,二战初期。作为电影,这个故事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这个桥也是存在的,它位于前南斯拉夫黑山共和国的北部的塔拉河峡谷上。该桥横跨欧洲最深的塔拉河大峡谷,是一座钢筋混凝土拱桥,全长365米,主桥拱114米,横跨塔拉河,桥距塔拉河河面172米,有5个拱。大桥建于1937年至1940年间,在其完工之时,为欧洲最大的公路混凝土拱桥。这座桥在1941年被南斯拉夫游击队炸毁。1946年被修复,至今仍在使用。伴演老虎的演员巴塔沃伊诺维奇,1933年6月5日出生在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年轻时毕业于贝尔格莱德戏剧学院。从影半个世纪来,他一共参与了200多部影片的拍摄工作。他在影片中塑造了一个个闪光游击队员形象,因此和铁托私人关系非同一般,经常
这两天塞尔维亚总统得求助发言,让这个国家迅速进入了我们中国人得视野,让我们意识到,在国际社会上,在东南欧我们还有这样一个小兄弟,他没有像"巴铁"这种称呼在中国广泛知晓,却也一直默默得支持我们;而傲娇得六公主再次发挥了自己紧蹭热点不放松得精神,播放了南斯拉夫经典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今天我们聊的其实是另外一部同样经典 同样深入人心得南斯拉夫电影<桥> 当《啊!朋友!再见》的旋律一起 这个电影注定要成为不朽的经典!
电影《桥》,由南斯拉夫波斯纳电影制片厂出品,导演哈克尔瓦瓦茨,由著名的南斯拉夫功勋演员巴塔沃伊诺维奇出演主角游击队少校老虎。
这部影片七十年代未在中国放映,一下就掀起了巨大的反响。它那跌宕起伏的情节,形像鲜明的人物,有别于国内正反面人物脸谱化的人物刻画,真实而激烈的枪战,感性让位于理性的人物关系和情节,让中国人一下对南斯拉夫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电影插曲《啊!朋友!再见》,很快就成为了流行歌曲。
伴演老虎的演员巴塔沃伊诺维奇,1933年6月5日出生在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年轻时毕业于贝尔格莱德戏剧学院。从影半个世纪来,他一共参与了200多部影片的拍摄工作。他在影片中塑造了一个个闪光游击队员形象,因此和铁托私人关系非同一般,经常到铁托的住地做客。他曾和铁托开玩笑,说他在战斗中消灭了那么多德国鬼子,应被授予将军军衔。铁托笑着说:等你真正在战斗中杀死敌人立功了,你会获得军衔的。铁托并没有因为和他的私人关系,而满足他开玩笑式的请求。其实在当时,很多文职人员,也是可以被授予军衔的。
正是巴塔沃伊诺维奇参演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夜袭机场》、《苏捷什卡战役》等影片,让全世界了解了在战火纷飞的“二战”东南欧战场上,南斯拉夫人用鲜血和生命争取自由、尊严和独立的悲壮历程,为南斯拉夫赢得了世界声誉,也让远在东方的中国观众,认识了老虎、瓦尔特等南斯拉夫的英雄。二战时,一千多万人口的南斯拉夫,牺牲了102.7万人,其中军人45万人,军民牺牲占整个国家人口的7%。南斯拉夫的解放,完全是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的,它在战争中所表现出的非凡骨气和牺牲精神,赢得了列强的尊重。
影片背景是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尾声,面临东西夹击的德国已走到了失败边缘。为了挽救危局,德军将从希腊经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国。而南斯拉夫解放军,为了配合盟军消灭这群撤退中的敌人,必须要炸毁这座德军撤退必过的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大桥。一小队南斯拉夫游击队员在“老虎”的带领下,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惊险、曲折、惨烈的战斗,多名游击队员前仆后继地牺牲,在桥梁设计工程师的舍命帮助下,将德军撤退途中一座必经的桥梁炸毁的故事。
