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电影赏析百鸟朝凤(遗作百鸟朝凤上演一曲乡土悲歌)

电影赏析百鸟朝凤(遗作百鸟朝凤上演一曲乡土悲歌)李燕 著第四代导演影像录》作为一个艺术群体,第四代电影艺术家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新锐导演”,是“84、85年电影界的主持人”,是“在历史的夹缝中奋力拼搏的一代”,是“没有神话庇护的一代”。正如电影学家戴锦华教授所言,他们的电影创作是“挣脱时代纷繁和痛楚的现实,朝向电影艺术的纯正、朝向人类永恒的梦幻式母题的一次‘突围’”,他们贡献给影坛的是一种忧伤而欣悦的艺术氛围,是对现实灾难和心灵废墟的最后一瞥,在对现实的规避中完成了对现实的触摸。在现有的学术研究中,对第四代导演的群体性研究较为薄弱和沉寂。其主要原因是,他们活跃在影坛的时间相对较为集中,占据影坛主导地位的时间不长,其艺术功绩很容易被忽略和掩盖。但他们重视继承中国电影民族传统美学,大胆学习世界现代电影的先进艺术理论,架起了中国电影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桥梁,完成了中国电影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根本转变。应该说,第四代导演深入思考并实践了现代电

6年前,中国电影“教父”吴天明生前最后一部作品《百鸟朝凤》在院线上映。

制片人方励在某直播平台上用下跪、磕头的极端方式,恳求全国院线为《百鸟朝凤》增加排片。

也因此,吴天明等第四代导演的作品再一次引起了影迷的关注。

第四代导演群体是中国电影史上独特的一代,其存在时间虽不长,但改变了中国电影的叙事生态和影像生态,开启了中国电影美学形态的现代化转型。

作为一个艺术群体,第四代电影艺术家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新锐导演”,是“84、85年电影界的主持人”,是“在历史的夹缝中奋力拼搏的一代”,是“没有神话庇护的一代”。正如电影学家戴锦华教授所言,他们的电影创作是“挣脱时代纷繁和痛楚的现实,朝向电影艺术的纯正、朝向人类永恒的梦幻式母题的一次‘突围’”,他们贡献给影坛的是一种忧伤而欣悦的艺术氛围,是对现实灾难和心灵废墟的最后一瞥,在对现实的规避中完成了对现实的触摸。

在现有的学术研究中,对第四代导演的群体性研究较为薄弱和沉寂。其主要原因是,他们活跃在影坛的时间相对较为集中,占据影坛主导地位的时间不长,其艺术功绩很容易被忽略和掩盖。但他们重视继承中国电影民族传统美学,大胆学习世界现代电影的先进艺术理论,架起了中国电影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桥梁,完成了中国电影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根本转变。应该说,第四代导演深入思考并实践了现代电影艺术创作,是中国电影史研究中不可磨灭、不可跨越、不能被遗忘的重要一环。

电影赏析百鸟朝凤(遗作百鸟朝凤上演一曲乡土悲歌)(1)

《被遗忘的一代:

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李燕 著

ISBN:9787309157253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6月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一书,从建构中国现代电影的历史维度,将第四代导演的艺术创作置于整个国家的现代性想象及文化领域逐步回归的历史境遇下,通过横向对比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清晰地勾勒出第四代所处的历史境遇,纵向对比中国前三代导演和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不仅阐释了第四代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和美学价值,还有力地揭示了中国电影的现代性话语起源时期这一代导演难以言说的内外困境。

第四代导演发轫的20世纪70年代末期,是中国社会历史转型的特殊时期。他们在理论和创作两方面大胆探索,铸就了新的艺术场域。

本书作者将第四代导演重新放回“历史的夹缝”,对比前三代导演的卓越成就,以及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先锋前卫的姿态,让受众感知第四代导演独特的艺术风貌。第四代导演历经伤痕、反思、纪实等时代大潮,在前三代导演的发展基础上,完成了一次以现代电影为美学指向的深刻变革。

