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小人物纪录片(贾樟柯电影二十四城记)
贾樟柯小人物纪录片(贾樟柯电影二十四城记)看到这则新闻之后,贾樟柯说:“我毫不犹豫地去了成都,徘徊在这家工厂周围,决定一部新电影的拍摄。”在采访了近百名的 420 厂职工之后,于是有了影片《二十四城记》,并出版了 20 万字的《中国工人访谈录:二十四城记》。在当前世界电影着意于制造超现实梦幻的同时,贾樟柯带着我们一起再次直面小人物惨淡的人生现实,倾听他们的欢乐和悲伤。片中 420 厂是建立于解放后的一个军工厂,在经历了从 1958 年到 2008 年半个世纪的历史的变迁之后,它也光荣地从“锦官自昔称繁华”的成都市中心退隐,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片商住楼“二十四城芙蓉花”。但 420 厂以及生活在 420 厂的这些人们的几十年的辛酸和快乐,则通过片中数个人物的口述永久地撰写在了胶片上,成为 420 厂工人精神的丰碑和记忆。同时,影片将 420 厂的历史变迁有几个普通人物讲述出来,也是对底层人物的话语权的尊重,也印证了“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贾樟柯电影《二十四城记》,小人物的真情诉说
引发贾樟柯拍摄《二十四城记》的是一则新闻。其实并不仅仅是新闻事实,如果没有对民生热忱的关注,没有对历史敏锐的触觉,也没有贾樟柯电影,更没有《二十四城记》。该片故事基本是架构在新闻事实之上,而表现方式有点另类,介于故事片、纪录片和新闻访谈之间,片中人物又生活中真实人物,也有职业演员扮演的虚拟人物,他们一起讲述了真实的 420 厂的故事,有人称之为“伪纪录片”。影片的类型不管怎么归类,这部电影仍然延续了贾樟柯电影写实主义的特点。
2006 年贾樟柯看到的新闻是:成都有一家拥有三万工人,十万家属的工厂“成发集团”(又名 420 厂),将土地转让给了“华润置地”,以年之后整座承载了三万职工,十万家属生活记忆的工厂将会像弹烟灰一样,灰飞烟灭,而一座现代化的名为“二十四城”的楼盘将拔地而起。这本是当下社会一个很普通的房地产新闻,但由此引起的贾樟柯对时代和历史的考察与思索成为该片的叙述动力。
这条新闻带给贾樟柯的思考是“从国营保密工厂道商业楼盘的巨大变迁,呈现了土地的命运,而无数工人生生死死、起起落落的记忆呢?这些记忆将于何处安放呢?”贾樟柯于是决定拍一部关于新中国五十年工业记忆的影片,关于体制的故事,关于全体中国人集体记忆的故事,电影是承载个人化记忆的最好方式,因为电影既可以是艺术也可以是文献。为了拍这样的电影,贾樟柯去过山西的太钢、上海、东北、武汉的多个大型工厂。
看到这则新闻之后,贾樟柯说:“我毫不犹豫地去了成都,徘徊在这家工厂周围,决定一部新电影的拍摄。”在采访了近百名的 420 厂职工之后,于是有了影片《二十四城记》,并出版了 20 万字的《中国工人访谈录:二十四城记》。在当前世界电影着意于制造超现实梦幻的同时,贾樟柯带着我们一起再次直面小人物惨淡的人生现实,倾听他们的欢乐和悲伤。
片中 420 厂是建立于解放后的一个军工厂,在经历了从 1958 年到 2008 年半个世纪的历史的变迁之后,它也光荣地从“锦官自昔称繁华”的成都市中心退隐,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片商住楼“二十四城芙蓉花”。但 420 厂以及生活在 420 厂的这些人们的几十年的辛酸和快乐,则通过片中数个人物的口述永久地撰写在了胶片上,成为 420 厂工人精神的丰碑和记忆。
同时,影片将 420 厂的历史变迁有几个普通人物讲述出来,也是对底层人物的话语权的尊重,也印证了“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一名言。谁能说电影只是“白日梦”?电影也是生活和情感的体验。