作为电影,这个故事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这个桥也是存在的,它位于前南斯拉夫黑山共和国的北部的塔拉河峡谷上。该桥横跨欧洲最深的塔拉河大峡谷,是一座钢筋混凝土拱桥,全长365米,主桥拱114米,横跨塔拉河,桥距塔拉河河面172米,有5个拱。大桥建于1937年至1940年间,在其完工之时,为欧洲最大的公路混凝土拱桥。这座桥在1941年被南斯拉夫游击队炸毁。1946年被修复,至今仍在使用。
电影中描述的是真实发生的故事。和电影有所区别的是,炸桥的不是一个游击小分队,而只有三个游击队员,并且全部在这次战斗中牺牲了。事件发生不是1944年二战未期,而是1941年,二战初期。
老虎原型为游击队员博日达尔祖季奇,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中尉,生于1915年,1941年牺牲,年仅26岁。
在桥头的一侧,有一座1946年重建大桥时立的博日达尔祖季奇身着戎装的半身雕像。雕像下是其母亲写给自己儿子的诗,碑文上写着::这座纪念碑是博日达尔.祖季奇的母亲玛丽亚为其所建。
设计这座桥的工程师拉扎莱·亚乌克维奇的纪念碑,在桥的另一侧。他并不像电影所讲述那样,从不愿意炸自己设计的桥,到最后和自己设计制造的桥同归于尽。他并没有直接参加这次炸桥行动,而是详细告诉了游击队员桥的最薄弱位置,使这次炸桥行动实现了最佳效果。大桥炸毁两个月后,德冠得知了工程师师拉扎莱·亚乌克维奇参与了炸桥行动,立即将其逮捕。1942年8月2日,敌人把工程师拉扎莱·亚乌克维奇杀死在这个桥头。
炸桥之处
当时看这个电影,颠覆了对于社会主义电影的认识,很多地方让我感到十分惊奇和诧异,但细细回味却感很真实。
比如老虎接受任务的时候,并不象中国电影英雄人物那样向首长表示保证完成任务,而是直截了当地表示干不了,“我怀疑德国人是不是听我们的。”这里没有什么信誓旦旦的保证,只有没有条件的命令,而老虎也是实事求是说困难,接受任务后也并不给上级放心的保证和承诺。
看电影中小分队内部并没有形成凝聚力,而老虎也不做政治思想工作,去说服和统一大家认识,很主观还有些蛮横的带着这样一群人,去完成一件相当有难度和危险的任务。不象国内电影,首先要开会统一思想,然后研究方案,最后群情振奋的一齐走向战场。
在沼泽地段落中,工程师欲溜走,导致大家回头去找,班比诺被围困,腿部中枪,德军将其围住。老虎为了不让班比诺被敌人俘虏,暴露小分队炸桥的妄图,让意大利人扎瓦多尼用炸弹炸死班比诺。意大利人经过痛苦地挣扎,绝望中扔出了炸弹,把自己的亲密的助手班比诺与德军全部炸死。在国内电影中,是不可能出现这种自己人杀死自己人的情节的。虽然知道战争的残酷性,让我们知道这是一种理智的选择。但在中国电影中,一定是被围者自己和敌人同归于尽。这样即显示出了他的大无畏精神,也避免了战友为保全组织秘密而自相残杀的冷酷。
曼内和迪希曾因迪希粗心放走了一个判徒而产生误会,在掩体内担任阻击任务时,曼内中弹倒在了迪希的怀里。他对迪希说:“这是我应该做的,这是我的任务,我误会你了。”“没什么。”“忘掉它吧。”这是最实用的遗言。两个人之间的误会和过节,在生命的最后,用这样一种淡定的语言融化了。看到这个场景,我很感动,也很相信它的真实性。
意大利人扎瓦多尼下到桥拱处装炸药,往上爬时被德军打中。最后虽然爬到了桥栏杆,但体力严重透支的他功亏一篑,摔下了一百多米高的桥下。这一点还是比较令人信服的,德冠不可能任你舒适的爬上爬下。拱桥处目标很大,你很难爬上来。我不太清楚老虎原型博日达尔祖季奇是牺牲在什么地方的,但我感觉,他应是在下去放炸药后,就牺牲在桥拱处。那么高的距离,需要很长的时间,也需要很强的体力。在德冠看守下,不可能给他那么长的时间,让他慢慢地攀登。
电影虽然很多地方描写的很真实,场面也很逼真,但也有些地方不太符合逻辑,个别地方感觉不是很真实,经不起推敲。