同时,不同于第五代、第六代导演面临的商业诱惑和市场压力,第四代导演在票房压力尚未严峻这样一个短暂而宝贵的缓解期内,拍摄出了一批具有人文思想和艺术格调的优秀影片,为中国电影注入了崭新的时代精神和独立思考。他们借助对艺术自我的追寻,挖掘人的内心世界,既包蕴着冷峻的现代理性,也充盈着深沉的传统与温情。这一切,都使第四代电影呈现出独特的现代电影精神面貌,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现代电影的内涵。

从整体架构上看,《被遗忘的一代》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全书上编通过对第四代导演群体的电影观念的深度阐述,展现了他们对现代电影的热切追求与电影观念的自我突破、不断更新,构成了新时期中国电影发生发展的历史切面。下编则以九位导演为代表性“取样”,以散点透视的方法展现第四代导演在题材选择、影像风格等方面充满时代印记的群体性艺术风貌,以及深层渗透的鲜明的民族品格。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这部以第四代导演集体为“主角”和“群像”的专著,较为全面客观地盘点了第四代导演的电影观念和经典之作,帮助我们对这代导演的电影风格、艺术个性形成一次全景式认知,深刻理解第四代导演群体在中国现代电影发展进程中的独特地位、成就和价值,也可以更加清楚地辨析出新时期以来中国现代电影的历史足音。

本书作者经过十多年的研究思考,通过辩证客观的眼光、翔实具体的资料、温度与深度并存的梳理,与第四代导演真诚对话,与读者深入探讨,深情回望了第四代电影导演勇敢的自我突破和艰辛的探索历程,严谨而理性地评说着其影片的艺术价值与贡献,从而揭示这一代电影人及其创作的历史脉络与现代命运,弥补了对第四代导演的学术研究缺憾,让已遗忘的重新回响,被遗忘的不能遗忘。

剧照

电影赏析百鸟朝凤(遗作百鸟朝凤上演一曲乡土悲歌)(2)

电影赏析百鸟朝凤(遗作百鸟朝凤上演一曲乡土悲歌)(3)

电影赏析百鸟朝凤(遗作百鸟朝凤上演一曲乡土悲歌)(4)

电影赏析百鸟朝凤(遗作百鸟朝凤上演一曲乡土悲歌)(5)

电影赏析百鸟朝凤(遗作百鸟朝凤上演一曲乡土悲歌)(6)

电影赏析百鸟朝凤(遗作百鸟朝凤上演一曲乡土悲歌)(7)

由于特定的成长经历与教育背景,第四代导演被先天地赋予了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深沉的忧患意识。作者以翔实、具体的文献资料收集为据,细致回望了在思想解放大潮流的时代背景下,第四代导演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逐步完成中国电影艺术本体的回归和影像文本的确立,以显著而独特的艺术价值与历史贡献迅速弥合了中国电影的断裂过程,并以巨大的艺术勇气在散文电影、乡土电影、女性电影、西部电影、传记电影等领域完成了一系列探索和突破,对第四代导演艺术家进行了有力的主体确认。

不容忽视的是,本书采用了群体研究与个体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中国电影现代化进程为时间维度,作者对第四代导演相关资料进行了温度与深度并存的梳理,用温度描述第四代导演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美学价值,以深度挖掘第四代导演群体特殊的历史境遇和社会责任,深刻地表现出第四代导演对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思考和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强烈忧思,剖析了他们在个人与时代、戏剧与影像、纪实与写意、传统与现代、艺术与商业、民族与世界等两难中的困顿与选择,为中国电影的当下和未来提供了一个全面而客观的历史参考。

本书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作者用感情与理性并存的目光打量和审视这一代电影历史书写者,她的态度是辩证且客观的,书中以不断抛出“为什么”“是什么”的方式,来思考和揭示第四代导演的文化基因和历史使命。由此,对于第四代导演这一为电影现代化转型承担历史重任的艺术群体,这些为中国电影奉献灵感、才华和生命的艺术家,作者既充分赞扬他们的突破、超越与贡献,也毫不犹豫地指出他们身上所带有的弱点与局限。而这两者“一体两面”的辩证存在,不恰恰是每一代人、每一代艺术家最独特之处的鲜明展现吗?