老虎等被猫头鹰俘虏后,在枪毙现场,猫头鹰一个人一杆枪,在数秒中的时间里,射杀了十几个德国军人。我感觉这个逆袭环节,虽然戏剧性较强,但不太真实。一个人能不能一下打死这么多德冠,很令人怀疑,因为德冠不会站在那等着你杀而不还手。十几秒中,敌人不可能十几个人都没有反映。再一个我不知道猫头鹰是从什么角度射击的,从敌人后面射击,很有可能射到老虎等人。从侧而射击,一是容易让敌人发现,二是也不可能全部射倒德冠。
当发现报务员丹尼诺被害,发现德军包围了屋子,老虎率众突围,去修道院取炸药时,德军已经先期来到这儿。听到修女报警的钟声,老虎紧急率领众人撤到山洞里。提及这里有奸细,曼内指证女游击队员是奸细,猫头鹰附和,说枪毙的时候,曾经预先告诉她是假枪毙,而她矢口否认。猫头鹰这样说,我感觉虽然是想嫁祸于人,保护自己,但也有暴露自己的危险。因为这种证言,很难让人相信。因为如果当时猫头鹰告诉了女游击队员是假枪毙,她不可能不告诉老虎他们。而且从当时的现场来看,她也没有单独的时间被告之。
猫头鹰看陷害女游击队员目的达到了,就主动提出可以想办法找到炸药,借此脱离开这个危险的地方。因为小分队没有炸药了,不可能对桥形成危胁。他和霍夫曼完全可以暂时不管小分队,一心保证坦克部队安全过桥,因为这是他此时排在首位最重要的工作。等坦克部队过桥后,他再带部队去消灭在山上的游击小分队也不迟。但老谋深算的霍夫曼和猫头鹰却都昏了头,却在这时安排少量部队去剿灭小分队,并被小分队全部消灭了。且不说小分队能不能完全消灭战斗力超强的德国正规军,就是那么轻易的上桥并获得炸药,也是十分令人感到费解的。马上就要保证坦克过桥了,所有和过桥无关的工作都会暂停。而且炸药是炸桥的必须品,霍夫曼不知道必须重点防护吗?起码在此时应关停炸药库,待坦克过桥后再开库。
但不管怎么说,电影《桥》还是令人难忘的。它所存在问题是瑕不掩瑜,即使过了五十年了,现在再看这个电影,仍然被它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染,被它英雄主义的情怀所感动。
1991—1992年间南联盟解体分裂,在这个悲剧性的事件之中,不仅国家分裂,就连剧组也和国家一样产生分裂。因宗教信仰和政见不同,塞尔维亚族的日沃伊诺维奇(老虎)和他的老友克罗地亚族鲍里斯·德沃尔尼克(电影《桥》中饰演爆破专家扎瓦多尼)发表了一系列公开信绝交;而穆斯林族导演哈克尔瓦瓦茨在波黑战争中,不愿意撤离萨拉热窝,最后因饥饿在萨拉热窝去世。家国破裂,昔日好友分道扬镳。这个无坚不催的小分队,最后这样一种结局,令人嘘唏不止,也人心情沉重。
巴塔沃伊诺维奇出演主角游击队少校老虎。1933年6月5日出生在南斯拉夫塞尔维亚,2016年5月22日去逝,享年83岁。
迪希伴演者斯洛博丹·佩罗维奇1926年5月6日出生,1978年5月2日去逝,享年52岁。
爆破专家扎瓦多尼伴演者鲍里斯·德沃尔尼克,克罗地亚族人,1939年4月16日出生,2008年3月23日去逝,享年69岁。
女游击队员伴演者希比娜·米亚托维奇,1929年10月20日出生,1970年6月22日去逝,享年41岁。她是在电影刚拍完的第二年就去逝了,太年轻了,很可惜。
曼内伴演者伊万·严尼奇耶维奇, 1932年5月18日出生, 1992年2月26日去逝,享年60岁。
饰演工程师的演员斯佩洛维奇,在南斯拉夫联盟解体之前已经去逝了。
年轻的班诺比,没有查到中文资料。但从时间来推算,拍《桥》时,他应在二十二岁左右,那他大约是1946年左右生人,现在也就70多点,应该还健在。他在南斯拉夫一共拍了15部电影,最后一部是2012年拍的476 A.D。
观众熟悉的《桥》里的党卫军上校霍夫曼博士,《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的党卫军上校芬迪特里士饰演者汉约·哈塞,东德演员,1921年8月31日出生,1983年2月5日去逝,享年62岁。二战时期,这位原本崇尚于艺术的人也被迫参加德国国防军,甚至多次在前线作战。
猫头鹰饰演者雷利亚·巴希奇,是南斯拉夫著名演员,他1930年2月14日出生于南斯拉夫,2017年4月7日去世,享年8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