从历史、作品、作者这三个维度来看,《被遗忘的一代》一书从历史中读解出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从作品中解析出深邃的审美密码与人生况味,作者以赤诚之心去研究历史,以敬畏之意去考察艺术,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缜密的理性表达,完成了对第四代导演这一特定艺术群体文化生命的思考与探索,并以个性鲜明的导演群像构建了一段立体而鲜活的新时期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彰显了第四代导演为推动中国电影现代化转型作出的历史贡献,让逐渐“被遗忘的一代”重回读者视野。

*本文原载于《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30日 11版

目录

《被遗忘的一代 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绪论 第四代导演与现代电影

上编 第四代导演的电影观念

第一章 历史的承担:对现代电影的自觉追求

第一节 美学宣言:“电影语言的现代化”

第二节 关于电影本体观念的思考与探索

第三节 “走向思想”:艺术自我的困惑

第二章 现代意识的渗透:第四代导演的启蒙精神

第一节 对“人”的重新发现和深切关注

第二节 对现代化的追求和反思

第三节 对理想价值的永恒呼唤

第三章 “淡化”与断裂:第四代导演的叙事变革

第一节 “戏剧式电影”叙事的断裂

第二节 “情节淡化”与回归

第四章 “视觉启蒙”:第四代导演的造型意识

第一节 造型意识的觉醒和发展

第二节 从纪实走向写意

第三节 造型及其与叙事的结合

第五章 影响与选择:第四代导演的美学资源

第一节 对巴赞纪实美学的借鉴与“误读”

第二节 法国新浪潮电影与“作者意识”

第三节 民族美学传统的继承与转化

下编 第四代导演的电影创作

第六章 黄健中:人性·美学·电影

第一节 《小花》和现代电影技巧潮流

第二节 “两起两落”的艺术探索

第三节 商业应变与艺术迷失

第四节 “心灵的轨迹”与“不松弛”

第七章 张暖忻:从纪实到“生活流”

第一节 《沙鸥》与纪实美学的引入

第二节 《青春祭》:“超越纪实”

第三节 “生活流”中的普通人

第四节 夹缝中的艺术探索与叙事断裂

第八章 郑洞天:纪实·真实·现实主义

第一节 从《邻居》到《鸳鸯楼》

第二节 艺术自我与主旋律的融合

第三节 郑洞天的电影理想与理想电影

第九章 吴贻弓:“诗电影”的美学延续

第一节 从《巴山夜雨》到《城南旧事》

第二节 走到极致的“情节淡化”

第三节 回归传统叙事和家庭伦理

第四节 温柔敦厚的民族电影

第十章 胡炳榴:声音里的乡土中国

第一节 从“田园三部曲”走向都市

第二节 《乡音》:温情的眷恋与反思

第三节 新时期乡土电影的美学走向

第十一章 吴天明:中国“西部电影”的开创者

第一节 追梦的脚步永不停息

第二节 《老井》:西部悲歌与民族颂歌

第三节 重拾精神价值与叙事传统

第四节 吴天明与中国“西部电影”源流

第十二章 丁荫楠:为伟人塑像的“电影诗人”

第一节 都市电影里的艺术思索

第二节 《孙中山》:史诗气质的中国巨片

第三节 从伟人传记片到人文传记片

第四节 丁荫楠与新时期传记片的突破

第十三章 黄蜀芹:女性导演的“女性意识”

第一节 难忘的“青春三部曲”

第二节 《人·鬼·情》:女性导演的自我表达

第三节 市场化困境与艰难转型

第四节 中国女性电影的萌发

第十四章 谢飞:影坛“儒将”及其艺术坚守

第一节 从青春田野到人性反思

第二节 从《本命年》到《香魂女》

第三节 民族风情中的理想主义

第四节 “深水静流”的艺术坚守

参考文献

后记

向下滑动查看完整内容

电影赏析百鸟朝凤(遗作百鸟朝凤上演一曲乡土悲歌)(8)

电影赏析百鸟朝凤(遗作百鸟朝凤上演一曲乡土悲歌)(9)

图书编辑 | 刘 畅

本期编辑 | 杨梦瑶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2415884562@qq

点击名片

关注我们

电影赏析百鸟朝凤(遗作百鸟朝凤上演一曲乡土悲歌)(10)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